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幽 / 2001年出生于四川達州,中央電視台《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選手,畢業于成都特殊教育學校,現已被濱州醫學院預錄取。她是登上《中國詩詞大會》的第一位盲人選手。
她喜歡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爽朗開懷,更欣賞蘇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曠達豁然。在吳幽看來,詩詞文學亦師亦友是怡情悅性的方式,而那些她欣賞的詩人則給予了她直面困難的勇氣。
“我的答案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本來就是代表冬天,冬奧會是一個非常包容、開放的平台,就好像是和暖的春風一樣。而我們的運動健兒,就是被春風催開的梨花……”今年4月,在中央電視台《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的舞台上,盲人選手吳幽用一首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冬奧會健兒加油,從獨到視角切入,精準诠釋奧運精神包容、拼搏的内涵,自信從容的吳幽獲得了“千人團”的支持,順利進入個人追逐賽。
吳幽作為第一位登上《中國詩詞大會》的盲人選手被觀衆所知曉,觀衆為其才氣與堅韌所折服。去掉節目帶來的光環,吳幽隻是成都特殊教育學校一名普通高三畢業生,2021年已經被濱州醫學院預錄取,即将迎來自己的大學生活。
“夜闌風靜觳紋平”2001年7月,吳幽出生在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在她兩個多月大時,對面前的東西還沒反應,眼神看起來也不夠清澈,家人帶着她到醫院檢查,得到的結果是視神經先天性發育不良,“失明”兩個字像是一道晴天霹靂,沖散了這個小家迎接新生兒的喜悅。
小時候,因為眼睛看不到,周圍的小朋友都不帶着吳幽一起玩,吳幽爸爸怕她自己憋着無聊,就買了很多碟片放給她聽,詩詞、英語、兒歌應有盡有,當時還不懂事的吳幽尤其喜歡詩詞,總是要爸爸給她放同一張碟片,“我那時就是單純地覺得詩歌都是5個字或者7個字的,聽起來韻律感很強。”
為了讓女兒盡早适應特殊教育,從3歲開始,吳幽的父母就帶她來到了成都特殊教育學校,在這裡全托寄宿,她也把這當作了第二個家。逐漸适應學校環境的吳幽憑着樂觀的性格獲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4歲時,剛升到學前班的吳幽就被選為代表在升旗儀式上做國旗下的演講,這段經曆至今還常被吳幽的語文老師謝曉莉提起:“她才4歲卻毫不怯場,我當時就覺得,這個女孩太優秀了。”
在老師的指導下,吳幽對于詩詞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讓她印象深刻的是,讀到蘇轼的《臨江仙·夜歸臨臯》,其中有一句“夜闌風靜觳紋平”,吳幽當時就被鎮住了,“短短的7個字,就把靜谧寫到了極緻,特别美。而前面寫到蘇轼大半夜喝醉了,回來之後,家童也睡着了,沒有聽見敲門聲,進不去家的他便索性在江邊待一會兒,聽一會兒流水的聲音。這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原來面對生活中的不順心,人還可以這樣豁達地對待。” 她喜歡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爽朗開懷,更欣賞蘇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曠達豁然。在吳幽看來,詩詞文學亦師亦友是怡情悅性的方式,而那些她欣賞的詩人也給予了她直面困難的勇氣。
“俏也不争春,隻把春來報”吳幽想參加中央電視台《中國詩詞大會》的想法源于自己的語文老師謝曉莉,她曾是節目第五季的選手。在知道吳幽也想參與後,謝曉莉幫她向節目組報了名。憑借着多年的詩詞積累,吳幽順利地通過了面試,成為第六季的選手,在謝曉莉的申請協調下,《中國詩詞大會》主辦方特地為吳幽制作了盲人答題卡,讓她能夠和健全人選手一起參加比賽。
吳幽作為第一位登上中央電視台《中國詩詞大會》的盲人選手被觀衆所知曉,觀衆為其才氣與堅韌所折服。
參加節目前,謝曉莉帶着吳幽去商場選上台要穿的衣服。平時情同閨蜜的兩人也會一起挽手逛街喝奶茶,知道吳幽喜歡國學文化、會彈中阮、會唱京劇,在考試後,謝曉莉把一套漢服裙子作為禮物買給了吳幽。“她就是這樣,溫暖謙和,潤物無聲。用真心換真心,用詩心喚詩心。她如茉莉,悄然綻放在校園的角落,嬌小卻強大,堅韌又溫柔。”在學校公衆号的一篇文章中,吳幽這樣描述謝曉莉,又說兩人不似師生,更像好友。
畢業于綿陽師範學院的謝曉莉高中時就因為一檔聾啞孩子參與的電視節目對特殊教育有了好奇。2004年,成都特殊教育學校到綿陽師院公開招聘時,謝曉莉果斷地報了名。當時的謝曉莉從來沒有接觸過盲孩子,第一節課就要給孩子們講“顔色”,這對謝曉莉是個不小的挑戰。她閉上眼睛,想象着每個顔色所對應的感覺——藍是大海的顔色,是寬廣的也是冰冷的;紅是太陽的顔色,是熱烈的也是溫暖的。“我覺得從事視障學生的教育,其實真的沒有别人看到的那麼難,這是很普通的一份工作。語言的美不隻是視覺的美感,它有觸覺、聽覺的美感,意境更是多重感官組合的綜合。”
吳幽想參加中央電視台《中國詩詞大會》的想法源于自己的語文老師謝曉莉(右),她曾是節目第五季的選手。
課餘時間,謝曉莉經常組織同學們一起讀詩,她的教學從不拘泥于課本知識,而是将整個詩詞的意境和詩人所處的朝代、當時的文化相結合,補充更多的國學知識,“孔子就已經提出了‘詩教’的概念,帶着他們學習古人的智慧比讓他們死記硬背更有意義。”吳幽就像是謝老師的小助教,作為盲生與老師之間的橋梁,在旁補充說明。
“好将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吳幽坦言,自己成長的道路上離不開老師們的無私付出。“俏也不争春,隻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中國詩詞大會》現場,她以一首《蔔算子·詠梅》表達了自己對恩師的感激之情。而她也早已将“學成歸來,回報母校”的想法深藏于心。
“吳”心自“幽”光明月4月,是特殊教育學校學生最忙碌的“高考月”。按照教育部規定,殘疾考生參加高考,采取由招生院校單獨組織考試、單獨錄取的招生方式。從4月1日到15日,半個月時間裡吳幽輾轉長春、北京、煙台3地,參加了3所大學的考試。吳幽每天都會用手機APP聽古詩詞,遇到不清楚的内容再攢起來向老師請教,閱讀古文對她提高語文成績幫助很大,她的3次單招考試,語文成績都達到了130分(滿分150分)以上,總成績均達到了學校的錄取标準,最終她選擇了濱州醫學院,“因為濱醫的針灸推拿專業實力雄厚,能夠滿足我行醫濟世的夢想,而且它也支持學生輔修心理學和特教專業,我想在大學裡好好學習,到時跨專業考研。”
盲人考生和普通高考考生用的是同一套教材和考試大綱。針對盲生的高等教育專業大多集中在藝術和醫學兩大方面,與吳幽類似沒有從小選擇藝術專業的盲生基本都會選擇針灸推拿類的專業,報考此類專業,物理、化學等理科科目是必考的。但是,盲文教輔資料翻譯難度大、制作成本高,在市面上很難買到,很多習題都要靠老師買了習題集讀給他們聽,這也增加了他們練習和刷題的難度。
為了高考,吳幽給各科都制作盲文習題、錯題集,摞起來厚厚一疊。作為學霸學姐,吳幽的筆記被高二的學弟學妹們争相傳閱,考完試的吳幽沒有立刻離校回家享受假期,而是留在學校幫學弟學妹們輔導功課,給他們傳授經驗,“盲文是拼音文字,這導緻古詩詞鑒賞的同音字辨析成了一個難點。蘇轼有首詩寫到‘微雨過,小荷翻’,我一直以為是‘小河翻’,意為下過雨河水漲了翻起波瀾,後來和老師交流才知道是荷花的‘荷’。我常常給學弟學妹們講這些在摸讀過程中容易混淆的點。”
在吳幽的心中,學校早已經成為家一樣的存在,老師和同學對她而言猶如家人。面對挑戰和困難,她從不怯懦,永遠迎難而上。不吝于展示自己的優秀,是因為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曆和成績,鼓舞更多的學弟學妹勇敢走上台,說出自己的故事,展示自己的精彩人生,“我沒有做什麼了不起的事情,除了熱愛詩詞,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失明确實給我帶來了一些不便,但這隻是人生路上一個小困難。學習了古人們在條件那麼艱苦的情況下依然能寄情山水、灑脫生活,我更沒有理由不好好努力了。”面對徐徐展開的未來,這個才情橫溢、内心強大的女孩,必定會描摹出多彩斑斓的人生畫卷,她的美麗青春才剛剛開始。
來源丨中國殘疾人雜志社(ID:zgcjrzzs)
文|劉柳
編輯丨張帥
★轉載請注明來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