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30 02:16:19

民以食為天,食以稻為先。水稻是我國單産最高、總産最多的糧食作物,近5a來水稻種植面積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27.5%左右,稻谷産量占糧食總産量37%以上,我國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生産的85%以上稻米作為口糧消費。稻米供求的變化會波及到基本糧食價格漲跌,關系到民生生活的幸福與否。保證水稻豐收,就要從提高單位産量入手,依靠先進的生物科學技術和高效的現代化農業管理手段,在保證豐産的情況下提高品質。本文從水稻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2方面入手,針對水稻種植過程關系到其豐産與品質的關鍵環節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1

1、水稻種植技術詳解

水稻種植是一項時間跨度大、技術性高、工序複雜、勞動力強度相對較高的農業生産活動。水稻種植技術需要豐富的農業生産經驗和生物科學知識,了解水稻的生長習性,洞悉水、土壤、溫度、濕度等客觀環境對水稻的影響,懂得利用現代農業技術和資源來促進水稻的培育生長,在水稻播種、插秧、灌溉、施肥和病蟲害防治各個環節合理運用各種生産要素的組合,防治水稻受到不利因素的幹擾而使得水稻産量和品質都受到損失。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2

1.1選好水稻品種是保證高産高質的前提

現代生物科技對水稻種子的培育已經非常成熟,農戶要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來因地制宜選擇優質的水稻品種,這樣其自帶抗病蟲害的基因,可以減少農藥的污染,降低農業生産的成本,促進單産量的提高和稻米口感品質、營養價值的優異,從而能夠讓滿足如今随着老百姓消費能力的提高而使得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需求,促進農民增産豐收。比如,東北作為我國的水稻主要種植基地,不僅優質稻比普通稻的價格高出1元/kg以上,而且還因為其清香爽口的超高品質形成了東北大米在全國人民心中的良好口碑,深受大衆歡迎。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3

1.2加強水稻培育是實現高産高質的關鍵

水稻的精細化培育包含以旱育秧,合理密植2個環節,田間管理包含科學灌溉、合理施肥、病害防治和及時收割4個内容。這就需要農戶首先結合氣候知識,運用現代農業機械設備,進行科學操作,方能在降低勞動強度的情況下,保證在春播到秋收獲跨越3個季度的時間每1個過程都能及時進行,最大限度的減少不利于水稻生長的因素。下面結合具體的環節進行分析。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4

1.2.1播種

水稻播種主要圍繞“水、種、土、膜”4個要素進行,即土壤透水量要足,才能讓種子發芽;種子播撒的密度要适當,才能有壯秧的空間和營養;覆土要厚薄一緻、全部均勻完全的覆蓋;有的地方遇到春天比較寒冷的季節,還需要覆蓋地膜,保證溫度和濕度的基本穩定,防治不可逆轉的凍傷。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5

1.2.2插秧

插秧技術整個環節要強調精耕細作,特别是水稻田間的整地工作,旱整地要秋翻春旋,平整而無闆結,整地要保證水量适中而無泥漿之狀。同時要在插秧之前給土壤施肥,施肥過程中要根據土壤自身的肥力進行合理調整,均勻播撒。最關鍵是水稻秧苗的移栽環節,既要掌握最佳插深,即1~2cm左右,才能使得秧苗發根多,長的壯,分蘖量大,同時還要掌握秧苗之間的合理密度,在土壤肥沃、氣象環境好的情況下,苗數控制在125~135株/m²左右,才能在單位面積中獲得最多的穗數,實現增産增收。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6

1.3做好水稻田間精細化管理是促進高産高質的重要因素

1.3.1灌溉

水稻灌溉在其生長的每個階段,用水量和澆灌方法都不一樣。返青期稻田要保持一定水層,為秧苗創造一個溫濕度合理的環境,促進早根發育,加速返青;分蘖期土壤由飽和含水到淺水層之間,受晝夜溫差大和光照好的影響,促進分蘖,單株分蘖量多;稻穗發育期需水量最多,最适合采用水層灌溉,但維持深水的時間也不宜過長;開花期稻田也要水層灌溉,可減輕高型影響;灌漿結實期要使用間歇灌溉,保持土壤濕潤,使稻田處于水層與裸露交替狀态。濯水方法是以生理需水為基礎,結合生态需水來制定,灌溉原則是有水活蔸,淺水分蘖中期擱田,潤長穗,幹濕壯籽。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7

1.3.2施肥

水稻整個生長過程中的施肥次數為4次,第1次為插秧前,保證土壤肥力;第2次為插秧後10d,用尿素和複合肥混合撒入,為分蘖做準備;第3次為長出穗包之時,施肥量要增多,但是也要适量,促進穗包的發育生長;第4次為稻穗發育齊全之時,通過施肥來讓稻谷更飽滿,避免出現空穗的情況。

施肥過程要結合土地肥力程度,根據水稻生長狀态來判斷是否需要施肥,還要注意施肥用量,盡量使用以噴施法,避免肥力蒸發。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8

1.3.3春季防寒凍夏秋防曬防倒伏

我國春季大部分地區容易出現倒春寒現象,這就需要根據天氣預報提前做好防寒凍工作,在低溫來臨之前保證有适宜溫度的水源進田,低溫過後要立即放掉稻田中的水,并再次間歇灌水。利用現代保溫技術材料,降低寒凍損失。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9

在夏秋季節,由于水稻受到高溫日曬,水份蒸發量大,加之穗粒飽滿沉重,受到風雨的吹打之後容易出現倒伏情況發生,這就需要農戶抓住時機進行曬田防倒伏工作。

田間管理除了上述環節之外,還需要定期除草,防止稻田肥力被雜草吸收;同時還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這是關系到水稻生長健康、穗粒成熟飽滿的關鍵。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10

2、水稻常見病蟲害

防治水稻病蟲害是挖掘水稻增産潛力的必要措施。要防治就要了解病蟲害産生的原因和防治的有效手段,做到及時發現問題,準确判斷病因,科學使用藥量,将損失降到最低。水稻常見病蟲害主要分為自身病害和客觀環境的蟲害2個方面。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11

2.1水稻常見病害

稻瘟病,按照危害時期和部位不同,可分為苗瘟、葉瘟、穗頸瘟、枝梗瘟、粒瘟等幾種類型。該病是由真菌誘發導緻的,具有可蔓延水稻全身,始終伴随生長全過程之特點。

白葉枯病,該病況主要會在長期高溫多雨的季節出現,初期在葉緣産生半透明黃色小班,後期會發展成為波紋狀的黃綠或灰綠色病斑,葉子病害部位與健康部分分界明顯,數日之後病斑轉為灰白色,以至于脫落,導緻水稻因無法吸收水份而枯死,會讓水稻産量降低嚴重。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12

紋枯病,主要發生在水稻抽穗、孕穗階段,受高溫少雨的天氣影響,使得水稻容易受到真菌感染,水稻由于葉片發黃枯死,莖稈不能抽穗,從而降低了水稻的穗粒飽和,水稻質量大打折扣。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13

2.2水稻常見蟲害

稻飛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蟲之一,其環境适應能力強,繁殖速度快的特點,對水稻生産能造成比較嚴重的危害,如果防止不當,甚至有絕收的不良後果。其對水稻的危害是吸食水稻的汁液,使其營養不足,谷粒不飽滿,秕谷率增加;産卵時成蟲會破壞植株的輸導組織,降低作物的同化作用,加速稻株癱瘓。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14

水稻螟蟲對水稻的危害也很嚴重,其幼蟲蛀入水稻莖稈中咬食、切斷水稻營養,就會造成枯鞘、枯心死孕穗等問題,經過一段時間後幼蟲會變成二化螟、成長為三化螟,進而使水稻出現癟粒、空粒等現象,也降低了水稻的産量。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15

3、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

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理念,切忌隻相信化學藥劑除病蟲害的盲目短視心理,因為這不僅不能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反而使水稻有些病蟲害對農藥品種産生了抗藥性,更加難以防治。打另外農藥對病蟲害天敵和農業生态環境的破壞也是不能忽視的負面作用。因此,水稻病蟲害的防治要用新理念、新思維,結合新技術,在保證生态環境不受破壞的前提下進行。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16

注意自然調控,利用生物鍊意識進行防治。要充分發揮生物的多樣性、作物抗性和天敵的作用,利用廢水管理以及綜合防控、綠色防控措施,例如進行稻田益蟲的保護、實施稻魚合養,養蜂控制害蟲等模式,促進稻田生态循環的健康穩定。同時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發揮其自動修複的功能。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17

要合理用藥,根據農藥的作用機理,選擇在防治合适期間施用。做到不留農藥殘渣,不對水稻生産産生影響,不對人體造成危險為最好之效果。

不能一味的追求水稻防治的單一性,要多種手段綜合利用,比如傳統防治方法,利用撒石灰消毒改良土壤,使用農家肥、微量元素肥料增強水稻抗病蟲害能力等;比如使用物理防治,利用太陽能滅蟲燈,借助害蟲的趨光天性來誘殺等。隻要是安全、環保、成本較低、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應該為水稻病蟲害防治所用。

前期水稻種植技術與管理(超詳細的水稻種植技術與防治)18

4、結束語

水稻種植技術的科學應用和病蟲害的有效防治,關鍵在于農戶自身水稻知識的掌握,隻有農戶具備了現代農業的知識素養,先進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在水稻種植和病蟲害防治的各個環節做到精細化的實施,這就需要政府積極地進行培訓指導,用政策引導農戶發展集約型、規模化的水稻種植模式,綜合降低成本和勞動強度,提高整體收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