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十年前和十年後的武漢的東湖

十年前和十年後的武漢的東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8 21:09:54

十年前和十年後的武漢的東湖(以前是武漢的盡頭)1

“奔跑吧·光谷”接力跑

長江日報融媒體12月10日訊(記者鄭良中 蔡木子)11月末,一場“奔跑吧·光谷”接力跑在武漢上演。從東湖高新區最初的辦公地點——洪山區卓刀泉672醫院小紅樓出發,一路向東,經武漢郵科院、光谷廣場、華中科大、創業街、光谷國際網球中心、光谷生物城、光谷公共服務中心、武漢未來科技城、左嶺新城、國家存儲器基地等光谷地标,光谷幾代企業家、創業者、科研人員、普通員工等接力奔跑。

跑過的是這30公裡光谷生長年輪,紀念的是光谷30年逐步成長為一座創新創業、宜居宜業的新城曆程。

“現在,光谷實有人口168萬,占武漢常住人口15%,也就是說,每7個武漢人中,就有1個是光谷人。”東湖高新區公安分局人口大隊大隊長陳瑛介紹,光谷已經是武漢人口密度最大的一個區。

很難想象,這樣的光谷發展曆程隻有30年。

“30年前,你以為她是武漢的盡頭,現在卻成了武漢的起點。”從小在這武漢東郊、東湖之畔長大的徐翔見證了這座新城的飛速生長。

1984年,“東湖技術密集經濟小區規劃辦公室”成立,工作人員隻有5名。1988年12月5日,在租借的卓刀泉一棟“小紅樓”内,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理辦公室挂牌辦公。1995年6月,管委會遷至珞喻路546号辦公。此後的十餘年裡,光谷開始了迅猛的東擴史,發展出光電子等五大支柱産業。

2015年8月3日,位于高新大道777号的光谷公共服務中心開始啟用。兩年後,管委會再次東遷11公裡。

向東,再向東,從當初的農田草地到與全球新經濟同頻共振的中心,光谷俨然已是武漢東擴的一座新城。

如今,光谷作為一座新城已然豐滿成形。“四橫三縱”的主幹路網,BRT快速公交、地鐵、有軌電車等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是她的骨架;8個公園、120公裡綠道是她的外衣;110所各級各類學校、4座三甲醫院、20多家商業體豐腴了她的身體。

沿着珞喻路,一路向東,會發現光谷的道路縱橫交錯,井字形布局。曾喚作“關山一路”的關山大道,成了“總部一條街”,這裡的公司攪動着中國互聯網江湖;沿着高新大道,一路向東,則是光電子産業、高技術服務業、高端裝備制造産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産業、生物醫藥産業“五路縱隊”一字排開;沿着左嶺大道沿線8公裡,分布着國家存儲器基地、武漢華星光電、武漢天馬微電子等4000億元的戰略新興産業投資,被譽為“黃金大道”。

在那些生活于光谷的人眼裡,光谷是一個脫離老漢口文化、接軌世界基因的“綠洲”。來自五湖四海、說着各式方言,看似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的光谷卻逐漸形成自己的同一文化——海納百川、擁抱變化。

“不破不立”,在IC咖啡武漢站總經理龔斌眼裡,光谷就是在不斷打破現狀、不斷嘗試改變中一步步生成起來的城市。他圈子中的大多數人,很容易認同“我是一個光谷人”。

光谷之于武漢,是老城新生的注解。

周身流淌的是産業血液。從創新創業的近十萬市場主體,到長江存儲、中國信科、長飛光纖等國之重器,綿延不衰的産業集群讓光谷的“新陳代謝”始終旺盛,不斷撰寫着老城新生的故事。

鍊接>>>

光谷的“全國首創”

誕生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高科技企業;

中國第一條實用化的光纖通信線路,跨越武漢三鎮聯通;

創建我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成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誕生我國第一家民營股份制企業;

獲批國家光電子信息産業基地,開啟“武漢·中國光谷”征程;

籌建我國光電子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

獲批建設我國第二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獲批首批現代服務業試點,我國第一家國家知識産權示範園區、國家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範基地等12個國家産業化基地;

實施我國第一家央企股權激勵試點;

出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黃金十條”,開全國先河,促進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改;

建立“園區服務企業、街道服務群衆、機關服務基層”的全國首創“三條線”服務體系;

商事登記“三表合一”全國首創。

【編輯:金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