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細節解密》系列正在繼續,本期第一百三十八回!
最近大錘的水浒細節解密系列,一直跟列位讀者聽友聊古典小說《水浒傳》中出現的各種古代罵人話和罵人話背後的民俗曆史變遷。本期我們繼續聊這個話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一類罵人話,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
在開始本期故事之前,大錘仍舊要向此時此刻仍舊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的廣大逆向前行者們,緻敬。
書歸正傳。大錘今天要介紹的水浒罵人話,就是咒死類罵人話。所謂咒死類,顧名思義,也就是詛咒人去死的罵人話。這類罵人話在我國有極為悠久的曆史,理論上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成書的《詩經》,這就是《詩經·國風》中的著名罵街詩篇——《相[xiàng]鼠》。
此詩短小精悍,是這麼說的:“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chuán]死?”簡單翻譯過來就是說,這人哪,要是連老鼠都不如,不要臉面、不顧德行、不講禮義了,那還不如趕緊死了算了。由此開始,我國曆史悠久的一類罵人話——咒人早死類罵人話就此出現了。
此後咒人短命、快死、早死,一直是罵人流派中比較狠辣的一類,比如在東漢末年,馬超與姜叙戰于西北,馬超抓住了姜叙的母親,由于雙方是仇敵關系,姜叙的母親就大罵馬超必然早死,馬超聽了很生氣就殺掉了姜叙的母親。
而到了《水浒傳》中,這類詛咒死亡的罵人話更是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比如梁山好漢攻打高唐州的時候,豹子頭林沖臨陣厮殺,叫的就是“高唐州納命的出來!”這個意思就是你們高唐州要找死的沒有,出來一個跟我打。然後高唐州知府高廉果然派出了一員叫做于直的納命人士沖出來跟林沖單挑,結果果然是不到五個回合就被林沖給殺了,成功照應了“納命”的主題任務。
當然林沖作為曾經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沒有官職的武職教師,多少是見過世面的,他咒人死亡類的罵街也就停留在納命這樣比較文明的層級上了。其實跟這個“納命”同級的咒死類罵人話,還有詛咒對方死狀恐怖的,比如“骨肉為泥”,這句咒死類罵人話,林沖在滄州李小二酒店上商量如何對付陸謙的時候,也曾經咒罵這個害得他家破人亡的仇人,林沖會罵道:“那潑賤賊,敢來這裡害我!休要撞着我,隻教(他)骨肉為泥!”意思就是這厮太壞,我林沖遲早把他剁成肉醬。
由于同樣的原因,官軍方面的鄭州都監陳翥[zhù]在跟随童貫圍剿梁山的時候也揚言要把霹靂火秦明等人骨肉為泥,不過陳翥這個咒罵比較失敗,他二十個回合就被秦明用狼牙棒把天靈蓋給敲碎了。與之并列的還有碎屍萬段等等。
除了這些相對文明的咒死類罵人話之外,《水浒傳》中更常見的,還有“殺才”以及“該死的”,所謂殺才就是該殺的。武松醉打蔣門神之前,在快活林酒店尋釁滋事的時候,故意招惹蔣門神的小妾,小妾大怒,就罵武松是“殺才!該死的賊!”這兩句罵人話就是同一個意思,類似于我們現在罵人時使用的“挨千刀的”。
此外這類粗俗一點的咒死類話語,還有“讨死”,基本等同于如今我們所說的“找死”。這種話也反複出現在了《水浒傳》中,比如托塔天王晁蓋帶領吳用、阮氏三雄等人搶劫了生辰綱之後,濟州的觀察何濤奉命帶兵前來捉拿,雙方激烈對抗的時候,阮小二威脅何濤的時候就:“休要來我這村中讨死!”
書中還有一類市井民衆用來描述對方死狀凄慘的咒死類罵人話,這就是閻婆惜的母親閻婆與唐牛兒發生争執的時候,罵唐牛是“這等倒街卧巷的橫死賊”,這句罵人話,閻婆是結合了唐牛兒平時走街串巷的特點,詛咒他遲早凍餓而死橫屍街頭,稱其為“橫死”,又采用了賊字頭的罵人話來強調語氣。
通過大錘列舉的《水浒傳》中這類咒死罵人話的具體使用場景,可能已經有讀者聽友發現了,這類咒死罵人話在水浒世界背景的宋元時代,是官府以及市井通用的罵人話,而且這類罵人話實際的攻擊效果是不強的,經常是用作口頭語,隻是為了威脅對方或者是表達罵人者自己的憤怒。
這跟上古時代罵人早死、快死時候的殺傷力相比,是有顯著的降低的。這是因為,在宋元時代,随着市井文化的發展,罵街語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更加生動、形象以及具體的罵人話層出不窮,即便是“咒死類”的罵人話,也發展出諸多花樣。
而正是因為這種罵人話的空前“繁榮”,造成了罵人話攻擊力的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在上古時代咒人找死的罵人話就可能激怒對方,表現出強烈的攻擊性,而到了宋元時代,由于又更多更狠更具體的罵人話出現,咒死類罵人話的實際效果和應用範圍已經下降了,它原有的強烈攻擊性被那些更野蠻、更龌龊的罵人話所代替,而原有的咒死類罵人話,則仍舊保留了下來,作為一種口頭語式的詛咒,組合進了其他的罵人話中,成為一種輔助性的罵人話。
對于咒死類罵人話來說,這種罵人功能的減退,就由此作為當時市民文化發展的灰色印記,留在了《水浒傳》中,成為後世的我們所關注的時代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