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蕭姓和肖姓是一樣的嗎

蕭姓和肖姓是一樣的嗎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6 14:47:59

蕭姓和肖姓是一樣的嗎(蕭姓與肖姓的關系與由來)1

蕭姓和肖姓是一樣的嗎(蕭姓與肖姓的關系與由來)2

肖姓起源

在古代,肖姓極為罕見,曆代史書都很少見到,甚至連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未曾見到肖姓,隻是在明淩迪知的《古今萬姓通譜》中,才首次出現了“肖”姓,載漢代有肖安國、肖紹;明時有肖靖者,宣德時舉解元等等。在廿四史中,也惟有《遼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數民族。至于“肖”姓的起源,無從查考。陳劍在《戰國金文兩篇》中提到,“‘(梁惠王)廿七年大梁司寇鼎’,刻銘一行20字:‘梁廿又七年,大梁司寇肖(趙)亡(無)智金寸(鑄),為量容半。下官。’作為國名、姓氏的‘趙’,在古文字質料中大多就寫作‘肖’。”另外,也有人猜測,局部“肖”氏是來自原本姓“蕭”,但後來因犯法被貶姓的家族。這也很有可能。中國古代有褫奪原有姓氏,貶改他姓以處罰罪人的作法,蕭氏自身就不乏這方面的例子。一個是南梁蕭紀,他在與蕭繹争位敗亡後,蕭繹以為他不配再用“蕭”這個崇高的姓氏,因此“賜姓饕餮氏”(《梁書》)。另一個是南齊蕭子響,因叛亂被殺,“賜為蛸氏”(《南齊書》)。蕭、肖兩姓後來混用。

肖姓郡望堂号郡望

蘭陵郡:西晉時從東海郡分出一局部,置蘭陵郡,治所在丞縣(今山東省棗莊市峄城鎮)。隋時廢此郡。

堂号

定漢堂:漢代陪人蕭何,從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到建立漢朝即天子位,始終援助漢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漢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蕭何定的。

肖姓家乘譜牒肖姓遷徙漫衍遷徙漫衍

肖姓望族居于蘭陵、廣陵。肖姓曆史名人曆史名人

蕭何:西漢大臣。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佐劉邦起義。劉邦率軍入鹹陽時,諸将皆忙于分取府庫财物,他收取秦王朝的文獻檔案,控制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及其時社會狀況。楚、漢矛盾激化時,他說服劉邦暫作戰略退卻,以留存漢軍實力。楚漢戰争中,他薦舉韓信為上将,自以丞相身份留守關中,輸送士卒、糧饷。漢朝建立後,他協助劉邦、呂後消滅韓信、英布等叛亂;推行與民休息政策,又參照《秦律》,制定《漢律》九章。

蕭統:南朝梁文學家昭明太子。梁武帝之子,天監元年立為太子。少時讀遍儒家經典。及長,加入朝政。善詩賦,曾招才學之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多卷,研讨儒事文學,兼探佛理。輯《文選》三十卷,選出上至周代,下迄梁朝種種文體的代表作編輯而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章總集,對後代文學創作頗有影響。

蕭朝貴: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加入領導金田起義,任右弼又正智囊,領前軍主将,封西王八千歲。在攻打長沙時,中炮陣亡。

蕭穎士:唐代散文家

蕭雲從:清代有畫家

“蕭”與“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時兩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蕭”姓兩千多年來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漢代以後卻難尋蹤迹,這從各時代的姓譜中可以得到證明。(可以說,現在全中國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99均系原來姓“蕭”者。)

半個世紀前,“蕭”姓很多,“肖其他地方,如香港,台灣,東南亞等,所有的蕭家人都是姓“蕭”的,沒有一個人寫姓“肖”。

一個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個人的姓氏卻是祖宗傳下來的,中國人最講究傳統了。古人雲“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畢竟,“肖”姓畢竟是不規範的姓,不是所有蕭家人的姓啊,蕭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會瞑目的。近年來,随着改革開放後,全國已有越來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蕭”。也算是氏族上的統一。

由于時間已過數十年了,有些年輕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已原系蕭家人(從身份證看,其爺其父等,均也已寫姓“肖”),以輕易否認自已是蕭姓人,其實, 這些人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考證:

1,如宗祠,不管建國後蕭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蕭姓聚集地的蕭家宗祠上的“蕭”字是不會改的。

2,問長輩,特别是一些上了60歲以上年紀的長輩,他們在小時候,在年輕時一定用過姓蕭。

3,祖墳,祖上的墳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蕭字。

蕭姓和肖姓是一樣的嗎(蕭姓與肖姓的關系與由來)3

其實這個姓氏在漢代就已經基本絕迹

半個世紀前,“蕭”姓很多,“肖”姓則罕見。《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漢字簡化方案》頒布以後,很多人認為“蕭”是“肖”的異體字,或認為“肖”是“蕭”的簡化字。于是不少“蕭”姓者為書寫簡便,把“蕭”寫作“肖”;一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在為“蕭”姓者辦理身份證、戶口登記、入學手續時,也常将“蕭”寫作“肖”。因此,近幾十年來,“肖”姓多了起來。

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衆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

尋根溯源

1、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子姓,以國為氏,為周代宋國微子啟的後裔。

2、據有關資料所載,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領伯益之後作士于蕭,便以蕭為姓,其後代延襲姓蕭。

3、據《續通志•氏族略》、《姓氏詞典》、《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或被賜姓,得姓蕭。漢朝時巴哩、伊蘇濟勒、舒噜三族被賜姓蕭,兩晉南北朝時契丹巴哩、伊蘇濟勒、部噜三氏改姓蕭。

得姓始祖

大心。蕭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名将名叫南宮長萬,在攻打魯國時戰敗被俘,被囚于後宮,幾個月後才回到宋國,宋闵公為此曾多次取笑他,長萬因被觸痛處而惱羞成怒,一次乘酒興殺死了闵公,并從此公開叛亂,另立公子遊為君。宋國群公子紛紛逃往蕭邑(今安徽省蕭縣西北)。後來宋國微子之後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從組建的軍隊,誅殺了南宮長萬,平息了這次叛亂,扶闵公之弟禦說繼位,是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蕭地,以為附庸,建立了蕭國,稱大心為蕭君,人稱蕭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蕭被楚所滅,其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蕭姓。大心也就被後人尊為蕭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蕭姓最早發源于今山東省。先秦時期,蕭姓族人由于國家被滅而散居各地,家族勢小力微。到了秦漢時期,社會動蕩,迫使蕭姓外遷,進入第一個發展遷徙時期。蕭姓經長期遷居,已從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輩出,漢相蕭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輔佐劉邦起義,在攻占鹹陽後,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圖書,郡縣戶口、社會情況等大量資料,為西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并助劉邦消滅異姓諸侯王,他的子孫也分别入仕于兩漢,均為高官,為漢朝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家族興旺,幾個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國魏晉時期,戰亂頻繁,加上兩晉時期的“永嘉之亂”,士族南遷,蕭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遷于南方諸省,使家族得以進一步發展壯大,南北朝時期,蕭姓顯貴于天下,建立了齊、梁兩朝、繁衍昌盛、人才輩出,使蕭姓發展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唐宋年間,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繁榮,蕭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湧現,即居住在中國北方及東北的契丹族蕭氏勁族的加入,從而成為一個顯貴、龐大的家族。在此期間蕭姓也有遷入福建、廣東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蕭姓已廣布于我國山東、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廣東等地區。元明清時期,蕭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斷使蕭姓成為名門,自清康熙末年,蕭姓族人開始了多次入遷台灣,有的還遠播海外,使蕭姓真正遍布于我國南北方各地。今日蕭姓在我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東、廣東等省多此姓,六省蕭姓約占全國漢族蕭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

蕭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幾大郡望,據《姓氏考略》所載,主要有三個:1、蘭陵郡,治今山東棗莊市;2、廣陵郡,治今江蘇揚州。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宗族特征

1、蕭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較顯赫,出現衆多的皇族。蕭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親衆多。

2、蕭姓在曆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詩善畫者衆。如唐宋時蕭姓十個宰相,均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詩人畫家也衆多。

3、蕭姓适用楹聯衆多,且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色與家族特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