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公元前476年東周天子

公元前476年東周天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22:45:48

來源:河南日報網

公元前476年東周天子(東周王城天子駕六)1

“天子駕六”車馬坑

□蘇湲

傍晚行走在洛陽城,自有一種微微悸動的心情。古老又新潮的城市被落日的餘晖映得通紅,每一條街道仿佛都暗藏着某種神秘的昭示。

洛陽被視為“九朝古都”,地下分布着多座古城址遺迹,其中的東周王城,是最為重要的遺址之一。講到這座城,要從周幽王講起。

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博得褒姒歡心,廢去申王後,罷黜太子宜臼。立褒姒為王後,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王後之父申侯,率軍從陝西、山西間的申國,進攻西周都城鎬京。

周幽王點烽火向諸侯求援,因他曾烽火戲諸侯,無人前來救駕。宗周鎬京被攻破,幽王帶褒姒和伯服倉皇出逃,被追至骊山腳下刺殺,西周滅亡。

周幽王死後,太子宜臼被諸侯共立為王,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三國護衛下,周平王将國都由鎬京(今陝西西安)遷至洛邑(今洛陽),定鼎中原腹地,開始了曆史上的東周。

東周洛陽自公元前770年開始,至公元前256年秦滅東周結束,曆25王,曆時515年,東周王城洛陽,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下了豐富深厚的曆史文化遺産。

公元前476年東周天子(東周王城天子駕六)2

東周王城示意圖

◎虎狼環伺夾縫生存

周平王東遷後,周天子王權衰落,無力擔當天下共主重任。各諸侯國勢力不斷擴大,周天子難以自保,必須依賴諸侯國保護,最終形成了群雄争霸、逐鹿中原的局面。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親率周、衛、陳、蔡四國軍隊讨伐鄭國,王師大敗,桓王被弓箭射傷,天子威嚴蕩然無存,各諸侯國不再向天子朝觐納貢。這一時期,天子直轄“王畿”,在戎狄不斷蠶食下,控制範圍逐步縮小,僅剩洛邑方圓200公裡地盤,即洛陽周邊地區。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逼近周天子境内洛河之濱,周定王驚恐萬分,派大臣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見到王孫滿,說:“神龍九鼎,寡人神往已久。今日冒昧入周境,敢向大夫請問鼎之大小輕重?”

王孫滿看出楚莊王野心,嚴正告訴他,神鼎之義,不在輕重大小,而在天命與道德。“毀其宗廟,遷其重鼎”是覆滅一個國家的最終之舉,楚莊王問鼎,背後野心不言而喻。

東周就這樣,在虎狼環伺中,艱難生存了515年。

洛陽作為東周王城,有着天然的地理優勢。它位于伊洛河沖積平原上,北依邙山、黃河,東據虎牢關,南眺嵩山,西有崤函,四塞險固猶如天然屏障。

公元前476年東周天子(東周王城天子駕六)3

著名考古學家鄒衡考察東周建築基址

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根據史料記載中的東周王城所在地,進行了多次考古調查,發掘了一大批東周時期的墓葬、車馬陪葬坑、倉窖等,之後還陸續發掘出東周王城城牆遺址和宮殿遺址。基本廓清了沉睡地下2000多年的東周王城面貌。

東周王城,它位于洛陽市西工區和澗西區交界的澗河兩岸,洛河由西向東從城址南面流過。它地處邙山東西階地上,地勢高亢,廣闊平坦,除東南角被洛河沖毀外,其餘部分基本完好。城址呈方形,總面積11平方公裡,牆外有護城河,城垣大都湮沒在地下。

現在的洛陽王城公園地下,就是東周王城遺址。王城公園每年都舉辦牡丹花會,是洛陽牡丹的最佳賞花處。“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當遊人嬉戲賞花時,是否會意識到他們腳底下還埋着一座王都呢?

東周王城宮殿建築群,主要分布在城址西南部,此處經鑽探發現了南北兩組較大的夯土建築基址,北組建築四周有夯土圍牆環繞,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344米,南北寬約182米。南北兩組建築遺迹,位于洛水與澗河相交處,與曆史文獻所載王宮位置吻合。

繼發現東周王城宮殿建築群後,2004年,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在洛陽市瞿家屯(東周王城南城牆外),又發現一處有王者氣派的大型夯土基址,出土大量建築材料,如闆瓦、筒瓦、饕餮紋瓦當、卷雲紋瓦當等。這處大型夯土基址,建築規模宏大,有石子鋪就的散水、明渠和暗渠,還有四通八達的給、排水系統。它還有中軸線性質的建築,如池苑、主體殿堂等,成為東周王城除宮殿建築群外的另一處重要建築。它的性質和作用,也吸引着專家進一步探詢。

◎“天子駕六”蔚為壯觀

今日洛陽,有個網紅打卡點,即“天子駕六”博物館,它坐落在洛陽市中心的東周王城廣場上,是在5号“天子駕六”車馬坑原址上修建的。

2002年7月,洛陽市西工區要修建王城廣場,文物部門進行文物普探時,在17000平方米鑽探區域内,發現東周墓葬397座,陪葬車馬坑17座,尤其是5号“天子駕六”車馬坑,蔚為壯觀、聲勢浩大,轟動了全國。

5号車馬坑長42.6米,寬7.4米,葬車26輛,馬匹70匹,規模之大,國内罕見。車馬坑大緻呈南北向,車子縱向分東西兩列。車頭朝南,由北向南依次放置。馬骨70具,頭向南,側身背向車轅對稱擺放,形态整齊有序。專家發現,多匹馬頭部有骨裂現象,推測是被重器擊打緻死後埋入坑内的。

5号車馬坑内,有一車六馬(駕六)一輛,一車四馬(駕四)8輛,其餘均為一車二馬(駕二)。西排2号車即為駕六,六馬拉一車的陣勢,正合乎文獻中“天子駕六”的記載。二号車由車轅、車輿、車軸和車輪組成,制作工藝完備。車子軌距2.04米,車輪直徑1.31米,車轅長3.3米。二号車坑内,除了車和馬之外,還有殉狗7隻,殉人一具。

公元前476年東周天子(東周王城天子駕六)4

27中大墓發掘現場

“天子駕六”尚存清晰的車輛痕迹,這其實是泥土形成的痕迹。一般木質車輛,多在十年左右朽壞,土分子進入朽灰中形成固體結構,清理出朽灰,也就現出了車子原型。

所謂“駕六”(又稱六駕)是指周天子出行時,馬車配備的馬匹數量。據《史記》記載:“天子六駕”是周天子等級身份的标志,據《詩經·鄘風》孔穎達疏引《王度記》曰:“天子駕六,諸侯與卿同駕四,大夫駕三,士駕二,庶人駕一。”由此可知5号車馬坑應屬天子規格,當為天子墓陪葬。

周朝車制,是東周等級制度核心内容之一,它規模空前擴大,種類日趨繁多,并有相當完備的制度規定。5号車馬坑的發現,對了解春秋時期車制具有重要意義。

2001年,在離5号車馬坑不遠的洛陽市27中學教學樓基建工地,發掘出一座四墓道亞字形大墓,編号為C1M10122。其墓道位于墓室東西南北4個方向,均為斜坡墓道。墓室長8米,寬7米。南墓道長20米,東、西、北三條墓道長度均在10米以上。圍繞墓室有6處盜洞,每個盜洞都深入底部,随葬器物被嚴重擾亂。

這座亞字形大墓,随葬品有銅器、玉器、骨器等200多件。有銅鼎1件,立耳,窄平沿,底部有三蹄形足,腹部内壁有銘文“王作鼎彜”字樣。出土銅鬲兩件,形式大小相同,平沿鼓腹,三足,平沿上也有銘文“王作鼎彜”四個字。其年代為春秋初期,有學者推測此墓為天子墓,很有可能是周平王之墓。

這座大墓和五号車馬坑相距不遠,有學者猜測,5号車馬坑是不是C1M10122大墓陪葬坑呢?這尚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

◎金村大墓奢華寶藏

洛陽東周王城曆時515年,其大型王陵區現已發現三處,分别為周山王陵區、金村王陵區和王城王陵區。

周山王陵區位于洛陽市區西南1000米處,是一條西南至東北向的黃土丘陵,今周山頂部有4座東西一字排列的高大封土冢,最西部獨立冢最大,邊長100多米,高約20米,它俗稱“靈王陵”,清乾隆年間洛陽知縣龔松林在這座墓前立碑并書寫“周靈王陵”。

金村王陵區位于孟津縣平樂鄉金村,東距東周王城20公裡。現在的金村王陵區為一望無際的莊稼地。站在這裡遙想當年,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幕畫面,仍會浮現在眼前。

1928年,天降大暴雨,大水沖開了金村墓地,深埋2000多年的多座巨型古墓暴露。盜墓者蜂擁而至,将墓内陪葬品洗劫一空,損失難以估量。

後來,金村古墓文物大量流向海外,始作俑者是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和美國人華爾納。在他們的威逼利誘下,當地盜墓賊共盜掘古墓8座,盜出文物數千件,大多數被運往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盜掘是破壞性的,墓主人身份無從考證。

之後,懷履光著有《洛陽古城古墓考》(英文版),記錄了530餘件金村出土文物。日本人梅原末治先後從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搜集資料和照片,編成《洛陽金村古墓聚英》一書,收錄金村大墓出土精粹文物312件,其中金銀錯及鑲玉銅器85件、銀器18件、玉器56件、大型銅器33件、銅鏡20件。

書中著錄器物,隻是出土文物中很小一部分,另有大量文物已不知去向。幸存國内的金村古墓器物隻有三件,洛陽博物館存一尊大銅鼎,南京大學藏一件錯金銅尺,清華大學藏一把“命瓜壺”。

王城王陵區即東周王城遺址東部墓葬區。現在所有的墓葬均已被回填,地面上一眼望去,盡是高樓大廈和川流不息的車輛和人流。據統計,在洛陽市區發掘的7000餘座東周墓葬中,6000餘座出自王城王陵區。墓葬形制分三個等級:第一等級為四條墓道“亞”字形墓,隻有一座,即27中發掘的C1M10122春秋初期大墓。第二等級為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墓和一條墓道的“甲”字形墓。第三等級為豎穴土坑墓和土洞墓,豎穴土坑墓數量占了絕大多數。

這些墓葬大都經過盜擾,但仍有不少珍貴文物出土。洛陽針織廠C1M5269戰國中期墓,從朽痕看為一椁二棺。該墓雖早期被盜擾,但仍出土随葬品83件(組)。它出土的青銅器數量很多,有一件銅鼎外壁口沿處鑄有銘文“公賜玉鼎”四個字,可知墓主人地位相當高。

這座墓葬中,不同用途和種類的随葬品,在墓中位置分布有一定規律。四件銅鼎和一件銅竈一字排開,放于椁與外椁夾層西南側。銅壺、銅方壺、銅罐、銅提梁盉等放于内椁和外棺之間。玉器則多置于外棺與内棺之間,泥土中還發現大量的絲織物痕迹。

公元前476年東周天子(東周王城天子駕六)5

發掘戰國糧倉

◎倉儲設施洛水之濱

東周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周王室日趨衰落,天下英雄彙聚,諸侯稱霸一方,相繼出現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割據局面。

為富國強兵,各國都重視農業發展及糧食儲備,周王室也不例外,其糧食儲備規模龐大。

1970年,在東周王城宮殿區東側,發現大面積東周糧倉群。此處地勢高,土質堅硬,緩坡傾斜,雨水容易流瀉。糧倉群南邊是洛水,方便漕運。

這處東周糧倉群,在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300米範圍内,已探出糧窖70餘座,排列大體整齊。通過對部分倉窖的發掘可知,倉窖為口大底小的圓形,倉口直徑一般10米左右,深約10米。倉底由下而上塗抹有青膏泥等防水層,其上鋪壓兩層木闆,并鋪墊有蘆葦竹片和谷糠。從倉窖内出土的大量磚瓦和原木看,窖頂可能有高出地面且頂上敷瓦的圓錐形木構建築。

專家估計此地倉窖周圍還應埋藏有更多倉窖。如此巨大和衆多的倉窖當屬“國家糧庫”,它的發現對研究東周的農業生産及糧食儲備和管理方式,具有重要價值。

其中一座糧窖内,出土了數十件鐵制農具,有鏟、镢、叉、鐮刀等。這一時期,鐵制農具的出現和使用,為深耕土地提供了重要條件,有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國家糧庫”和鐵質農具的發現,揭示了東周王室危而不亡的原因,不僅因各諸侯國不願背上“滅周”罪名,還因為東周經濟仍有所發展。

東周王室雖淪為蕞爾小國,但因其“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成為東周各國貿易往來的自由港,周天子得以在虎狼環伺夾縫中,生存下來。

東周王城西北部是手工業作坊區,考古工作者發掘了數十座東周陶窯,還發掘了制骨、制玉以及鑄銅作坊遺址,發掘成果顯示出東周王城匠人,有很高的制造技藝。

迄今為止,考古工作者已在東周王城内外,發現和發掘了數以千計的東周墓葬、車馬坑等等,出土了大批重要的青銅器、玉器、石器、骨器、陶器、蔔骨、早期金屬鑄币等,為全面研究東周時期鑄造業,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考古發掘還基本探明了東周王城的宮殿區、陵墓區和作坊區。其三大功能區域地理位置的确定,為今後對東周王城的框架布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