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家風倡議書簡短

家風倡議書簡短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5 00:06:45

家風倡議書簡短(洮姐妹話家風父母立下這些家規)1

《淮南子》中說:“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謂圓。”

過去,一個人如果行為不端,就會被人評論為“沒家教,不懂規矩”。

當前大多數人把對子女的教育,往往寄托于學校,以為一個孩子學好學壞,成才不成才,跟上什麼樣的學校有直接關系,所以有些望子成龍的家長,為了孩子能上重點學校,不惜血本。

其實,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三個環境:家庭、學校、社會,而他所受到的教育,也離不開這三個方面,其中,家教才是最重要的。

家教,如同一個家庭的窗口。好的家教,來自家裡立的一些規矩。這些規矩,即行為規範,直接關系到孩子的成長,甚至決定孩子的教養和素質。

父母如果能立下這三條家規,子女必定有出息。

家風倡議書簡短(洮姐妹話家風父母立下這些家規)2

家規一:懂得吃苦

“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恒勞而知逸。若安于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康熙《庭訓格言》

如今的社會,在許多窮人家的父母,不讓孩子吃苦,拼命将自己孩子養成了富家子弟時,富人卻拼命想讓孩子去吃苦。

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順境當中,大部分人都會不知不覺地忘記自省、忘記謹慎、忘記進取,在越來越大的松懈和得意忘形中堕落和垮掉,這是人性的必然。

逆境則反而會激發人的潛力,并讓人謹慎小心、步步為營,充滿進取精神。所以吃苦是福,之所以覺得苦是心志還未磨煉成,修為還未修煉就。而吃苦,正是磨煉和修煉的最好方式。

其實,苦難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并不是說哪個孩子吃的苦多,将來擁有的能力就越大。

人人都會背誦孟子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然而很多人背着背着忘了開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所以許多人也忘了吃苦的最終目的,錯将吃苦本身當成了高貴的榮耀。

令孩子得到成長的不是苦難,而是吃過苦以後的感悟和思考,以及對個人品質的曆練與升華。

所以,單純的吃苦并不值得贊美,否則的話,受盡苦難的街頭流浪漢豈不是成為了人生赢家?值得贊美的是能夠戰勝苦難的能力,以及戰勝苦難之後獲得的幸福。

成長之路上,沒有捷徑。父母終将退出孩子的生活,那些沒有受苦便得到的甜,總有一天要還回去。

所以真正愛孩子,絕不是把他放進蜜罐裡,而是自己去體味苦盡甘來,去獨自探尋奮鬥的意義和價值。

通過努力去戰勝苦難,赢得真正想要的東西,才能獲得後半生獨立生活的底氣。

家風倡議書簡短(洮姐妹話家風父母立下這些家規)3

家規二:尊師重教

“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範仲淹《範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現在不少人,津津樂道于幾個文化不高、但事業有成的名人,特别是那些網紅,用于堵住家長苦口婆心的嘴。

然而事實是:這樣的人隻是少數,大多數不愛學習的孩子,長大之後卻發現,自己用幾年瘋狂的青春,換來了一生的卑微與底層。

《顔氏家訓》有言:“積聚萬貫家财,抵不上讀書有益。”

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今,讀書一直都是通往高貴最低的門檻,也是實現階層逆襲最好的路徑。

著名作家龍應台,在給兒子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将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無論何時,你應定要謹記:讀書無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謊言。

讀書很重要,尊敬師長更重要。

《圍爐夜話》有言:“薄師者,必無佳子弟”。

老師是除了父母之外與孩子們接觸時間最長的人,我們對待自己的老師和孩子的老師時一定要尊敬,這樣我們教導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自發地尊敬我們,在學校裡也會對老師尊敬有加。

山西喬家就在自家大院裡設私塾,讓氏族子弟不分男女,不論親疏,一律上學讀書。喬家對任教的老師十分敬重,每位老師都配書童伺候,夥食與主人相同,還讓老師坐上席。老師回家,主人們要送到大門外,等老師上車以後才能返回。

這樣懂得尊敬老師的人,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才會成為好弟子。

家風倡議書簡短(洮姐妹話家風父母立下這些家規)4

家規三:律己寬人

“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少欲知足,為立涯限。”——顔之推《顔氏家訓》

修身是中國人處世哲學中的第一步,而修身的第一步就是律己。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他告訴我們,修心的要點,在于做到克己自制,有一種自律的精神。

要做到克己自律,關鍵在于每天去做一點自己心裡并不願意做、但對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來磨砺、調控自己的心性。

換句話說,就是要經常強迫自己進入狀态。這樣,便不會為那些真正需要完成的義務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這種自律行為就變成習慣,主宰着自己的行為。

人都有習氣,蒙蔽了自己的心,習氣和蒙蔽越重,強迫自己就越艱難。但别無他法,隻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強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壞習氣,才能恢複心的本來光明。

人生所成就的高度,一方面取決于自律的程度,另一方面來自于做人的格局。

明末著名大臣吳麟征說:“器量須大,心境須寬。一念不慎,敗壞身家有餘。”

一個在很狹隘的家庭裡成長出來的人,人格必定不高貴。

所謂的貴,并不是财富的多少,而貴在父母的胸懷,貴在父母的格局,更貴在父母的言傳身教。

陳希夷在他的傳世之作《心相篇》中講:“較量锱铢,豈足期乎大受?”

锱铢是古代重量的單位,一锱是一兩的四分之一,一铢是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

連這麼小的東西都計較的人,怎麼可能承擔得起大事和大福報?

斤斤計較的父母,最後往往養出膽小懦弱,或者同樣愛計較的孩子。

擁有廣闊胸懷的核心要素是:寬人。

白岩松在《緻兒子的信:學會寬容》中寫道:“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選,孩子,你就先把寬容挑出來吧。它會讓你把愛放在首位,寬容會使你随和,讓你把一些人很看重的事情看得很輕,寬容還會使你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沖突,都不會在寬容的心靈裡過夜。”

心有多寬,人生之路就會有多寬。

來源:家風家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