鳊魚肉質細嫩、肉味鮮美,是魚中上品,釣者對其均有偏愛。因此,釣者均想盡辦法使其進入自己的魚護中。
請輸入圖片描述
鳊魚種類繁多我們當地對這種魚有很多叫法,最知名的要屬“武昌魚”,一般人很難區分這種魚有幾個類别,看上去大緻相同,其實有差别。
鳊魚和鲂魚外形相似,習性相近,所以人們通常把它們歸為一類,都叫鳊魚。這樣一來它們的名字就多了、團頭鲂、武昌魚、三角鲂、鳊魚、長春鳊、草鳊、北京鳊等。
它們的區别是:鳊魚的個體較小,最大的2斤,團頭鲂能長到6斤,三角鲂能長到10斤,鳊魚的腹棱較長,從肛門到喉部,鲂魚的腹棱較短,從肛門到腹鳍的基部,鲂魚中的團頭鲂與三鲂的區别是:寬超過頭寬的二分之一,上下上下颌曲度小,吻部鈍圓的是團頭鲂,口窄,不到頭寬的二分之一,上下颌區度小,吻端尖而小的是三角鲂,團頭鲂又稱武昌魚。
一、選釣位
釣鳊魚水域首選水庫,因水庫一般水質好,鳊魚喜歡成群在水層比較潔淨、含氧量高、底層有泥沙碎石的水域遊蕩覓食,喜食水中的嫩草,尤其是草芽,還有刮吃鮮嫩青苔的習性。
應選在水草稀疏、水域較深處打窩聚魚。窩内有鳊魚時能接二連三地上魚。因此,選擇好的垂釣地點,是釣蝙魚的關鍵。
除此之外,還應該注意的是凸出水面的埂尖的前方,最好選大水面的铧尖。河流的轉彎處,洄水灣。有流水時,釣流水下方,有風,就釣下風口。在流動水域,一般應選水流不急、水底為砂石的水域。
二、做窩
釣鳊魚也必須提前做窩,根據鳊魚,鲂魚的生活習性,炎熱的夏季,要選擇中水位和淺水位的水草間打窩子,夏季中午要選擇陰涼處打窩。與釣草魚做草窩不同是,窩料上有一定的差别。草魚肚量大,所以吃得粗,而鳊魚雖然吃食很“搶”,但它畢竟小鼻子小眼的,愛吃細草嫩葉。所以做鳊魚的草窩,草的選擇要精細些,數量可少些。三五斤一把幫在一起,用一根繩子連着以便拉上岸觀察。做窩時可多做幾個草把,不同窩點放。
還有一種窩料是用糧食,如煮熟的大麥、小麥、溫水浸發的稻谷芽,也可用前述糧食都用發芽的方法,但麻煩。這兩種窩料後者要突出些。最好是在做好草窩後再在窩位投些糧食餌,我一般就用此法。
三、釣法
釣鳊魚一般以浮釣為主,鳊魚嘴小,且脆薄,容易拉豁。針對此情況,應選用中或軟調手竿,齊杆線,先釣半水,根據魚情可上下調整,适當選擇較深的水域(2~4米),因鳊魚嘴貪,食性雜,喜腥香,葷素皆食,所以誘餌可葷可素。釣餌用蚯蚓或摻有米糠的面團都行,一般可用50%的玉米粉蒸熟,再加其他餌料(炒香),搓成很粘的面團,并在其中加入少量曲酒、香精、香油等。用時取似黃豆大一粒裝于鈎上。關鍵是誘餌的抛撒,下面我介紹一種獨特的誘餌投放法:
備新鮮米糠或麥麸,鳊魚對香味特别敏感,因此在選用誘餌時要在“香”字上做文章。(最好炒香)、菜籽餅、豆腐渣之其中一樣均可,就地取半幹半濕泥巴一堆,将餌料摻于泥土中,要求呈散碎狀,抛竿後,一手持杆,一手不斷抓取泥土向浮漂處抛撒,每隔幾分鐘抛撒一把,甚至在浮漂周圍一兩米見方處的水色,渾似泥漿也無妨。這種誘餌一入水,部分能懸浮于水體的中上層,腥香味不斷擴散開,很快就能吸引大群鳊魚前來搶食。
上魚高峰時,魚鈎抛出不等浮漂立起來,便被拉入水中,頻頻上魚,所獲比其它方法要多得多。用此法有時還能釣到草魚,有興趣的釣友不妨試試。
鳊魚吞餌反應到浮漂上的表現一般有以下兩種:一是含餌上擡吞餌,散漂上浮,立漂橫躺水面;二是含餌邊遊邊吞,浮漂平移或黑漂。看到上述情況的其中之一,即可擡竿提鈎,十有八九獲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