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裡可裡可裡,巴巴變……還記得這句來自巴巴爸爸的經典魔法咒語嗎?
1970年出版的法國人氣繪本《巴巴爸爸》,近期被“凱叔講故事”成功改編,六一兒童節将首次以廣播劇的方式上線“凱叔講故事App”,為中國孩子們獻上藝術大禮。
1970年,美國出生的繪本家德魯斯·泰勒和他的建築師妻子安娜特·缇森共同創作了人氣繪本作品《巴巴爸爸》,講述了一家人都可以随意自由變換形狀的巴巴爸爸、巴巴媽媽和他們不同顔色、各有愛好的七個孩子的故事。
該作品一經推出,就以奇思妙想的劇情,吸引衆多孩子們的喜歡。
1975年,當時的聯邦德國将其拍成動畫片,1981年在美國首播。
1988年登陸中國中央電視台《七巧闆》欄目,在中國也圈粉無數。随後相應的圖書也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總銷售量突破1億冊。
談到為何要選擇《巴巴爸爸》來做改編,凱叔創作團隊表示:
一個是故事簡單,孩子易讀易懂,能赢得孩子心。
二是故事充滿愛與溫暖,給孩子極大安全感。
三是尊重兒童,巴巴爸爸順從七個孩子發展天性,提倡自然主義教育觀。
四是熱愛自然、敬畏生命、提倡環保。
這與“凱叔講故事”所追求的價值理念一緻,“這成為凱叔改編的初心。”凱叔團隊表示。
據了解,把繪本變為廣播劇,難度并不小。
“繪本上的文字多為寥寥數語,改為廣播劇,就需要把圖片上的信息傳達給孩子。不能看圖說話、不能生搬硬套,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生動有趣,要放飛孩子想象力,這是我們要做的行動。
為此,我們必須豐滿故事劇情,在原著的基礎上,增添許多創作元素。如此一來,保留原汁原味,并做到生動有趣,适合音頻故事的呈現方式,成為關鍵。”
《凱叔·巴巴爸爸》創作者這樣描述過去數月的創作心得。
經過凱叔團隊與作品版權方的反複溝通與打磨,《凱叔·巴巴爸爸》成功問世。
在遵循授權方要求情況下,凱叔改編團隊将新擴充的文字,都變為可讀可賞的“母語美文”。
除了要呈現美感,這些文字也是一種主角情感的抒發。
凱叔創作團隊希望,讓孩子在聽的同時,不但能通過美文溫潤情感,也能增進母語的學習與表達。
除了語文外,在音樂選擇上也做了很多功課,由于1975年的動畫版《巴巴爸爸》深入人心,它的基因決定了改編後的作品在音樂選擇上不能太現代。
但是凱叔創作團隊認為,也不能完全複古,所以最後《凱叔·巴巴爸爸》在音樂選擇上決定折中,管弦、交響為主,同時加入小号、口琴等樂器,讓整個作品既有年代感,也有時尚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完美呈現當初的經典,凱叔創作團隊特别請來《巴巴爸爸》原版配音張雲明再度“獻聲”,隻為給孩子最好聽覺體驗同時,讓家長也能憶起童年的味道。
談到對經典的改編,凱叔團隊表示,除了要拓展劇情外,細節處的打磨也 “一點兒都不輕松”。
“我們會強調劇情要尊重中國孩子認知,不能給孩子帶去一丁點兒的不合适信息。”凱叔創作團隊表示。
為此,凱叔團隊在諸多細節上下足了功夫。
比如《巴巴爸爸的音樂會》這集,巴巴爸爸家的七個孩子都要變身為樂器,本來音頻技術作為呈現方式,剛好能表現樂器豐富之音,但凱叔創作團隊認為,音效太雜就會給孩子聽力帶來“不愉悅感”,所以這集就放棄改編。
又比如,《巴巴爸爸當媽媽》一集中,原著是男孩巴巴布萊特變身成浴缸,給小嬰兒洗澡。可小嬰兒是個女孩,在音頻呈現的時候,不符合東方習慣,很容易給孩子帶來誤解,于是把男孩巴巴布萊特替換成了女孩巴巴拉拉。像這種細節上的案例,還有很多。
除了細節把控外,在科學性上凱叔團隊也努力做到準确。
比如《巴巴爸爸和外星寶寶》中講到很多行星的相關描述,本來隻是幾句形容語句,但凱叔創作團隊還是找來了北京天文館專家來進行檢查審閱,力求形容描繪也要準确。
凱叔創作團隊表示,給孩子聽的作品,不管是原創作品還是改編作品,都要力求準确、合适,過濾掉一些不适合的内容,給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凱叔表示,希望《凱叔·巴巴爸爸》這部用心改編的新作能夠給廣大孩子們的六一節帶來快樂、溫暖和知識。
《凱叔·巴巴爸爸》已于6月1日正式上線,每天更新一集,讓孩子天天都能帶着笑容入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