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鼈不是裝慫——雜感
作者:董懷祿
今天延續昨天的雜感再感慨幾句。借用文友嵕山石的微信留言立個标題:裝鼈不是裝慫。
“鼈”和“慫”雖然都是上下結構的兩個漢字、兩個都能活用為形容詞的名詞,但這兩個字的意義卻相去甚遠。雖然泛常有人罵人是“鼈慫”,但“鼈慫”這個詞其實是偏義複詞,它所表達的實際意思就是“鼈”得跟“慫”一樣。所以還是得把“鼈”和“慫”分開看。一分開,你就會發現,“鼈”是一種智慧,“慫”則是窩囊沒出息的表現。
還是接着昨天那個碎籽故事往下看。
當我回答把對溫度要求極為嚴格的促紅素針劑放到醫院的冰箱的時候,此時還很可愛的胖護士說話了:“冰箱裡隻能放整盒的,你這是單支的,不能放!”
我問:“為什麼?”
她說:“因為單支的區分不開,弄不清誰是誰的。”
我說:“冰箱裡有寫着我名字的針劑盒,我以前一直就放在冰箱裡,怎麼今天到你跟前就不能放了?”
她說:“那我給你去看看,如果有你的盒盒,就給你放,如果沒有你的盒盒,那你就拿回去放到你家冰箱,下次來透析時帶上。”
她突哧、突哧地去看了,回來告訴我:“叔叔,冰箱裡沒有你的盒盒,以前的盒盒可能誰給你扔了!”
我說:“存放藥的盒子,怎麼能說扔就随便扔了?”
她說:“針一打完,盒盒就成了垃圾,就像家裡買的調料,調料一吃完,調料袋子自然就要扔。”
我說:“你這個比喻不恰當,存放針劑的盒子,不是吃完調料的袋子,是吃過飯的碗,這一頓吃了,下一頓還要用!”
她無言一對,隻是嘟囔着:“反正别人已經扔了,又不是我扔的!針你還是帶回去,下次來透析時再帶上!”
我說:“人老了,沒記性了,下次來時忘記了咋辦?你還是給我找個盒子,寫上名字放到冰箱!”
她沒有吭氣,從透析室這頭走到那頭,從那頭走到這頭,然後在一個病床前的方凳上坐了下來,靜靜地做她的事情。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她們以柔克剛,拿老刀子鋸我,每次上機都把我放在了最後,我也因此成了最後一個下機的病人。
我的一位學生在看了我的遭遇以後給我寬心說:“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頭?不低頭怎擡頭?”好吧,這個頭我肯定要低。
但再後來的結果你不知道。護士們的這種考慮其實有點簡單,做法也有點愚蠢。對于她們的這種應對,我是樂于接受的。理論上講,透析時間越長,體内毒素就清理得越幹淨。這種看似對我的虐待,實是讓我得到了優待。我和别的病人交一樣多的錢,卻比别人占了多透析幾分鐘的便宜。而她們多耗的幾分鐘,不僅意味着我的體内多清理出了一些毒素,還直接讓她們自己的交接班時間總是因此滞後,也總有一兩個護士因此影響了按時吃午飯。
有聰明的護士看出了名堂。再透析時,就盡可能給我先上機,如果一時顧不過來,她們就會相互提示:“快一點,先把十九床(我的床号)上了,他是四個半小時,比别人多半個小時呢!”這以後,我想多占一會兒透析時間的便宜就很少了,護士對我是叔長叔短,客氣有加,但我隻是沉默。這個世上最有力的不是高亢的宣誓,而是一聲不響的沉默。
詩人顧城說:“風在結它的葉,草在結它的籽,我們站着不說話,就十分美好。”人到了一定年紀後,才發現相處不累,久處不厭是一件多麼難得的事。和這些護士常年要打交道,不被她們另眼看待,就是一種溫暖。文學家梭羅曾寫道:“我們生活得太擁擠。因此我覺得,我們缺乏彼此尊重。”你眼前有高山,我目下有流水,我們總是定時生活在一起。咱一個花甲花發的老頭,不奢望這些年輕貌美的天使對自己眉目傳情,隻希望她們能夠手下留情就阿彌托佛了!
最後,讓我用文友東籬采菊先生的友情忠告作結:心靜才能聽到萬物的聲音,心清才能看到萬物的本質;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見更好的别人。有些事,看透不說破,是修養;有些人,看清不說穿,是智慧。懂得退讓,是一種胸懷;學會包容,是一種大氣。水深不語,人穩不言;學會控制脾氣,才能更好留住福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