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車市出現28年來首次銷量下滑,2019年下滑趨勢仍在延續,前5月進一步下跌15%。受此影響,不少車企通過精簡人員、關停工廠等舉措來控制成本以熬過寒冬期。6月13日,據韓聯社報道,起亞汽車決定于6月底關閉位于江蘇鹽城年産能14萬輛的第一工廠。
目前,起亞在江蘇鹽城有三座工廠,分别是2002年、2007年、2014年投産的第一工廠(年産能14萬輛)、第二工廠(年産能30萬輛)和第三工廠(升級後年産能45萬輛),三座工廠累計産能達到89萬輛/年。第一工廠投産已有17年的時間,工藝、設備等硬件條件與新建工廠相比,已全面落後。此次起亞将第一工廠升級為新能源工廠,不僅為第一工廠開啟了全新的篇章,也迎合了中國新能源産業政策。
當然,東風悅達起亞關停第一工廠也實屬無奈之舉。2016年是諸多車企的“高光時刻”,對東風悅達起亞來說也是一樣。這一年,東風悅達起亞取得了年銷量65萬輛的輝煌業績,但從2017年開始步履維艱。2017年東風悅達起亞年銷量下滑至36.4萬輛,同比下降45%,幾乎腰斬。2018年雖以37萬的銷量實現微增,但産能利用率僅41.6%。今年前5月,東風悅達起亞銷量為12.87萬輛,同比下降11.4%,尤其是4月、5月在華銷量分别同比銳減28.9%、24.4%,與1月的同比大增48%相比,猶如“坐過山車”一樣驚心動魄。
對于起亞為何在中國發展每況愈下,業界有多種看法。有人說,如果沒有“薩德事件”的影響,起亞在中國市場就不會下滑得如此嚴重。正如2012年“釣魚島”事件後,日系車在國内也遭受了抵制,銷量大幅下滑。也有人說,起亞近年來雖然銷量大幅下滑,但質量、服務投訴量不斷攀升,為人诟病的産品質量和售後服務成為其銷量增長的絆腳石。如去年11月23日,起亞宣布召回主力車型KX5汽車達68567輛,召回是由于設計原因,車輛持續在低溫環境下短距離行駛時,發動機機油液面會增高,如果在這種環境下持續運行車輛可能造成發動機損壞,也就是起亞版的“機油門”事件。
實際上,即便不發生薩德事件、召回事件,起亞在華銷量也難逃下滑命運,可以說從起亞進入中國開始就已命中注定。
成立于1944年12月的起亞汽車,開始是一家手工制作自行車零部件的小廠。1952年3月制造出韓國第一輛自行車,名為三千裡号,并把公司命名為“起亞”,并沿用至今。“起亞”源自漢語,“起”代表起來,“亞”代表在亞洲。1961年10月,起亞制造出C-100摩托車,韓國的摩托車工業從此誕生。1962年,廂式三輪貨車K360面世,标志着起亞走上了汽車制造的道路。1973年起亞制造了韓國第一台汽油引擎,1974年第一輛轎車Brisa遠銷中東,2002年起亞實現了第1000萬輛小汽車下線。
1998年,起亞與韓國最大的汽車公司——現代公司簽定了股權轉讓協定,并在2000年成立了現代·起亞汽車集團。随後,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相繼成立。為了打響品牌知名度,迅速擴大銷量,現代起亞集團在中國走上了“性價比”道路,即不與強勢的德系、日系拼性能和價格,而是在配置顔值,以及經濟性上下功夫,将自己的品牌定位擺在合資車型與自主品牌中間。起亞尤其如此,首先将廉價的普萊特、千裡馬等車型投放到中國市場,為起亞貼上了“低端合資車”的标簽,使得其品牌品牌價值和影響力僅強于部分國産品牌。
合資車的身份、比德系和日系實惠的價格、高顔值以及類似日系的經濟性與耐用性,迅速幫助現代·起亞以差異化優勢在中國打開了市場,現代汽車在華年銷量突破百萬輛,起亞也達到了65萬輛。然而好景不長,随着以大衆、通用、豐田、本田為代表的德、美、日車系不斷降價,吉利、長城、長安等中國品牌在産品設計、行駛品質上實現了向上突破,使得原本處于德日車系之下,國産車系之上的韓系車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産品再無優勢可言,銷量低迷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在全球車企中,德系、美系、日系,都有非常清晰的定位:德系車曆史悠久,走的是性能路線;美系車自成一派,擁有獨特的汽車文化;日系車則經濟性與可靠性突出。韓國汽車工業作為後發者,在品牌與技術沉澱上敵不過豐田、大衆、通用等老牌玩家,因此在産品市場策略上一直采用低于歐、美、日系汽車的定價,并以較高的配置和顔值來吸引用戶,然而始終未能實現品牌的升級,徘徊在中低端市場。
十年前,“低廉”是中國品牌汽車的代名詞,5-8萬是中國品牌汽車的主銷價格區間,10萬元是合資與中國品牌的“分水嶺”。如今,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價格區間也不斷下探,諸如科魯茲、英朗、福睿斯、威馳、藍鳥、淩派、朗逸等多款合資車型,終端成交價進入8萬區間。不僅如此,一汽-大衆也發布“捷達”品牌,加快入門級市場的布局,起亞這個二線合資品牌首先面臨強勢合資品牌的下探攻勢。
不僅是合資品牌價格下探,中國品牌汽車也在不斷向上。近年來,中國品牌汽車的發展突飛猛進,産品設計不斷提升,制造工藝不斷升級且故障率大幅下降。在韓系車引以為傲的“顔值”方面,中國品牌車企也紛紛聘請國外設計師來改善外觀,如長城曾聘請前寶馬首席設計師皮埃爾,吉利聘請前沃爾沃設計副總裁彼得·霍布裡,比亞迪聘請奧迪前總設計師艾格。随着中國品牌汽車的産品力和品牌價值的大幅提升,部分中國高端品牌車型價格突破到15萬元以上,已經與合資品牌形成正面PK。中國品牌與合資品牌的界限逐漸模糊化,諸如現代、起亞等二線合資品牌的表現則更加不盡如人意,從全新一代起亞K3可見端倪,雖然在顔值、内飾、動力等升級明顯,但定價上仍然十分“親民”,但是買單的消費者卻寥寥無幾。
繼鈴木退出中國市場後,法系車、韓系車已成驚弓之鳥。起亞要想重回賽道,頻繁的人事調整并無裨益,直面消費者或許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面對全球最大的中國汽車市場,起亞應認清自己的優勢,找準市場的定位,逐步積累用戶口碑,改變過去單純的性價比模式,,不僅要以價換量,更要以質換量,以此重新赢得中國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