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我的家鄉一個山溝溝裡的小鎮

我的家鄉一個山溝溝裡的小鎮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1 13:02:43

文 | 秦義玲

在那遙遠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親愛的媽媽,已白發鬓鬓,過去的時光難忘懷,難忘懷……一聽到這首歌,我就想起我的老家——那個不起眼的小山村。

1、歸屬變遷

我的老家從地理位置看,是濟南市區甩出去的鞭梢梢,響當當的市中區最南端吧,叫石崮村,屬于市中區十六裡河街道辦事處。

聽大哥講,過去,這裡屬于“三不管”地區,也叫“三不要”地區。我村的北鄰是瓦峪村,東鄰石匣村,三個村土地互相穿插,阡陌縱橫,小路像蜘蛛網把我們三個不規則的村莊緊緊纏在一起,手牽着手,相依為命,血脈相連。由于四面環山,我們三村就像處于神仙攏起的手掌中。

行政區劃,一波三折。我們東面和仲宮地搭界。西和南和黨家莊地搭界,北向大澗溝。與仲宮、邵而、英雄山三個公社駐地差不多遠,劃分時誰都不想接我們三個村,窮鄉僻壤,交通閉塞,于是上級部門就把我們劃到邵而公社。過了幾年,再區劃,又把我們三個村歸屬英雄山公社,後改名十六裡河鎮。再後來,從曆城區跳到市中區,從城鎮到街道。

2、過去的日子

我們這裡世世代代以種地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周是山,耕種收割靠人力。記得五姐用獨輪車推豬圈糞,讓我給她拉車,爬長長的崖頭,繩子勒得肩膀生疼生疼,一天下來,腰酸背痛,動都不敢動。後來看到陡峭的土石路我就頭疼。姐姐對我說,不好好學習,就下學給她拉車子。我一聽頭皮發麻,發誓,一定飛出這山旮旯。

有人稱種地的叫修理地球的,或砸坷垃的。我上學時,老師教育上課調皮搗蛋的學生,會說,不好好學啊,将來修理地球去。

靠山吃山。我家十幾口人,糧食根本不夠吃的,從我記事起就去挖野菜。春天,麥地裡的“破棉襖”,麥蒿,條條菜,拔來喂豬喂雞喂兔子或人吃。山坡上的苦菜,婆婆丁,豬耳朵(車前子),野折子,螞蚱花,溜溜嘴……這些野菜很好吃,做飯喝,做菜窩窩吃。沒啥野菜可拔了,就找别人不要的菜。比如秃林頭,很寬大的長條葉子,秋天竄出一根三拃多高的花杆,頂上一個鱗狀的球球,這是花苞,開粉色的花,絲絲縷縷一團,非常好看,就像青青菜花放大幾十倍。這菜發苦澀,需要開水焯,把菜晾到地上,兩三天後,苦澀味變淡了,做雜糧面團子吃。我問過老媽,為啥把這菜晾到地上,不髒麼?她說,地吸收苦味,顧不得髒了。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我們家十幾口人,沒餓出好歹來算是幸運的了。

我的家鄉一個山溝溝裡的小鎮(我和我的家鄉小山村變成山溝裡的明珠)1

山,還給我們提供了燃料。周邊山上的野草、荊棵、棘針,刨的刨,抓的抓,割的割,用來燒火做飯,喂豬喂兔,真應了老師的話,修理地球,山被我們修理的光秃秃的。

山上還有中草藥。遠志(小草)根上的皮曬幹可以賣錢。我還拿過石頭下的蠍子,摘過酸棗,賣酸棗胡,理柏樹子兒,賣柏子仁,拔過頭菇草……賣了中藥,都可以貼補家用,交學費買文具等,過年的布料,我們姐妹用這樣的勞動換來的。

3、現在的生活

要想富先修路。一條像繩索一樣的路纏繞在山脊上,是走出去的唯一出路,在我上班遠離家鄉後,被修成了一條柏油馬路。後來加寬,把村裡沿途房子拆了一些,村外加寬了不少,終于在十年前,老家通了K142公交車。外出打工,孩子上學,趕集上城,回個老家,哎呀,太方便啦!

後來,在西山腳下,又開辟了一條新的雙車道柏油馬路,就像給山村插上了兩個翅膀,小山村可以騰飛啦!

山裡不長樹的地方,就長石頭。村裡有了石料廠,瓦峪溝的山廠很有名,有了正規廠房。我們村的石料廠在山後腳下。進進出出來拉石子的大車一輛接一輛。

我的老家,再不用割草拾柴燒火做飯了,家家戶戶都按上天然氣,每年還有補助。啪,打開燃氣竈,藍火苗呼呼的,做飯省時,炒菜也快。冬天取暖也用天然氣,幹淨安全衛生。老媽在大哥家住,她的房間裡有兩片暖氣片,非常暖和。

如今山上雜草叢生,樹木旺盛,野兔出沒,鳥語花香,泉水流淌。

村口岔道,立着一塊巨大坐東朝西的文化牆,上面是周三讀書會創始人著名作家書法家李炳鋒先生的墨寶,這裡永遠是春天!來來往往的人都會凝神觀望,點頭稱贊。

村南的最高山,是大寨山,像五指裡的中指。小時候街上寫着标語農業學大寨,我還誤認為學這山呢。山頭像突兀的一個大蘑菇,是一座崮形,村名大概由它得名。山上新建了一座有氣勢的廟宇,供奉着泰山老奶奶。從我記事起,大寨山上有一山泉,是石匣村老王家飲牛的水坑,山上看林業的人去那裡挑水喝,居高山,空氣好,水又甜,沒有污染,人們喝了肯定神清氣爽,被稱為神泉。

我的家鄉一個山溝溝裡的小鎮(我和我的家鄉小山村變成山溝裡的明珠)2

西南方是無名指上的小寨山。被一個叫老于的城裡人開發成景區,叫石崮寨森林公園,有玻璃索道,玻璃棧道,玻璃滑道,喊泉,網紅摩天輪,大型實景演出山東好漢……

每到節假日或周末,來這裡遊玩的人山人海,存汽車的地滿滿當當,一直排隊延伸到我們村外。

4、老媽是個寶

老媽從小生活在這小山村,度過了96個春秋,是我們大隊歲數最大的老人,是小山村成長的見證者,也是我們家的一寶,拄着兩根嶄新的龍頭拐棍,拿着一部紅色老年手機,不會打但會接。

每次回老家,我事先給老媽打個電話,問她需要什麼好吃的,給她買。她說,天天吃的和過年似的,啥也不用買,空手來吧。這可難為了我,不買心裡不得勁;買吧,不知道買啥。媽媽家裡的牛奶,她一天喝一盒,兩個月也喝不完,水果不斷,不是這個姐姐買就是那個侄女送,老了才體會出多子多福的意思。現在放開三胎,真好!

年前,辦事處的領導來看望老媽,提來禮品牛奶、花生油等,讓老媽特别感動,她說,人家都這麼關心有年紀的,這新拐棍,屋裡的燈泡,坐便器都是好心人給買的,現在的日子做夢也沒想到這麼好啊!臉上挂着幸福的笑意。我說,你得好好活着,一百歲獎勵你台大彩電。老媽哈哈笑着說,好啊好啊!

每次回老家,看不夠家鄉的山山水水,松柏茂盛,泉水叮咚,這個不起眼的小山村,變成老天爺遺落在山溝裡的明珠,熠熠生輝。

(配圖選自網絡,侵删)

我的家鄉一個山溝溝裡的小鎮(我和我的家鄉小山村變成山溝裡的明珠)3

作者簡介:秦義玲,山東濟南人,退休教師,山東散文學會會員,濟南市作協會員,濟南周三讀書會會員,濟南日報市民記者,濟南旅遊啄木鳥,曆城區閱讀推廣大使。業餘時間喜歡在文字裡徜徉,作品陸續發表于《齊魯晚報》《山東工人報》《濟南日報》《聯合日報》《作家報》《齊魯文學作品年鑒》《曆城報》《老朋友》雜志等。

壹點号山東金融文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