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說史
漢末大亂,雄傑并起。若董卓、呂布、二袁、韓、馬、張、楊、劉表之徒,兼州董郡,衆動萬計,叱咤之間,皆自謂漢祖可踵,桓、文易邁。——《華陽國志》
在曆史上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西漢是劉邦建立,東漢是劉秀建立。
相比較劉邦從楚霸王項羽手裡搶到江山,劉秀從王莽手裡奪回政權明顯要輕松了些,畢竟劉秀可是後世公認的“位面之子”,幾乎每次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都會絕處逢生,甚至在幾次艱難的戰争中,天氣還幫助劉秀取得了勝利。
由此可見,位面之子可真不是白叫的。
不過一個人的壽命是有限的,一個王朝的興衰也是注定的,劉秀和東漢也不能例外。
劉秀建立的江山,傳到東漢第十一位皇帝漢桓帝劉志的手裡時,已經接近崩盤,因為此時外戚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幾乎架空了皇帝的權柄。
漢桓帝末年,有一位涼州猛将被征召為羽林郎,此人作戰粗猛有謀,屢立戰功,之後一路晉升,後來趁着東漢皇室内亂,掌握了政權,這個人是誰呢?
沒錯,他就是董卓。
董卓能夠在東漢末年專權多年,沒有一定的實力和能力,是根本做不到的,而在董卓聲名鵲起的奪權路上,他手下就有一群厲害的人追随,其中将軍也不在少數。
這些人中比較著名的有張遼,呂布,李傕,郭汜,華雄、徐榮、胡轸、牛輔。
在《三國演義》中,董卓手下有4位排了名的大将,雖然在正史中并沒有這種排名,但這四人卻都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我們今天就為您說說這四個人。
在這四人中,呂布排第一,華雄排第四,那麼排名第二第三的又是誰?
是李傕和郭汜,我們就從呂布一個一個來說。
三姓家奴——呂布。呂布的名氣很大,素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稱,可以說這一人一馬那就是無數少女夢中的白馬王子,呂布也憑借一身高強的武藝和對貂蟬的愛,圈粉無數。
隻可惜這隻是影視中的呂布,曆史中的呂布武藝也确實高強,但是人品就很難讓人恭維了,時人談起呂布,多以“三姓家奴”呼之,這也就是說呂布是個不知道忠誠二字的人,投靠了至少三個人。
呂布原來是丁原的部下,後來被董卓賞識,為了能安心的投靠董卓,呂布殺了丁原,并與董卓以父子相稱,為董卓的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董卓專了漢室的權力之後,很多人對于董卓極其不滿,其中以王允最不滿,最終王允成功地說服了呂布誅殺董卓,而董卓最終也被自己這個極其賞識的義子給殺死。
呂布的勇猛世人皆知,又有三國第一猛将的美譽,不過這終究是一份過譽罷了,董卓死後,呂布再次開啟了走花觀花式更換主子,最終被曹操殺死。
名不副實——華雄。說起華雄,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畢竟在關羽的揚名之路上,華雄很榮幸地以自己的頭顱為關羽貢獻了一個台階,關羽溫酒斬華雄,也成為了流傳極廣的故事。
不過這隻是《三國演義》中虛構出來的罷了,在真實的曆史上,别說關羽斬華雄了,或許這兩人根本就沒有碰過面,華雄是董卓帳下的都督,地位還沒有胡轸高。
公元191年,數股勢力聯合起來讨伐董卓,董卓就派胡轸帶領華雄進攻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可是在這次戰争中,華雄直接被孫堅給砍了頭。
所以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華雄在真實的曆史上或許隻是一個小人物,《三國演義》中把他說成是董卓手下排名第四的大将,那絕對是高估了華雄的實力,或許隻有努力吹高華雄的戰鬥力,才能更好地突顯關二爺的神武。
戰力爆表——李傕。說完了排名第一的呂布和排名第四的華雄,我們再看看看《三國演義》中董卓手下排名第二的大将李傕(jué,另說讀què),《三國演義》中的李傕,其實是被低估了的,此人在曆史上絕對可以算相當當地一号人物。
他的主要成績有,挾天子輔政四年、破了朱儁、打了馬騰、破了呂布、擊了西羌,這等戰績即便是與他的主子董卓相比,那也是有一拼的。
李傕在董卓手下的時候,就表現出了不甘人下的心理,後來在董卓死後,李傕就聽從了賈诩的建議,聯合周圍的勢力,進攻呂布,而呂布不敵,最終逃出了長安,所以殺死董卓的呂布,沒能全盤接受董卓的勢力和地位,也是因為李傕從中作梗。
李傕趕跑了呂布之後,就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持着朝政大權,後來李傕丢失了手上漢獻帝這張王牌,最終讓曹操撿了一個便宜,後來還被曹操滅了三族。
目光短淺——郭汜。郭汜在《三國演義》中是董卓手下排名第三的大将,此人在曆史上的名氣也不高,因為他和李傕原本是站在同一條船上的人,無論是能力還是智謀都在李傕之下,所以很長時間裡他充當的都是李傕的副手。
但是等到董卓死後,他和李傕一起攻破了長安,趕走了呂布,随着李傕的掌權,兩人的矛盾越來越深,畢竟權力的蛋糕就那麼大,李傕吃得多了,其他人自然就吃得少了,郭汜很不爽,于是開啟了和李傕相互鬥争的很多年。
之後曹操不斷聲名鵲起,郭汜和李傕一樣最終也成為了曹操成名路上的墊腳石,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董卓手下的這四個大将,最終的結果都很慘。
說完了這四個人,我們還得再說下這個排名問題,其實在真實的曆史中,這四人對于董卓而言,遠沒有牛輔重要,所以這個排名并不具備權威性,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董卓本就被貼上了亂臣賊子的标簽,他手下的大将排名自然也不重要。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後漢書》、《三國志》等。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