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才人,竭精靈于書畫,僅賴楮素以傳。”文中的楮就是紙的代稱。本文僅就中國古代紙本書畫的保養常識作一點整理歸納,以供書畫藏家借鑒。
一般而言,紙本書畫由載體(紙張)、書畫主要内容、曆代藏家題跋等幾個方面組成。分析其中的物質組成,植物纖維、礦物顔料、植物染料等。由于礦物顔料的穩定性和植物染料的不确定性,平常談及紙本書畫的保養,都是針對書畫的載體——紙張而言。
造紙的主要原料——植物纖維,從其化學組成來看,主要是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三大成分。纖維素是由許多個β-葡萄糖基連接而成,在常溫下很穩定,随着溫度的升高,其抗張強度相應降低,紙張的老化加速。另外,在高溫、光照和氧存在的條件下,會發生氧化反應, 形成易碎的氧化纖維素。溫度在零下時,紙張會因内部含有的水分結冰而發脆。但從化學反應速度考慮,溫度越低,老化速度越慢,有利于紙本書畫的保存。
紙張含适量的水分會使其本身柔軟,而具有韌性,幹燥的熱空氣會使紙張中的水分過度蒸發,導緻紙張變硬、變脆,易于斷裂。與之相反,潮濕的環境也會使紙張變潮而發生水解,同時還會使耐水性差的字迹洇化褪色,模糊不清。同時,潮濕的環境還有利于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最佳濕度一般為70%以上,此時黴菌生長很快,其分泌物中的有機酸會促使紙張加速變質。紙張、漿糊等都是黴菌滋生的天然場所和營養庫。黴菌對纖維素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們吸收纖維素中的營養成分,分泌出一種酶,加速纖維素的水解,同時還分泌出有機酸,增加紙張的酸性。一般紙張的PH值低于5.6時,就要采取去酸措施。
說到書畫,就必須談到裝潢藝術。裝潢是伴随着書畫藝術的發展和需要而産生的。裝裱工藝是我國傳統的技術,對于古代紙本書畫而言,最好還是采用手工修裱。在修裱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所用材料的選擇。裝裱漿糊材料為小麥澱粉和高分子物質。用小麥澱粉為原料時,要加一定的防蟲防黴劑,在我國古代常加乳香、礬末、花椒等類;現在則多加入對二氯苯、氯酚類等化學藥品。最關鍵的是,要把傳統的修裱技術和現代科學分析技術結合起來。比如說,去酸的問題,傳統工藝會有一些做法,但是,往往是不明就裡的行為而已,要是能将二者優勢結合考慮,則事半功倍。
此外,還可以用其他一些脆弱紙張加固方法,如絲網加固法。絲網加固法又稱網膜保護法,其方法是在被處理的紙張兩面各加一層透明的網膜,利用溶劑或加壓來提高紙的強度。絲網加固技術适用于加固糟朽脆弱、破碎的紙張,尤以薄紙見長,特别适用兩面書寫或印刷的脆紙及遇水(或溶劑)字迹滲化而不便使用傳統托裱的紙質對象。其做法是用蠶絲和樹脂制成網膜,将紙張夾在網膜中間,在一定溫度(80-140℃)和壓力(8-30Kg/cm2)下加熱壓合,從而使絲網固結在紙張上。經過處理的紙張具有很好的透明度,增加紙張的強度,防黴抗老化,有可逆性,能保持原貌。
紙本書畫的保存環境要求較高。溫度控制在14-24℃之間,濕度控制在45%-60%之間。書畫必須采用櫃、箱、盒三層保存方式,卷起來存放在防蟲、防黴藥劑以及偏堿性物質的櫃内。需要注意的是,卷字畫時,先松後緊,先松松卷起後,再慢慢旋轉軸頭,把字畫卷緊卷實。然後用帶适度捆紮。捆紮的輕重一定要适度,太松使畫卷松動,易于被折壓;太緊使畫卷中間留下捆紮的硬痕迹,影響畫面整體美觀。另外,紙本書畫不宜長期懸挂保存,同時,也不能束之高閣,要定期檢查,出現問題要及時有效得到處理。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複【善本古籍】公衆号消息:群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