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買電腦時,總會被告知主頻是多少,那麼這個主頻是做什麼用的呢?
圖1
圖2
圖1是一塊主闆,圖2表示出了主闆上的晶體振蕩器,這個振蕩器就是産生電腦主頻的器件。
如何來理解這個器件的作用呢?
圖3
圖3表示,計算機中很多其它的電路,都以時鐘源作為輸入之一,這個時鐘源就是晶體振蕩器産生的時鐘信号,大多數時候經過倍頻處理。如圖4。
圖4
這個信号的頻率一般都很大,比如4G,那就代表這個時鐘信号每秒鐘變化40億次。
圖5
圖5表示,主闆上的某個集成塊(D觸發器)也是以CP時鐘信号為輸入之一。
圖6
從圖6可以看出,D觸發器的輸出端Q的狀态改變一次,需要的時間是時鐘周期的若幹倍。假設輸出端Q的狀态改變一次表示做完了某件事情,那麼,圖6表示的就是主闆上的其它電路做完一件事情需要的時間是主頻周期的若幹倍。
主頻的主要作用還有一個就是時序控制,這裡以一個簡單的例子加以說明。
圖7
假設現在要執行一條指令:MOV A, data1,這條指令的意思很簡單,就是通過CPU找到内存中的某個數據data1,然後把它放到寄存器A裡面。現在我們仔細想一下,要把這條指令執行完,其實應該分為以下幾步:
第一步:找到這個數據在内存中的位置(地址号)。
第二步:保證這個數據可以被CPU讀出(未被鎖定)。
第三步:把這個數據讀出來,并存入寄存器A中。
上面三步的時間順序不能亂,否則指令執行肯定會出錯。這和我們實際生活中的這個例子非常類似,假設服務員要到賓館的某個房間登記裡面客人的身份信息,同樣分為三步:
第一步:找到這個客人的位置(房間号)。
第二步:客人打開房門。
第三步:登記客人信息。
圖8
為了嚴格保證這三步的時間順序,計算機就采用了圖8中類似的時序控制方法。
第一步,在晶振時鐘的控制下,找到這個數據(data1)在内存中的位置。圖8中地址行的藍色部分表示地址信息有效,也就是數據(data1)在内存中的位置被找到了。
第二步,(data1)所在内存單元的鎖被打開,允許CPU讀出數據。
第三步,數據被讀出。
注意三者的時間順序,是先找到内存單元,再打開鎖,最後把數據讀出。
綜合以上介紹,計算機主頻的作用可以歸納為:
1:作為多數電路發生作用的主要參與者之一(cp作為電路輸入)。
2:作為其它電路完成某個操作的時間基礎(若幹倍)。
3:嚴格控制計算機指令執行時不同操作的時間順序(時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