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水母可以将自己身體的細胞向年輕化逆轉
這種“逆生長”是有條件的,當它們遭遇饑餓、物理性損傷或其他突發危機的時候才會發生。
通常情況下,它們也會按照傳統的方式生老病死。
水母是唯一一種隻要不被吃掉或病死,理論上會長生不死的生物。
1988年,一名海洋生物學專業的學生在意大利西北海岸的淺水域發現了一個小小的、直徑隻有4~5毫米的鐘形燈塔水母。
在淺水中,它透明的身體并不耀眼,唯有一些細小的觸手和略帶紅色、如燈塔形狀的性腺比較醒目(人們往往會把位于水母身體中央的性腺當成它們的大腦)。這位學生把燈塔水母放在裝有海水的容器中,原本是想将它放進冰箱冷凍做成标本,但忙着回家過周末的他忘記了放進冰箱。等到周一回來後,他發現容器中的水母竟然離奇消失了!
其實,這個水母并沒有消失,它隻是變成了不同的形态,即從[水母型]又變回了[水媳型]。
那些成熟的、能自由自在地在海洋中漂遊的水母,生物學家将其稱為[水母型],而水母在[水母型]的前一個階段叫作[水螅型]。
這位海洋生物專業的學生大惑不解。一般來說,水母正常的生命周期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的:首先,受精卵長成一個體表遍布纖毛、顯得毛茸茸的幼蟲,其學名叫作[浮浪幼蟲」;之後,幼蟲會蛻變成[水媳型];再後,[水媳型]生長為成熟的、在大海中遊動的[水母型];最終,[水母型]會産生卵子或精子,然後死亡。
但顯然,兩天的時間不夠這個水母在容器中完成整個生命周期中的三個階段——産卵,再經過幼蟲期變成水媳型。因為正常情況下,這個過程需要花費數周的時間。
因此,這隻水母想要在兩天内從水母型變為水媳型,隻有一個可能,它必須像某些神話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返老還童,逆轉時光,将生命周期倒轉過來。
這個過程,就好比一隻蝴蝶重新變回了毛毛蟲,是一種完全逆時針的轉變。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長生不老]的特征可能并不僅僅局限于燈塔水母。一種體型明顯大于燈塔水母的海月水母(直徑30~50厘米)在2016年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當時,廈門大學攻讀海洋生物學的研究生何勁儒在實驗室中飼養了一隻海月水母。
在同樣遭受了被人遺忘數天的命運之後,這隻海月水母沉到了缸底,不再遊動,碎成了數片。
通常在這時,一般人都會以為這隻水母已經死去了,并會将它沖進下水道中。
但何勁儒并沒有這麼做,他仍在繼續觀察這些碎片。幾個月之後,海月水母開始像鳳凰一樣涅盤重生。觸須出現了!
再後來,健康的水螅體從這些水母體的碎片中[跳]了出來。這時,大家才意識到,這隻海月水母并不是簡單地破碎死去,而是逆轉了自己的生命周期,從水母型退回到了水媳型。
這表明,燈塔水母并不是唯一—種能夠在受傷後逆轉生命曆程的水母,海月水母也可以。
水母并不是一個生物,而是一類生物的集合
遙想當初,生命的最初形态不過是一些簡單的原核細胞。
後來原核細胞聚集成了一個整體,它們在其中各司其職,演化成了複雜的真核細胞再後來,又有一些真核細胞聚集成為一個整體,内部有産生分化,演化成了多細胞生物
而刺胞動物又将多細胞的生命個體聚集成為整體,内部産生個體分化。
刺胞動物似乎已經悄無聲息地在一個更高的維度上,翻開了地球生命演化的新篇章
永生生物應該是不能實現自我的進化的。
但随着環境的改變,永生生物适應不了新環境,就會大量死亡。
所以生物開始向死亡進化,因為隻有死亡和繁殖才能更好的促進生物的進化,保證生物對環境的适應,才能保證物種的延續。要想物種朝永生進化,就隻有擺脫環境變化的制約,物種才可能朝着永生進化。
如果實現永生了,繁殖的功能會不會退化?
如果繁殖的功能退化後,那麼物種就無法延續,最終還是走向滅亡。
所以,永生不見得是最好的方式。
來源|一顆自由小星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