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正月十五元宵節它的由來

正月十五元宵節它的由來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09 17:32:58

明天就是正月十五了,也就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也是每年春節的結尾之期。這些年,因為元宵節前後大概都接近陽曆的2月14日。這個外國人的情人節。也不知道是哪個瘟三給引進來的。

當然也不能怪這個小三,因為喜歡就是硬道理。總有人要給它買單,顯然比元宵節看似影響大衆的消費,卻遠遠不如情人節更具商業價值,再加上主要是以年輕人為主力,又以女性天真浪漫的需求為引領,你說是不是心甘情願消費我不敢确定,反正有一點,一段時間内,外來的一些沒有什麼底蘊的節日,打敗了傳統節日。

正月十五元宵節它的由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1

好在這幾年,我們開始覺醒,文化自信也賦予了我們更明智的抉擇。我們不排擠你那個情人節,但是我們會更加重視我們的傳統節日。于是,在一邊抱怨民俗的流失,年味的淡然下,又積極地想把它們挖掘整理出來。

于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就有必要專門跟大家夥兒聊一聊。

因為它内涵豐富,底蘊深厚,還是我們自己的情人節,所以你聽沽酒客給你聊聊。

正月十五元宵節它的由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2

元宵節的叫法有很多種: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

《梁元帝旨要》:“上元為天官賜福之辰。”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就是“上元節”。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的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正月十五元宵節它的由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3

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宵就是夜的意思,在古代很多朝代,是有宵禁的規定的。所以,古代的夜晚,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電視劇裡看到的,晚上燈火通明,到處莺歌燕舞,那些所謂的夜市場所也是個别的存在。

正月十五元宵節它的由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4

但是一直宵禁也不好,老百姓還得增加豐富業餘生活。雖然沒有今天的人那麼嗨,如今好些人白天沒有精神,晚上八點後才逐步清醒過來,那個年代,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宿的多。

而到了三元節日,晚上就還是放寬政策,允許大家外出遊玩。古代沒有太多月亮惹的禍,要惹就是這些節日的時候。

正月十五元宵節它的由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5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高跷、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不過,個人認為元宵節最大的貢獻,就是給那些适婚男女制造了一次面對面的機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際的機會,男女借着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正月十五元宵節它的由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6

你看是不是很有趣。所以難免有一些月亮惹的禍出來。不過應該沒有那麼多了,畢竟不像今天,那麼多鐘點房等着你去下單。再說了,他們追求的也不是私定終身的信念。是什麼不必探讨。

古人的元宵節的浪漫你可以從這些詩歌裡感受到,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衆裡尋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競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它的由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7

所以,我今天覺得那些商家就沒有眼光格局和文化,放着我們大好的元宵傳統不去追捧,去搞什麼狗屁洋節,跟你有關系嗎?還有人說,你管得着嗎?誰願意管你呢?吃肉罵娘的人那麼兇,管它作甚?

總之一句話,傳統文化裡面有的東西,你不一定遵守,但是可以了解,它們也可以與時俱進。當然民間和社會能給予它更多的關注和傳承,才是有機會發揚光大。

還是那句老話,對自己家國的認可,從了解它的曆史和文化開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