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滲透率提升和疫情影響下,在2021年,中國快遞年業務量進入千億件時代。近期,随着圓通、韻達、德邦、申通快遞相繼公布2021年全年業績,目前已上市的8家快遞公司去年成績單全部出爐。南都記者梳理發現,2021年,頭部6家企業順豐和“四通一達”的快遞份額合計超80%,其中,中通、韻達、圓通作為業務量TOP3的份額已接近53%,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
郵政快遞業既貫通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又關聯一二三各産業,具有重要的“暢通”功能,仍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分析人士表示,各企業去年的業績反映出,物流企業間競争從單一快遞業務擴展到綜合物流生态形成協同的趨勢愈發顯著,順豐、京東物流憑借多元的業态取得遠高于同行的收入水平,中通成立20周年,淨利潤和業務量雙雙迎來第一。但與此同時,産能資源、人力成本投入加大等因素,令行業“增收不增利”的情況依然存在,8家上市企業中,4家盈利負增長,2家出現虧損。
總收入: 順豐總營收超5家同行之和
2021年,全國快遞業務收入完成1.04萬億元,同比增長18%。在收入方面,南都記者對比發現,2021年,順豐、京東物流憑借其多元業務協同發展形成的綜合物流生态圈,取得遠高于行業的收入水平,與此同時,中通、圓通等也不斷拓展新業務,如跨境、航空、冷鍊等,以構建其生态圈“護城河”。這反映出,借助單一業務驅動增長的模式已不可持續,物流行業的競争正逐步從原來的價格競争,轉向服務競争、生态競争。
2021年順豐實現營收2072億元,同比增加34.5%,超過“四通一達” 德邦六家上市公司營收之和。這主要來自時效快遞、國際業務的收入拉動。其中,時效快遞業務占了順豐總收入46%,主要來自個人物品/工商文件流轉、中高端消費以及生産流通環節的高效響應需求。
貢獻總收入近16%的經濟快遞業務在順豐去年的增速上表現亮眼(54.7%),主要因電商标快的單票收入環比提升,較市場電商件均價高出2-3元/每票。
此外,得益于自四季度起并購嘉裡物流,2021年順豐供應鍊及國際業務實現不含稅營業收入392.0億元,同比增長199.8%。同時,國際快遞及順豐豐豪、新夏晖的供應鍊業務在2021年度取得較快增長,也進一步擴大順豐國際業務及綜合物流業務規模。“近期國際業務相關收入占比達到約三成,已逐漸成為順豐第二增長曲線,這樣的業務結構使得公司抗壓性變得更強,也更容易與國内行業區域錯位競争。”順豐高管在日前的投資者關系活動上如是說。
在“通達系”企業中,中通、韻達、圓通的收入均超過了行業平均水平,其中圓通取得的收入增速最快,接近30%。除了受快遞業務量增長的拉動,還顯著得益于去年航空和國際業務收入的增長——分産品來看,其國際快遞及包裹服務的營收增速高達94.82%,遠超其他産品同期水平,其“航空 國際化”戰略的生态協同效應在業績中得以直接體現。
京東物流在2021年的營收首度破千億,達1047億元,僅次于順豐,其中占總收入過半的外部客戶收入增速超七成,帶動了整體收入的增長。值得注意的是,來自一體化供應鍊客戶的收入達到711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達67.9%。京東物流表示,将持續通過一體化供應鍊物流服務助力實體經濟,成為技術驅動的供應鍊解決方案和物流服務商。
淨利潤:半數企業負增長,京東申通虧損
過去幾年,受行業“價格戰”加劇影響,快遞企業多處于“增收不增利”的狀态。據南都記者梳理統計,2020年7家上市企業中,6家盈利,4家淨利負增長,百世一家虧損。到2021年上半年,8家快遞上市企業盈利狀态普遍承壓,均為負增長,其中一半出現虧損。
這一狀況伴随下半年行業“價格戰”監管收緊而緩和,就2021年全年來看,若排除處于投入期的京東物流,其他6家企業盈利,申通虧損,3家淨利負增長。産能投入前置拉高運營成本,是業績不佳的主要原因。
從盈利方面看,中通表現最優,2021年實現調整後淨利潤同比增長7.8%達49.5億元,超過順豐的同期水平。事實上,順豐去年因加大資源投入,一季度淨虧超9億,在上半年就已被中通超越。而過去一年,中通在業務量增長的同時限制單票收入下降,帶動經濟件毛利上升。這背後,亦是整個行業逐步脫離“價格戰”泥淖行業、邁入高質量發展通道的反映。
盈利狀況最能反映出一家企業在全年的經營策略,為了獲得長足發展,有的選擇“壯士斷腕”,有的選擇“負重前行”。例如,百世在2021年終于實現“扭虧為盈”,全年淨利潤2.1億,而上年同期虧損20.5億,主要是由于出售其中國快遞業務給極兔産生相關的收益。京東物流延續了此前幾年虧損的趨勢,因加強和擴大物流網絡帶來的一系列基礎設施成本加大等,于2021年全年錄得虧損156.61億元,說明其仍然處于高投入驅動高增長的階段。
圓通的盈利能力同樣離不開其持續發力的自有航空和國際業務。财報數據顯示,公司2021年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淨利潤21.03億元,其中,圓通速遞國際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淨利潤1.45億元,圓通航空實現歸母淨利潤2.73億元,二者合計對總淨利潤貢獻已達近兩成。
在上個月剛宣布被京東收購的德邦,其2021年取得扣非淨利潤為虧損2.08億元,同比上年下降198.57%,其中在2021年前三季度均處于虧損狀态,直至四季度才回正。這主要還是因德邦轉型大件快遞業務以來,業務量整體偏低,中轉及末端效能利用不飽和,以緻該收入占總收入比重不斷提升給公司整體毛利率水平帶來了一定壓力。有業内人士認為,德邦與京東合作後,将有望推動快遞快運領域産品業務的效能和服務的專業化、标準化、品質化。
包裹量:頭部企業日均超過5000萬單
據國家郵政局統計,2021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達1085億件,同比增長30%。這一年,“快遞進村”按下加速鍵,全年農村地區收投快遞包裹總量370億件,全年國際、港澳台寄遞業務量突破22億件。同時,快遞市場集中度依然保持在高位,據南都記者測算,“四通一達”市場份額合計已達70.73%,6家上市企業份額合計超80%,其中行業TOP3的份額就已接近53%,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
數據來源:企業财報(百世2021年Q4包裹量未披露,根據市場份額測算)
就業務量來看,2021年,中通、圓通、韻達、順豐的快遞業務量基本都維持在了30%左右的增速,與行業大盤一緻,頭部企業日均包裹量已超過5000萬單。中通取得的業務量最高,全年包裹量為223億件,同比增長31.1%,市場份額略有擴大至20.6%,成為全球首家突破200億件年業務量的快遞企業。就四季度數據測算,其平均每天包裹量已超6800萬。
韻達在業務量上依然保持了第二的名次,僅次于中通,2021年累計完成快遞業務量184.02億票,同比增長30.10%,增速高出行業平均增速近0.2個百分點,快遞市場份額達16.99%,較去年同期提高0.02個百分點。不過,對比去年來看,韻達所占的份額略有下降,與行業第三位的圓通差距縮小。
值得一提的是,南都記者注意到,去年12月,圓通還一度以614.68億元的市值,時隔4年再度反超韻達的同期水平,且今年4月在股價表現上,圓通依然優于韻達。這反映出行業市場競争依然激烈,韻達第二的位置能持續多久有待持續觀察。
在2021年的财報中,百世并未透露其快遞業務(中國區域)的包裹總量。2021年12月,百世宣布完成國内快遞業務轉讓于極兔速遞的交易。根據此前三個季度的數據,百世2021年一季度至三季度遞送的包裹量約51億,截至三季度在快遞市場的份額已跌至5%以下。不過,百世國際在東南亞地區的業務量依舊保持增長,全年包裹量超1.5億。
單票價格:正向增長,單一“價格戰”結束
2021年,快遞物流行業主管部門對市場競争導緻的“價格戰”監管收緊,行業進一步邁入高質量發展通道。
南都記者梳理發現,去年下半年以來,各企業的快遞單票價格開始出現正向增長,呈現出回升趨勢,帶動業績改善。尤其在往年“價格戰”最激烈的11~12月,A股的四家快遞公司單票價格增速非但未降、反而集體轉正,這一趨勢一直延續至今。韻達在财報中提出,我國快遞産業發展環境迎來扭轉性改觀的新局面,單一“價格戰”競争模式基本結束。
2020~2021年各企業單票收入變化趨勢
從全年數據來看,例如,2021年順豐票均收入維持在16.25元/件,在同比下滑8.57%的情況下,仍然相當于同行的7~8倍。順豐控股表示,公司自2021年下半年起主動調優産品結構,減少低毛利産品件量。到2021年第四季度,其單票收入回升到16.56元/件,達到與2020年第四季度同比基本持平的水平。
又如,圓通财報顯示,2021年公司單票快遞産品收入2.26元,成本2.13元,毛利0.13元,毛利下降幅度11.19%。南都記者對比發現,雖然上述成本、毛利等指标和去年基本一緻,但毛利的降幅對比去年的-58.98%已顯著收窄、趨向改善。此外,從中通快遞的單票毛利來看,從一季度到四季度分别為0.24元、0.28元、0.27元、0.34元,整體也呈現出上升的趨勢。
去年中通快遞集團董事長賴梅松明确提出,“不必要的低價虧損件或以利潤換取短期市場份額增長的做法,既非明智也不可持續。”價格回調的背後,是快遞公司逐步脫離“以價格換市場”的觀念桎梏,普遍向客戶分群、産品分層、溢價服務的競争格局發展。明興交運研究分析認為,考慮到快遞企業在規模效應帶動下單票成本仍有改善空間,預計之後快遞企業盈利有望明顯改善。
采寫:南都·灣财社記者 傅曉羚
制圖:傅曉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