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來,以故宮博物院館藏清代禦制《獸譜》為藍本的“故宮裡的神獸世界——清宮獸譜多媒體綜合展”在各地舉辦,并引發人們對故宮神獸的關注。
《獸譜》始繪于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帝對它極為重視,先後委任傅恒、劉統勳等8位軍機大臣參與校勘,由宮廷畫師餘省和張為邦執筆,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完稿。這本動物圖志總計繪制180幅不同的瑞獸、異獸、神獸以及普通動物畫像,在學術和藝術兩方面,都極具價值。
其實,各種各樣的神獸不隻是存在于圖譜上,它們還藏在今天故宮的角落裡。不是每一種動物,都能在故宮裡謀得一席之地的。那些坐鎮在故宮建築不同方位裡的神獸,背後通常有着某種特殊的意義。
參觀過故宮的人,都會被天安門城樓前後的兩對大華表所吸引。這兩對華表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建于明朝永樂年間,迄今約有600年的曆史。每根華表通高9.57米,直徑0.95厘米,重約20噸。在華表的柱頂上,蹲着一隻石獸,栩栩如生,名叫“犼(hǒu)”。它角似鹿、頭似駝、耳似貓、眼似蝦、嘴似驢、發似獅、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鯉、前爪似鷹後爪似虎,非常有威儀。犼很驕傲,也很高調,總是對着天,張嘴呈怒吼狀,故而又名朝天犼。
●朝天犼的由來
民間關于朝天犼的由來,流傳着好幾種不同的說法,而且每一種都頗具傳奇色彩。其中一說,認為朝天犼是“蒲牢”的一種别稱。
說起這“蒲牢”,來頭可不小。它是傳說中的龍子,形似龍但比龍小,常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鲸。當鲸一發起攻擊,它就吓得大聲吼叫。古人就根據它“性好吼”這一特點,将它作為洪鐘上的龍形鐘紐。雖然朝天犼和蒲牢都好吼,但一隻坐于華表之上,一隻充作洪鐘提梁獸紐,可見不是同一種動物。
●華表上的守望者
華表既是皇宮威嚴的裝飾,也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标志。若是仔細觀察,會發現天安門城樓前華表上的兩隻朝天犼,頭是朝向宮外的,而天安門城樓後的兩隻朝天犼,則是望着宮内的方向。這當中有什麼講究呢?
據說,朝天犼是一種極有靈性的動物,它每天蹲在華表上,是為了密切關注皇帝的行蹤。兩隻頭朝宮外的犼,是專門守候皇帝出巡回來的。每當皇帝久遊不歸、留戀山水時,它們就會呼喚帝王:“皇上,您快回來治理朝政吧,我們盼望您回來,眼睛都快望穿了呢。”于是,人們就稱這兩隻犼為“望君歸”。而頭朝着宮内方向的犼,則是在監視皇帝在宮中的舉動,如果皇帝沉溺于紙醉金迷的宮廷生活,荒廢政事,它們便會催促皇帝:“皇上,您該出宮體察民情了,不要總待在宮中享樂,我們都盼望您出來呢。”所以,這兩隻犼便被人們稱為“望君出”。
●一種瑞獸
最初,朝天犼一般是作為鎮墓獸出現的,皇親國戚、王公貴族的墓裡多有此物。它張牙舞爪的形象被賦予了震懾妖魔鬼怪、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的神性。後來,随着民俗觀念的轉變,朝天犼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也發生了變化,于是,它成了吉祥、美觀、威武、雄壯、霸氣的一種瑞獸。
朝天犼因守望的習慣,總是兩眼看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的瑞獸。它不僅得到了皇帝的垂愛,還成了菩薩的坐騎。在蘇州的觀音寺裡,就有一尊明朝的“騎犼觀音”銅像。而故宮博物院也收藏了一尊清朝的“仙人騎犼”木雕,其高16.2厘米,通體由樹根巧雕而成,因勢造型,稍加雕刻,整件作品便享有天工自然之美。(來源|讀者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