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蒙古族的祭祀文化

蒙古族的祭祀文化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8 10:20:51

蒙古族的祭祀文化(民俗察哈爾蒙古族的祭祀習俗)1

祭火

察哈爾人與全體蒙古人一樣,尊火為火天、火神母,每到臘月二十三日晚上祭竈。察哈爾也有不少人在二十四日祭竈的。對此有兩種說法:一是某氏族首領在當朝應差,臘月二十三日未能趕回來,便在二十四日祭祀了。如正白旗羊群的布和努特氏,鑲黃旗牛群的希安寶氏。另一個是從前察哈爾某旗群一官員的貴夫是二十四日祭火氏族的人,因此該官員的氏族也随其夫人家族習慣,改為二十四日祭火。

蒙古族的祭祀文化(民俗察哈爾蒙古族的祭祀習俗)2

蒙古族的祭祀文化(民俗察哈爾蒙古族的祭祀習俗)3

祭竈是察哈爾蒙古族的一項重要的祭祀活動,其隆重程度不亞于過大年,因此也有過小年的說法。為了早做準備,在大、小雪之間卧羊時,就要把祭竈用的羊胸叉專門切割下來。宰殺祭竈羊時,将胸骨以下的肚肉留得寬一下,肥腸也要留長一些。将肥腸同左右腿的胫骨、右前腿的四根長肋骨,以及護肚油一道,包在胸叉骨凹槽裡,用肚肉裹住儲藏備用。

蒙古族的祭祀文化(民俗察哈爾蒙古族的祭祀習俗)4

察哈爾蒙古族早先也是住蒙古包,從事四季輪牧的畜牧業生産,住房屋定居是明末清初大量墾殖以後的事情。随着居住條件的變化,祭火也由火撐子(圖拉嘎)移到竈台(昭哈)。因此,雖然祭火基本禮儀和程序沒有大的變化,如果是在圖拉嘎(火撐子)裡祭火,隻有牛糞或羊磚即可。

蒙古族的祭祀文化(民俗察哈爾蒙古族的祭祀習俗)5

祭竈日中午一過,戶主便開始做祭火準備。首先要修飾祭竈用的羊胸叉,用快刀從煮熟的胸骨柄尖将骨肉剔離,由心窩處割向兩邊,從肋尖繞肚皮邊沿割成一指寬環狀長條,而又不割斷。再将肋間肉剝去,把沿肋尖割成的肚肉環套在胸骨柄尖上,用羊毛搓成的毛線或棉白線從胸骨柄開始正繞三圈,從下沿左側浮肋繞三圈,再沿右側浮肋繞三圈。這樣做的目的是,把羊胸叉骨做成“小蓬船”樣子。傳說火神就是用這船度過天河的。然後再把從胸叉骨剝離的肚肉和肥腸等放入招福桶備用。接着把剔肉後的胫骨、四根長肋骨以及金銀紙做成的元寶、九隻香、九根針茅草放入胸骨凹處,用護肚油罩住,并在三個角上分别插上一個燈芯,用黃油灌成燈盞。在察哈爾一些地方,也有将胫骨、四肋不剝肉而放入招福桶招福,卻不用于祭火的習俗。招福桶僅用于盛奶或在神龛附近使用,切忌不得外借,不得接近血污。也有的地方将九隻香、九根針茅草,以及四色布條和金銀紙做成穗子,放在用護肚油包裹的船型胸叉骨上祭火。

蒙古族的祭祀文化(民俗察哈爾蒙古族的祭祀習俗)6

還有一項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做好祭火用的“阿木蘇”粥(什錦粥)。在煮過胸叉骨的肉湯裡,放入小米、奶、肚油熬成稠粥,然後再放入棗、葡萄幹,煮熟即可。在四個小碗裡盛上“阿木蘇”粥,待涼後倒扣在四個小碟中,頂端壓個小坑,中間插上用龍須草(蒙語叫郭夏)做的燈芯,灌上黃油做成燈盞。然後墊腳石上白紙或黃表紙,放在竈的四角。用祿馬風旗的五種顔色中除了紅色以外其餘四種顔色的布或綢,裁成一指寬,一拃長的條子,并按藍、黃、白、綠的順序夾上金銀紙,與護肚油一道用線紮成五份穗子。一份放在胸叉骨上,另外四份放在竈台四角的粥碟下。這裡不用紅色,是因為紅色是火的本色,有尊崇之意。

還要準備一些酒、棗、油脂、黃油等祭獻物備用,祭獻勺平時不能用于舀茶、飯,而要用哈達包着放起來。

祭竈前,全家都要換上新衣服,妻子媳婦們要戴上頭飾。祭竈開始後,先為家中的神像供佛點燃佛燈和線香,然後将燃有薰香的香爐在人們手中,順時針傳遞三圈,這是在進行祭火前的淨火禮。然後開始誦念祭火經,喇嘛或俗人均可誦念。

蒙古族的祭祀文化(民俗察哈爾蒙古族的祭祀習俗)7

開始念祭火經時,如果是在蒙古包内,戶主站起來在圖拉嘎内的糞火上,将劈好的木條,按東西南北的順序,一條一條地擺成井字形,剩餘的一條放在北面。然後點燃胸叉骨上的三盞燈和圖拉嘎四周的粥燈。戶主跪着舉起船形胸叉骨向包門方向口念“好瑞”轉三圈,又向圖拉嘎轉三圈,接着小心地将胸叉骨放在熊熊燃燒着的胸叉骨上,并行三跪九叩禮。祭胸叉禮結束後,孩子們跑到院裡燃放炮竹。如果是在房屋内祭火,就要搬開竈上的鍋,竈台四角放上彩條穗,上面放好阿木蘇粥燈。竈内架好牛糞或羊磚點燃燒旺即可,其他禮儀同圖拉嘎祭火一樣。

戶主向竈神行跪拜禮時,要往火裡投進準備好的酒、棗、肉等祭獻物,由主婦或媳婦開始,衆人依次獻祭品行跪拜禮。而有身孕的婦女不祭獻也不行跪。然後由戶主将準備好的彩條穗,沾上供酒扔進火裡,從圖拉嘎東南支柱開始,用祭獻勺挖出“阿木蘇”粥上的燈盞投入火裡,并按順時針方向,每逢圖拉嘎支柱叩拜一次(共四次)。與此同時,其他包房内的火竈也要點火祭獻羊寰椎骨、黃油、酒等。在察哈爾地區的祭火儀式中,還有祭羊寰椎骨的習俗。戶主将以前吃肉時留下的羊寰椎骨拿出來,椎管裡填上黃油或脂油,用護肚油裹上,上面放上彩條穗,口念祝詞:“神賜肥羊的寰椎骨,脂油裝飾的寰椎骨,祭獻咱家的吉祥火,保佑平安年年富。”

蒙古族的祭祀文化(民俗察哈爾蒙古族的祭祀習俗)8

這時候,大家開始圍坐在圖拉嘎周圍或炕桌周圍,由司祭人舉着招福箭誦念祭火經文(有蒙文的也有藏文的)。戶主在其前面單腿盤坐,膝上放着招福桶,年長者捧着牲畜的吉祥袋和哈達,參加者人人手舉盛有糕點或奶食的碟子或盤子,随着誦經的節奏順時針方向旋轉招福。招福儀式結束後,給小孩們分食灌肥腸。一人領頭說“好瑞,好瑞,招來的福祿多不多?”部分人回答說“很多、很多”。随之大夥跟着說“福祿長久,吉祥永存!”接着,将剩餘的祭獻物和為祭火準備的東西全部投入火中。大夥興奮地說着:“今天的火真旺,來年一定興旺”等招福的話語,一片歡騰。

一戶的祭祀結束後,就要向參加者獻茶敬酒。習慣上,一個浩特有多少戶人家都要輪着參加祭祀。因此,不會出現飲酒太多而喧嘩吵鬧或醉卧室外的現象。每到一家也隻敬三杯,喝一杯。接着将火神的恩賜——全羊、注肉和“阿木蘇”粥端上來,讓大家品嘗食用。這時下一家提出邀請:“請大家參加我們家的祭祀吧”。祭火儀式将一戶一戶地繼續進行下去。祭火儀式後的三天内,忌諱往外拿或借東西。如遇必須往外拿東西的時候,先放到院裡,然後外出時順手帶走。

臘月二十七,将招福桶裡的食物端上來,分給自家人食用,忌諱給外人品嘗。也有的地方是正月初一才打開招福桶食用,據說是火神上天面見天神,往返需要七天七夜,除夕夜才能帶着長生天的谕旨返回。故有初一打開招福桶食用的習俗。(圖:馬春)

蒙古族的祭祀文化(民俗察哈爾蒙古族的祭祀習俗)9

(來源:《察哈爾民俗文化》、正藍旗文化體育廣電旅遊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