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長江幹旱是不可否認的,并且不少地區的“夏秋”連旱已經非常明顯。除了長江上遊,長江口區域的旱情出現部分緩解之外,其他大範圍地區的幹旱都依然在保持之中。
雖然通過三峽水庫進行水源調節。但是依然很難解除整個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旱情。
這個的确也沒有辦法,畢竟長江幹旱問題持續太久了,在沒有降雨的情況之下,持續的旱情發展已經非常久了。
這不,今年長江進入主汛期後水位持續退落,出現了“汛期反枯”的罕見現象。長江武漢段水位繼續下跌,漢口水位已經跌破14米,較往年同期偏低約9米。在水位跌破之後,武漢段部分灘塗裸露,還出現了“沙坑景觀”,再次引發了很多人的熱議。
不得不說,今年的長江區域的水位的确是罕見,不少地區的水位都是創下新低。當然,最為關鍵也是整個長江流域少雨的情況。那很多人可能就要問題了——長江上遊降雨那麼多,為何中下遊水還這麼少?我們就來看一看吧。
長江少雨,江河斷流
對于2022年的長江區域來說,雨水真的是太少了,我國長江不少區域都出現了“江河斷流”現象。當然,這種斷流主要是小支流,并非是主幹道,大家要分清楚。同時,包括一些大湖泊也是“瘦成閃電”。
例如:鄱陽湖、洞庭湖的枯水時段也是提前上演。所以,少雨引發的幹旱問題必然也非常嚴峻。
當然,由于氣候的巨變,我國長江流域到了9月,不少地區也是保持少雨,出現了少見的“夏秋”連旱的情況。
所以,幹旱的問題發展也是持續,我國氣候中心也是多次連續發布了“幹旱預警”。這不,從全國氣象幹旱綜合監測圖都可以看到,我國長江流域依然保持大範圍的幹旱。其中江西,湖南,重慶,四川等地依然保持有大範圍的幹旱,多省多地還有特旱。
這也說明了水源的需求需要快速解決才行。當然,依照降雨的趨勢來看,除了長江上遊的雨水稍微充足一點之外,其他區域依然是少雨的情況。當然,反過來看看北方的幹旱情況,相對南方地區來說還更好一點。
例如:我國黃河流域就相對“風調雨順”,大範圍地區都是保持無幹旱的狀态。所以,從雨水的發展模式來看,北方的雨水相比南方還多一點,這就是大概的情況。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長江漢口站的降雨問題。
長江漢口段水位跌破14米
長江漢口段隻是長江流域的一個區域。其實在8月就已經創下了曆史新低。在8月中旬的時候,長江漢口江灘的區域就出現了裸露的灘塗,并且寬達20餘米。當時的水位都還在17米左右。
然而到了9月,随着降雨的持續減少,水位再次下降,已經跌破14米。如果持續這種狀态下去,可能還會持續走向新低。
所以,在水位不斷下降之後,更大面積的江灘出現了。從空中俯瞰,這些裸露區域呈現出大小不一的坑窪,沙坑連綿頗具美感,引得不少市民前往觀看,大家将它們稱之為“沙坑景觀”。
然而,雖然是美景,但對于長江的水源來說,這也是一種傷害。在常年來說,這的變化根本看不到。所以,這種現象也反向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長江持續少雨的情況,引發的長江幹枯現象持續發展,大家要做好相應的準備。
那長江上遊降雨那麼多,為何下遊的水還那麼少?
沒錯,長江上遊的雨水的确是增加了,對上遊地區的幹旱緩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重慶在多次降雨之後,已經出現了旱情緩解。
根據重慶水利數據顯示:
受降雨影響,重慶每日受幹旱影響涉及供水人口由8月28日降雨前的29.3萬人下降為9月8日的8.2萬人,土壤墒情由25個重度缺墒區縣下降為15個重度缺墒區縣,河流斷流數由245條下降為184條,水庫幹涸數由97座下降為86座,全市水利工程實際蓄水量由21.09億立方米(占比56.44%)上升為21.92億立方米(占比58.65%)。
所以,上遊的降雨明顯增加了,那為何不往中下遊放水,中下遊水還那麼少?
其實并不是沒有放水,其實也在往長江中下遊放水。我們就從三峽水庫的流量監測都可以看到,還是8220m3/s的出水,這不是水,是什麼?
隻不過,針對長江中下遊地區來說,在幹旱的持續影響之下,就算是進行水源的補充,轉移的方向也主要是生活用水,農業灌溉用水等放在首要位置。
而對于長江主幹流的水源保障來說,這個可能還是需要等待更多的雨水來緩解。并且,對于長江上遊地區來說,的确水源增加了,大家要知道,在前段時間,整個長江流域都是出現了幹旱,所以上遊的水庫在多次調水之後,也出現了少雨水的情況。
在雨水量增多之後,也需要增加庫存才行。同時,對于長江流域的水庫來說。
很多大壩都是建立了發電系統,同時還要保證航運的發展。所以不可能不進行補充,也不可能徹底放到長江中下遊地區,這就是原因。
本身長江上遊也在持續為下遊提供水源。雖然主幹流的長江區域水位下降了,但是也不能“抹掉”長江上遊沒有放水。大家不要誤解了,可能你就是在使用補給水,隻是你不知道罷了。
當然,後續随着降雨量的不斷提升,我國長江流域也會進入到水源緩解階段。最關鍵的就是“天降雨”才是緩解幹旱的重要因素,隻不過短時間來看,依然是持續幹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