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辋川二十景?三、欹湖佛道結祥雲1、欹湖一朝籁神功,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王維辋川二十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三、欹湖佛道結祥雲
1、欹湖一朝籁神功
且說“詩佛”王維一生生活在佛教廣泛流傳的盛唐時代,佛教的思想對他有很大的影響。他與佛教的許多宗派人物都有過很深的交往,據統計先後與他過往密切的著名佛學人士就有二十多人。自他隐居辋川以後就自薦道光禅師,旋禅師,元祟禅師,燕子庵禅師及日本訪華僧人阿沛仲麻侶等有名學者來辋川拜訪過他。
民間傳說,曾經有一位禅師前來找王維時,因走錯了路,而誤入藍橋驿。他在藍橋東打聽,西打聽,方知辋川在秦嶺北蔍以西,但他卻跑到了秦嶺北蔍以東,這樣就白折騰了一天也沒有找到王維。那時候交通及通訊都不發達,隻得靠兩條腿和頑強的意志來支撐。他心裡暗想:“不管是費多大勁,一定要找到王公大人”。但看之天色已經日落西山了,他的肚子裡已是空空如也。于是他決定先找個莊戶人家歇宿下來,再弄點吃的,心不慌了再說。他放眼看去,這藍橋雖是個山水地帶,自然條件倒也不錯。青山環繞,綠水潺潺,每隔十戶八戶就有一台水打碾。五谷雜糧,野果核桃,什麼都有。若是化個緣恐怕不成問題。這樣邊走邊想,就不知不覺地來到了一莊戶人家,他靠在門框上,輕輕地搖動着手中的十二環錫杖。一連搖了三次,方見一位中年婦人從堂屋走了出來,這和尚便謙恭地說:“阿彌陀佛,善哉,善哉!”那婦人見是一個和尚,頓時臉拉的老長,還憤憤地說:“午飯已過,晚飯未到,到别處去吧!”硬是把他趕走,又:“啪”地一聲把門關上了。這和尚嘴裡嘀咕着,隻得另尋别處。到了另一家,他依舊是靠在門楣上,搖動着他的錫杖。誰知這一家人更是心如蛇蠍。有位婦人見來人是位和尚,就端起一盆泔水向他潑過來。他來不及躲閃,被潑了一身髒水。婦人還放出她家的狗去咬,和尚見狀,操起錫杖才将那狗趕跑。如此,一連兩家的遭遇的确把這位和尚激怒了。他憤憤不平的念起了佛咒:“往生咒: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悉耽婆毗。阿彌啾哆。毗迦蘭帝。阿彌喇哆。毗迦蘭多。伽彌膩。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一連念了三遍,還狠狠地朝這家方向吹了三口氣,才轉身走了。這時天已擦黑。
這位禅師邁着疲憊的步伐向前走去,他翻過了一座大山,好不容易來到了一棵大槐樹下,把錫杖往樹上一靠,放下小小的背包,稍息了一會兒,這時,他定睛一看,旁邊有張燈人家。他不得已又去哀求人家能給口飯吃,能讓他暫宿一晚。恰巧來開門的是一位老者,見是一位僧人,便熱情的迎進門去。問了他的來曆後,老者大吃一驚:“這麼說,你是遠道而來,要找王右丞的!唉,那可是個好人哪!”和尚聽罷,内心一陣歡喜,也就直截地說:“還請老者施口飯吃,已餓得心頭發慌,眼窩發黑”。老者聽罷急忙說:“當然,當然!”随即叫他的老伴兒刮了一大碗洋芋,托了幾個蒸馍,燒了一壺水給和尚吃。吃完後還給和尚燒了一壺溫水,洗了腳。又跟和尚談社會,談家庭,談風士人情。老人特别提到辋川天旱,莊稼都快枯死了,人也缺水吃。夜已深時才安排和尚上床歇息。
話說,藍橋那位潑髒水的婦女,在和尚走後,頭發便纏成了疙瘩。頭皮緊繃,像戴了緊箍咒一樣。這一夜,婦女沒有合眼,嘴裡還罵罵咧咧。他的丈夫對她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你不給他吃的,還傷害他,不怪東不怨西,怪來怪去怪自己”。第二天天剛亮,她就從炕上爬起來,按着丈夫的囑咐跑到很遠的集市上買了禮物,香火,去柞水縣管轄的睦護關鎮找了個懂法的老人才解開了發。
又說,那位禅師天亮後雙手合掌與大槐樹下那位老人作别,又按老人的指點,下了一石坡,不到一袋煙功夫,就來到了山根下的一個小村。禅師向後看了看,雙手掄起錫杖吃勁地在山根下通了一下,還大大聲念道:“甯叫辋川水澆田,也不叫藍橋水打碾!”話音一落地,立刻有一股水桶般的溪水從山下湧出。他還向天空作三鞠躬禮,并念了三遍“楊枝淨水咒”道:“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壽廣增延。滅罪消愆,火焰化紅蓮”。瞬間,天空烏雲翻滾,傾盆大雨下了一個多小時。藍橋的河水立馬短缺,水打碾都停擺了,而辋川河水量倍增,形成了一個面積很大的“欹湖”,還修了不少水澆田。後來人們把那噴泉叫“钖水神泉”。
在此。筆者補充說明:辋川河自秦代始叫“渥水”。公元五世紀中葉中國著名山水詩人江淹書寫“渥水”時有兩句名言為“色如渥丹,燦若朝霞”。原來“渥水”的得名是因其河床自南至北全是赤紅色的丹霞地貌。這種地表是道教和後來的佛教異常崇尚的具有仙道意味的大自然的傑作,在我國北方殊不多見。
钖水噴出後,“渥水”而途徑的這條川道成了水網密布地區。後著名詩人宋之間居這裡時,經過仔細觀察,把“渥水”改成了“辋水”,意即諸水環湊如車辋。随之“渥川”也改成了“辋川”。
再經過宋之問和王維的大量書寫和繪畫,終于把“辋川”這個丹液流淌,青松覆蓋的秦嶺寶地變成了中國文學的代名詞。
請恕我在講故事的同時又插了一段文史佳話。
2、石渠的追憶。
在辋川有一段“石渠路”,傳說自唐代王維直到一九六八年,長達一千二百多年。其成因與王維的善心善舉有關。因辋川的河水量很大,河道裡有許多深淵險灘。每年夏秋兩季陰雨連綿水流高漲,七彎八拐,常有溺死之事發生。于是王維就下定“如水般無私”的決心,解決群衆出入困難的問題。凡是阻淤的地段,他組織人修堤築壩疏通河道,保證道路暢通。凡是需要繞開河道而登山的,他組織人修通山路。而實再無法的石崖他就設法架設棧道。可當時偏有“孟域坳”至“山底村”一段長達一公裡的石溜地段很難解決。有一段日子,他和詩友常在辋川各村落散步,總想思量出一個好的辦法。一天,他們轉到了一個小村子,見到村子前河灣裡有個中年漢子在用石錘石墊打石磨。那人看到大詩人來了,就停下了手中的活兒與他攀談起來。于是他從這個人口裡得知這村叫“河灣村”。他把心中的糾結說給石匠聽。石匠悶了半天說:“最好是鑿開一條石渠,既能走水,又能走路”。王維斟酌後覺得可以,又對石匠道:“能不能多組織幾個石匠?該支付的報酬我包了!”石匠略一沉思:“可以,我來叫人,你來包單”。這件事就這樣定下來了。
石匠接手後,跑遍了辋川所有村子,邀集了十幾個能工巧匠,就幹起來。王維也每天都到現場去看。工地上破石的,燒火鍛塹的,掄鐵錘的,出石渣的,唱山歌的,說笑打渾的,拉風箱燒火的,做飯的,場面非常壯觀,大家和和氣氣的,也非常熱鬧。
這件事持續了兩三年時間,終于傳到了長安城的皇宮裡,皇帝也受到很大感動。聽說還派欽差大臣前來慰問,并送銀兩給予支助。唐肅宗李亨又在乾元元年表彰王維雖隐休沐還不忘百姓疾苦的善舉。
石渠修成後,王維都付給了石匠們足夠的報酬。又親自把一個“銀碗”贈給那位“河灣村”領工的石匠。接着又把“河灣村”改名為“銀碗村”以示紀念。千年後“銀灣村”成了抹不去的記憶,一輩傳一輩直到永遠。
3、燈盞千年映佛光
“石渠”造就後,辋川呈現出一派“安”祥之氣,解決了南北往來的交通問題,也為“欹湖”南邊增添了一道絢麗的景緻。可王維的心并沒有閑下來,他要打造一個以“八功德水池”為中心的佛教景觀園區,于是就修築了許多梵語佛刹,栽柏,植槐,育蓮莳花。而以下說的是供養佛祖的香花燈塗菓的一項善舉。
王維結交了“銀碗村”的石匠後,他倆就成了友誼很深的朋友。彼此互相來往,談天說地。每年秋天石匠便提着籃子給王維送幹果,蔬菜和山芋什麼的。王維也把自己栽培的花草苗木送給石匠。一天,王維提着禮品去拜訪石匠,對石匠說:“我還有一事相求”。石匠說“快說,隻要不是摘天上的星,我什麼都幫你!”王維就把自己想在“欹湖”周邊打造“香花燈盞窯以塗菓敬佛”的祈向對石匠細說了一遍。石匠聽後大喜,還建議說,除了“欹湖”之外,也應在幾個大的溝壑也鑿上“燈盞窯”以供佛祖,降祥瑞與兆民。
就此,王維就此還把自己敬佛拜佛,以及“一燈能除少年暗”的禅宗偈語講給石匠聽。之後石匠決心聯系人上山采點,成全王維的夢想,這樣經過幾天的籌謀,終于定好了辋河面上的五個點,又經過将近一年的努力,先後在新村,官上村,堡子岩,栾家濑,舍身崖等處山岩上開鑿出一般深度為60cm寬75cm.高89cm當地人稱“燈盞窯”的“香花燈盞窯”達幾十個之多。
這些“燈盞窖”鑿成後,王維聘請了好多放燈人,還舉行了放燈儀式,每到夜晚天上的星星與地上的彩燈交相輝映,景色十分壯觀。這些“燈盞”實際上起了兩個作用。一是大多設置在拐彎處,可用于夜晚“欹湖”行船的航标指示燈,二是滿足了王維“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的佛教欲望。王維在他的偈語中念道:“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今将獻能仁,慈悲哀納受。香供養,花内有紅蓮,燈照三途除黑暗,塗能離垢獲清涼,丹果獻壇場。茶力大能退睡魔王,食能充饑寶獻佛,明珠一顆世無雙,衣奉獻法中王”這“石渠”存在了一千多年,直到1968年修公路時,被抹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