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子與孔子誰的智慧高

老子與孔子誰的智慧高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0 22:20:14

老子與孔子誰的智慧高?老子與青年時的孔子曾經坐而論道,最後達成共識老子無奈說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世人大多感悟不到大道,隻能退而求其次後來老子寫了《道德經》,從無的角度講道孔子的傳人寫了《論語》,從有的角度講道,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老子與孔子誰的智慧高?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老子與孔子誰的智慧高(老子與孔子惠能與神秀)1

老子與孔子誰的智慧高

老子與青年時的孔子曾經坐而論道,最後達成共識。老子無奈說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世人大多感悟不到大道,隻能退而求其次。後來老子寫了《道德經》,從無的角度講道。孔子的傳人寫了《論語》,從有的角度講道。

五祖弘忍大師年過古稀,急尋繼承衣缽之人,讓門下每人作一首偈。神秀在畫壁上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常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不識字,請求一人幫他寫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王陽明出行前囑咐兩位愛徒,要依四句教做學問: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兩人為此争執不下。

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話頭。若說心體是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亦是無善無惡的知,物是無善無惡的物矣。若說意有善惡,畢竟心體還有善惡在。”

德洪曰:“心體是天命之性,原是無善無惡的。但人有習心,意念上見有善惡在。格、緻、誠、正、修,正是複那性體功夫。若原無善惡,功夫亦不消說矣。”

老子與孔子身處春秋戰國,惠能與神秀身處唐朝,王陽明身處明朝。不同的時代卻在讨論同一件事,那就是如何修行,如何淨化心靈,如何獲得大智慧。

往往同時存在兩種觀點,一種是我本清淨,何須淨化,主張頓悟;另一種是吾性自足,卻因後天習氣而有善有惡,所以才要修身,主張漸修。

怎樣做才是正确的?其實王陽明給了答案:

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們來講破此意。二君之見正好相資為用,不可各執一邊。我這裡接人原有此二種:利根之人,直從本源上悟入。人心本體原是明瑩無滞的,原是個‘未發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體,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齊俱透了。其次,不免有習心在,本體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實落為善去惡,功夫熟後,渣滓去得盡時,本體亦明盡了。汝中之見,是我這裡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見,是我這裡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為用,則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執一邊,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體各有未盡。”

陽明先生又補充道:“此原是徹上徹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難遇,本體功夫,一悟盡透。此顔子、明道所不敢承當,豈可輕易望人!人有習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實用為善去惡功夫,隻去懸空想個本體,一切事為俱不着實,不過養成一個虛寂。此個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說破。”

大道殊途同歸,要因材施教。上上根之人像老子、惠能六祖、王陽明,他們内外一體,可以直入本心,隻要悟透本體,内外就一齊俱透了。但是他們要從下下事做起,才能磨練心性,成就其利根。他們的悟道無不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

中下根之人像孔子、神秀、錢德洪,他們明白吾性自足的道理,隻是人的私心雜念蒙蔽智慧,所以從念頭上為善去惡,心上練事,事上練心,循序漸進。事實證明,他們的成就也是光輝無比。

頓悟還是漸修,此兩者不可各執一邊,應相取為用。利根之人往往自有上上志。磨練不可或缺,從下下事做起才有可能成就其利根,許多天資聰慧者,往往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中下根之人往往着眼于現實,不斷挖掘自性,随着自性越來越顯露,志向也随之變得高遠。最終下學而上達。正的極樂淨土就是回歸自性。

世上利根之人少之又少,幾乎人人都有後天習氣,若不重視為善去惡的後天功夫,隻是憑空悟想心之本體,就像不擦鏡子,你永遠不知道心如明鏡是什麼感覺。後世的東林黨正應了“此個病痛不是小小”。他們并非利根之人,卻不切實際,用頓悟法修行,心非明鏡卻自欺欺人。結果不是能用“憤青”一詞形容的。

修行要腳踏實地,從念頭入手。世間人一念起難免有善有惡,生活中時時反省不合理的私心雜念,從念頭上去惡。念頭上是善,行為上自然是善。這個方法就是格物,格物就是正事正心,心正則事正,事正則心正。

古聖先賢們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回歸自性,今天我們還是要做這件事。别人隻能給予啟發,最終還是要自悟。雖然終點未可知,路上風光無限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