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是太文明的詞了,以前稱“茅房”。茅房也沒有不文明,隻是它與農業文明相關,是被時代新陳代謝掉的東西,而廁所是工業文明的産生。茅房也是文明的産物,即使是現在,許多公共場所仍可見“不可随地大小便”的警示标語。由此可知文明是一種對比。
就地解決是人的一種習慣,動物就是這樣。
文明與不文明都是個人習慣,但文明是一個族群的良性習慣。
文明又是個人的一種教養。
圖片未上傳
我經驗過很多種茅房與廁所。茅房中有茅坑,茅坑也可以不在茅房中,從發展上講,應該是先有茅坑而後有茅房的。在農村,農田中是不會有茅房的,若要如廁,須先挖個茅坑, 在樹下、或玉米林中, 這樣方便操作,易于保持身體的清潔。因為在戶外,很快便引來蒼蠅,令人煩躁。北方的玉米地常與黃豆混植,黃豆葉比較大,呈綠色,背面有細融毛,正面卻光滑,伸手拽幾片,疊一起即是天然的手紙,但技術上有難度,一定要輕柔,甚至要溫柔,才能完美地完成一個動作,否則還得用更多的豆葉去擦你的手指。豆葉紙若是沒有玉米葉也可湊乎,但動作要領是一樣的。玉米葉的兩側有小刺,若有不慎易劃傷皮膚,上個茅坑再弄得遍體鱗傷,總歸是令人不快的。如果沒有純天然綠植做為手紙,可在腳下選幾塊大小适中的土塊,把穢物輕輕地擦下來,也是可以的。土塊可能是人類最早的手紙。記憶中,小時候去姥爺家,茅坑的邊上總有幾個大土塊和一把小錘子,一邊如廁一邊可以打造自己的手紙,敲碎的土塊大小、形狀皆異,選自己順眼的,不像現在的手紙,大小一緻形狀統一,毫無個性。
城市裡,階層劃分比較明顯,廁所區域位置,大小等等。但無論是在城中心還是郊區,無論是别墅中的廁所還是普通公寓,無論廁所的面積多大茅坑的尺寸是相當的,即馬桶的尺寸是有統一标準的,從這一點上馬桶又抹平了階層差異,雖然有黃金鑲鑽的馬桶,但那畢是稀見的。
小時候上學,校園中隻有兩個廁所,一個是男廁,另一個是女廁,女廁不清楚什情形,男的很熟悉。茅房中央有一個長方形的大坑,用藍磚葺成,約寬2米、長5、6米左右,坑上架有若幹寬厚的木闆,兩塊為一組曰:蹲闆。如廁時須要雙腳走到木闆中央,才能完成大事。 學校上廁所聽鈴聲,有的學校是手打鈴,節奏較緩,有的是電鈴,鈴聲一響學生們都住廁所跑,此時的廁所是最熱鬧的,嘻戲聲,喊叫聲,嘩啦啦的水聲亂作一團……是校園中釋放一切的最佳場所。此時如果大解的人較多,坑上又是一種景象。兩塊蹲闆上需要蹲一串才可,講究的是面對面,背時背,如果趕不巧,隻好對着别人的後面,那也隻好忍了。
茅房外有幾顆棗樹,常年的飼灌令其高大,碩果壓枝,被風吹打落入廁内,紅彤彤的果子愈加鮮豔。
這種超級大茅坑冬夏風景不同,夏天生機盎然,野草亂長。尤怕大雨過後,坑内蓄了水,這時若如廁需要智慧,因為如果處理不當池中水會四賤而上,會是污穢滿體。冬天比較蕭瑟,坑内物凝固如柱,宛若鐘乳石。
據說,沖水馬桶是二十世紀偉大的發明之一。确實,如果你在農村有過生活經驗就知道馬确的便捷。有個叫黃永玉老天畫過一組漫畫,畫了十多種屙屎的場景,很生動。
廁所的私密性變化是文明的一種标志。随處大小便者越來越少,據說清末天安門附近的垃圾高若城牆,糞便四地,令外國人不堪忍受,遂修蓋公共廁所,中國近代文明由此而始?
以前騾馬上路,屁股後面有個布袋子,這是糞袋子,不讓騾馬的糞便随處掉在地上,可見中國古人是很在意騾馬的個人衛生的。
時代發迅猛,如廁從靜态走向動态,高速列車上,飛機上,既有速度又有高度,這莫非又是一種文明?
----- 之豐 2019.6.2
于CA1315飛機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