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今日冬至吃餃子的來曆你知道嗎

今日冬至吃餃子的來曆你知道嗎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6 10:46:26

今日冬至吃餃子的來曆你知道嗎?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的故事是醫聖張仲景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看到受凍的百姓,十分心疼,為了幫老百姓驅走冬天的寒意,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習俗,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今日冬至吃餃子的來曆你知道嗎?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今日冬至吃餃子的來曆你知道嗎(冬至吃餃子的由來)1

今日冬至吃餃子的來曆你知道嗎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的故事是醫聖張仲景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看到受凍的百姓,十分心疼,為了幫老百姓驅走冬天的寒意,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習俗。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1],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2016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餃子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肴,在許多漢族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

餃子由馄饨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時期稱馄饨,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馄饨,宋代稱為角子,元代、明代稱為扁食,清代則稱為餃子。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将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