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睡眠不足會不會使生理期推遲?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最近,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睡眠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王雪芹剛剛完成了一項抑郁症睡眠節律的研究,研究過程中,需要收集健康睡眠者作為對照人群她原本預計招募健康睡眠人群會比較容易,結果卻驚訝地發現,招募來的自感睡眠健康的人,進行了客觀睡眠監測後,隻有50%符合要求“雖然睡眠監測參數達不到健康的标準可能與監測儀器佩戴影響睡眠有一定關系,但是自我評估睡眠健康者,可能睡眠并不健康”王雪芹說,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熬夜睡眠不足會不會使生理期推遲?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最近,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睡眠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王雪芹剛剛完成了一項抑郁症睡眠節律的研究,研究過程中,需要收集健康睡眠者作為對照人群。她原本預計招募健康睡眠人群會比較容易,結果卻驚訝地發現,招募來的自感睡眠健康的人,進行了客觀睡眠監測後,隻有50%符合要求。“雖然睡眠監測參數達不到健康的标準可能與監測儀器佩戴影響睡眠有一定關系,但是自我評估睡眠健康者,可能睡眠并不健康。”王雪芹說。
事實上,從睡眠醫學角度看,很多職業的從業者可能都屬于睡眠不健康群體,“醫生、護士、媒體人、軍人、乘務人員等,因為要經常上夜班,睡眠節律會受到影響。”
晝夜節律與健康睡眠
什麼叫晝夜節律呢?王雪芹醫生說,就如中國一句古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反映的就是人類作息晝夜節律的特征。睡眠的諸多方面是與晝夜節律密切相關的,例如:睡眠起始時間,起床時間,睡眠結構,睡眠偏好(清晨型-早睡早起,夜晚型-晚睡晚起,中間型-介于兩者之間類型等)。睡眠的這種晝夜節律特征是由生物鐘調節的。生物鐘是一種自持振蕩機制,由輸入部分、時鐘系統、輸出部分三部分組成。輸入部分由授時因子構成。授時因子是協調生物體内的晝夜節律與外部24小時步調一緻的物質。中央生物鐘最主要的授時因子就是光線。白天,光線通過視網膜進入大腦時,位于下丘腦的視交叉上核,也就是生物鐘的中樞,接受到光線後,就會發出信号,抑制松果體分泌褪黑素,促進食欲素分泌,人就會保持清醒。而在夜晚,沒有光線進入大腦時,輸出部分就會促進松果體分泌褪黑素,人就會想要睡眠。
對于很多外周器官的生物鐘來說,最主要的授時因子是規律的飲食。在白天陽光的刺激下,視交叉上核不僅會抑制松果體分泌褪黑素,同時,還會刺激下丘腦食欲素的釋放。食欲素也是中央時鐘系統的輸出部分。食欲素的作用是維持覺醒狀态,因此,在剝奪睡眠時,為了保持長時間的覺醒狀态,機體會增加食欲素的分泌,增加攝食行為。很多熬夜的人會變得肥胖,可能就是與食欲素的分泌增多有關。食欲素不僅參與調節睡眠—覺醒周期,還調節着攝食行為、能量代謝、胰島素分泌、胃酸分泌等生理功能,同時它還與調節學習認知和其他機體生理功能密切相關。因此,飲食不規律,沒有固定的進食時間,也會影響人體的晝夜節律。
“食欲素分泌增加,某些症狀就會出現,比如食欲、體重增加,與晝夜節律被打亂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說,睡美容覺,是有科學依據的。睡眠時,食欲素停止分泌,因此良好的睡眠對健康體重保持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食欲素還參與大腦認知功能活動,所以熬夜不僅容易發胖,還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功能下降的現象。睡眠節律一旦遭到改變或破壞,人們經常感到腦功能的下降。”王雪芹說。
90後,睡眠質量堪憂的一代
在王雪芹醫生看來,年輕人經常出現晝夜節律失調的問題,尤其是目前處于社會、家庭“頂梁柱”的90後人群,較多人的睡眠時間都在淩晨1點以後,這可能與電子産品的應用有一定關系。“手機、平闆電腦、筆記本等電子産品都會發射藍光,而我們的視網膜中有藍光的光感受器,通過感受藍光的強度,向中央生物鐘傳遞信号,以調節松果體分泌褪黑素,從而調節睡眠。”
王雪芹醫生進一步解釋說,中午是一天中陽光最強的時候,這時的藍光也最強烈。日光中的藍光會抑制松果體分泌褪黑素,人就會覺得清醒;而到了夜晚,藍光減少,就會促使松果體分泌褪黑素,啟動睡眠。然而,如果在夜晚玩手機、平闆電腦,這些電子産品發出的藍光就會抑制松果體分泌褪黑素,從而影響入睡時間。
王雪芹醫生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醫學研究發現,睡前看藍光屏幕2-5小時,可以降低褪黑素的合成與分泌,阻礙褪黑素水平的升高,使睡眠時間推後,睡眠變淺。雖然手機運營商在不斷改進技術,為手機添加了夜間模式,或改為橘色的光線,但是并沒有科學研究證實其對睡眠沒有影響。“所以消除藍光并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最好的方式使睡前戒掉電子設備,關掉較強的照明燈光,提高公衆的睡眠衛生觀念。”王雪芹醫生說。
王雪芹醫生認為,年輕人經常晚睡的現象也與代償心理有關。“90後處于工作、生活的壓力中。白天辛苦之後,覺得晚上的時間是自己的,希望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放松身心,補償自己。作為網絡原生代的90後,網絡是他們休閑娛樂的主要平台,很多90後入睡前都會在床上刷微信朋友圈,或是網購、看劇,延遲睡眠時間,加之前面提到的手機等電子設備屏幕發出的藍光又會對睡眠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年輕人會在不知不覺中熬夜到很晚,并且發現入睡變得困難,睡眠變淺,睡眠質量變差。”
對于經常需要加班人群的睡眠不規律問題,王雪芹醫生也表示憂慮。在她看來,經常熬夜,将睡眠無限制地往後推移,将生物鐘人為地打亂,這些外在行為很可能對基因産生修飾作用。長此以往,會使褪黑素長期處于低水平狀态。褪黑素對情緒有着調節作用,睡眠症狀與抑郁障礙密切相關。王雪芹醫生發現,很多來睡眠醫學科就診的患者,原本以為自己隻是有睡眠問題,經過檢查卻發現是抑郁障礙。
睡眠症狀不但與抑郁障礙關系密切,還有一種睡眠障礙在年輕人中越來越常見,叫做“睡眠時相延遲綜合症”,也與抑郁障礙有關。
王雪芹醫生解釋說,睡眠時相延遲綜合征又叫睡眠時相延遲型晝夜節律睡眠障礙,是指在24小時晝夜周期中,患者的主睡眠時間段出現了後移,通常超過兩個小時,是一種延遲的睡眠起始和覺醒時間的模式。患者不能在期望的或者是常規可接受的較早時間入睡或者是覺醒。睡眠時相延遲綜合征的患者有明顯的入睡困難,但是一旦入睡,睡眠的質和量以及睡眠結果都沒有明顯的異常。睡眠時相延遲綜合征主要表現就是不能按照社會環境的要求就寝或者是起床。入睡晚,起床晚是這種疾病的一個主要臨床特征。
睡眠障礙并非原發疾病,需要明确診斷,科學治療
為了讓公衆更好地了解睡眠,避免陷入誤區,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陸林院士主編了一本對睡眠、睡眠—覺醒障礙、睡眠相關障礙進行評估的工具書《睡眠與睡眠障礙相關量表》,大衆可以借助這本工具書進行自我評估,了解自身睡眠問題,必要時及時到睡眠醫學科就診。
王雪芹醫生介紹說,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睡眠醫學科專家的微信公衆号“失眠工作坊”中,提供了許多治療睡眠障礙,改善睡眠質量的認知行為療法,包括正念呼吸,身體掃描法等,并且配有音頻或錄像,可以輔助大衆進行自我練習。此外,中醫針刺療法、八段錦、太極拳等方法也證明對失眠障礙有明确的治療作用。泡腳,打坐,冥想,聽舒緩音樂,香薰可能對睡眠也有幫助。另外,還應注意營造溫馨的睡眠環境,避免卧室光線過強。
不過,王雪芹醫生也指出,大衆普遍認為的睡前飲酒對睡眠有幫助的認知是錯誤的。酒精雖然可以縮短入睡時間,但是同時會使睡眠不連續,睡眠變淺,損害睡眠質量。而且長期飲用,容易産生依賴。
“睡眠醫學是多學科交叉的科學,需要精神、心理和行為醫學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協作,明确診斷,科學治療。”王雪芹醫生說,“有時,睡眠—覺醒障礙并非原發疾病,例如不甯腿綜合征,可能是貧血、糖尿病、腎功能異常等原因造成的。改善睡眠症狀,需要明确病因,加強對原發病的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