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汶川十年】再話“5·12”,四川德陽的“昨天、今天、明天”
■中國軍網記者喬夢
十年之前,你在何方?你可否還記得那個當年被國人牽腸挂肚的西南天府之國?
十年,對于普通人隻是時間的尺度。但對“5.12”地震災區來說,卻更像是一個約定。“滄海桑田,再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這是地震災區回饋全國人民大愛無疆所作出的莊嚴承諾。5月4日至5日,中國軍網記者随同“奮進·巨變·展望”探訪汶川地震十周年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深入四川德陽,來到什邡、綿竹,帶您一同探訪這兩座因汶川大地震被國人所知的小城。
不願言說的昨天
五月的德陽,處處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綠樹紅花掩映着一棟棟白牆灰瓦的川西風格民居,和煦的微風吹拂着樸實的笑臉……
如果沒有目睹地震遺址裡傷痕累累的殘垣斷壁,誰會相信,這裡曾是“5.12”特大地震的重災區?誰會相信,這座城市曾遭遇過傾覆之殇……
”當年地震時,我們村的房子幾乎都塌了,根本沒法住人,隻能重建。“在綿竹年畫村,景區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當地村民劉慶告訴記者。同樣,在什邡紅豆村,記者也聽到了相似的回答。原本還想再多問幾句,但看到住進了新居的他們,喜笑顔開地為大家介紹着自己的新生活,記者話到嘴邊又咽下……
直到走進綿竹漢旺遺址(公園),當十年前電視機中催人淚下的震區影像變成了眼前真實可見的滿目瘡痍,我們才明白,倘若不是時間的愈合,有多少人能抵擋住撕開内心傷疤的痛楚?
行進在漢旺地震遺址,同行參觀的我們除了沉默,還是沉默。中國軍網記者喬夢 攝
綿竹市漢旺鐘樓的附屬建築,大多在地震中轟然倒塌,而鐘樓卻依然屹立,由于這個鐘樓采用電力驅動,地震來臨時,電力瞬間中斷,所以鐘樓四面指針永遠定格在14:28,成了“5·12”汶川地震的标志性見證物。不倒的鐘樓,也成為綿竹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象征。
走出地震遺址,漢旺新鎮寬闊的瀝青道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十年來,什邡和綿竹的城鄉建設加快推進。曾經遭受重創的重災鎮,如今變成了魅力各具的風情城鎮。
脫胎換骨的今天
由于房屋在震中受損嚴重,什邡紅豆村和綿竹年畫村、漢旺鎮都在災後進行了移址新建。“5.12”特大地震後,紅豆村挖掘千年紅豆樹文化資源,開發特色生态旅遊産業,打造“中國婚慶特色村”。如今的紅豆村,建築錯落有緻,村道蜿蜒曲折,川西民居元素貫穿其中,紅豆廣場、印心池、鴛鴦井、情人橋、月老祠等景點獨具特色,成為全省新村建設的典範。
除了什邡紅豆村,什邡皂角街道城東村、綿竹年畫村、按照整合農村環境、發展鄉村旅遊、打造特色村落、提升産業發展的思路,都走出了适合本土特色的新路子。
紅豆村因一棵1200年的紅豆樹而得名。
城東村大力發展現代觀光農業,現已形成了具備觀光采摘、運動休閑、親子體驗、餐飲娛樂等四大功能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公園。
現在的年畫村,已經形成完整的以綿竹年畫為特色的民俗文化村落。于2015年8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
綿竹孝德鎮的年畫村是全國四大年畫之一“綿竹年畫”的發源地。災後重建的年畫村,經蘇州援建,現在已成為綿竹首個新農村示範點。村民們可參加村裡組織的年畫培訓班,以售賣年畫創收,也有很多人家依托年畫村的民俗文化特色開起了農家樂、餐館、茶館。村民殷萬能從2009年向親友四處湊錢借款,投資1萬元開起了一家“殷牛排”火鍋,全家七八口人一起運營。現如今,這家火鍋店已經成為綿竹榜上有名的美食餐廳,每逢周末節假日,周邊的遊客自駕到村裡特意來品嘗,每到飯點都排起了長隊。
“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可以坐多少桌?”“最好的時候有一兩百多桌吧。” 殷萬能一家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好,平均每月月銷售額能達到二、三十萬元。殷萬能說,今天這樣的成績,在十年前,是他想都不敢想的,“這些都要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能讓我抓住機遇通過努力,過上今天的好日子。”
充滿希望的明天
學校,是災區孩子夢想開始的地方。創辦于2010年的什邡七一中學,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後由“特殊黨費”援建,由原雍城中學、洛水中學、雲西中學三所學校的高中部整合而成。
走在環境優美的校區,看到學生們使用着先進的教學設備享受着知識的熏陶,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同行的記者們為之點贊。
曾經經曆過汶川地震的高一學生王瑜告訴記者,那場地震損毀了自己家鄉蓥華的鄉村小學,被埋在廢墟下昏厥的她有幸被解放軍救了出來,之後在空軍某部隊援建的八一學校讀完了初中。也正是因為這段經曆,再加上家裡有在七一中學上學的哥哥給出的建議,她對考入這所由“特殊黨費”援建的中學滿是向往。
這所學校由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對口幫扶,以“感恩立校,紅色樹人”為辦學理念。現如今,王瑜實現了成為七一中學學生的願望,她告訴記者,自己的下一個願望就是考上一所省内的大學,畢業後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為家鄉、為這個幫助過她的社會做貢獻。
感恩奮進是一種精神力量。短短2天,行走在德陽,随處可見“感恩”的宣傳标語。對于這份大愛,當地人用實際行動推恩及人,讓大愛傳承延續下去。
在什邡市七一中學有95名特殊學生,他們來自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樹地震後,雖經災後重建,但教育資源相對匮乏。經過北京市相關部門協調,同屬于北京援建的什邡和玉樹搭起友誼橋梁。什邡專門開辦了兩個“玉樹學生班”。
“再過40多天,我們就要離開這所生活三年的學校,回到家鄉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參加高考,迎接新的人生。”面對記者采訪,藏族學生尕民瑪掩飾不住内心的不舍,“什邡是我們的第二故鄉,這裡給了我們太多的愛。”
胥洪銀老人的樂觀豁達讓人看到了一種新的希望。
在漢旺新鎮,記者遇到了63歲的胥洪銀老人。2008年,當時還在綿竹一家骨科醫院擔任醫生的他在地震當天正在醫院上班。地震剛發生過後,還來不及趕回家中的胥洪銀就接收到一名傷者。就在此時,妻子在慌亂中找到了他,并告訴了他女兒租住在東汽漢旺家屬區的房子全部倒塌的消息。胥洪銀卻作出了讓常人甚至有些難以接受的決定:放棄尋找女兒,抓緊救助就診的傷者。因為他知道,女兒生還的概率微乎極微,而眼前的患者則更需要他。
“說不想我女兒,那是假的。那年她才剛大學畢業開始工作,我們正打算給她籌辦婚禮。”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胥洪銀失去了他唯一的孩子。“地震過後的半年裡,我的頭發都白了。但是現在,不樂觀不行,既然無法改變現狀,就得面對現實。”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他都會回到女兒遇難的東汽漢旺家屬區祭拜,給女兒說說家鄉的新變化。平日,胥洪銀則偶爾和街坊下下棋,利用自己的醫務知識幫大家排解疑難雜症,用更多的時間陪陪老伴兒。
在這裡,像胥洪銀一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懂得感恩,他們對未來樂觀、對生命豁達。他們不害怕明天,因為他們經曆過昨天,又熱愛今天。正如十年前上映的《士兵突擊》裡史今班長說的那句話:今天比昨天好,這就是希望。
(中國軍網德陽5月7日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