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塔克拉瑪幹沙漠真的出不來嗎

塔克拉瑪幹沙漠真的出不來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3 04:51:23

自河西走廊向西,著名的絲綢之路綠洲道沿塔裡木盆地的南緣和北緣一分為二。夾在這兩條道路之間的,就是位于塔裡木盆地中心部位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如果把從“世界旱極”羅布泊沙漠的東南一直延伸到敦煌的庫姆塔格沙漠也算在裡面,那麼塔克拉瑪幹沙漠展延将近三十六萬平方公裡,占塔裡木盆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其中百分之八十五屬于流動沙丘,它是世界第二大的流動沙漠區。

關于“塔克拉瑪幹沙漠”這個地名的意思,真可以用衆說紛纭來形容。最新修訂過的“百度百科”引用1987年的一篇文章說,該名在維吾爾語裡的意思是“山下面的大荒漠”。覆按原文,作者其實把它釋讀為“淹沒在沙漠‘底下的住所’”。原作者的說法,已失于穿鑿過求;“百度”編者複以師心增損其意,則冀其不為揣摩影響之談,斯亦難矣!

民間曾有過一個很流行的說法,謂塔克拉瑪幹在維吾爾語裡譯言“進得出不得”。這個“大衆辭源學”式的解釋已被錢伯泉發表于2005年的論文所否定。他提出該詞當源于“胡楊之地”。然而,把同一語言之中讀音與正字法完全不同的兩個語詞硬說成是同一個字,似很難令人贊同。

塔克拉瑪幹沙漠真的出不來嗎(塔克拉瑪幹沙漠)1

在國外,俄國學者E·捷尼舍夫早在1961年就提出,塔克拉瑪幹譯言被遺棄、荒廢之地。該詞前一部分源于阿拉伯語詞tark,譯言放棄。它以tak的形式被借入維吾爾語,加上維吾爾語的後綴-lik,變為takli。至于其後一部分makan系源于波斯語或阿拉伯語詞makān(譯言地方、居地),乃是所有人都一緻的認識。俄羅斯學者E·M·波思貝洛夫在《世界地名志:地名詞彚錄》(1998)一書中采用的,大體就是這一看法。

傑出的瑞典突厥學家G·雅林在刊載于《突厥系諸語言》雜志第一卷第二分冊(1997)的論文中,回顧了有關該地名的各種辭源學闡釋的曆史。他評論捷尼舍夫的見解說,源詞裡的tark在借入語裡變為tak,這可用源詞中長元音a(實際上詞中的元音是a,而非長元音ā)之後的-r在借入語中頗易脫落來解釋,但其後綴-lik發生尾輔音-k的脫落(-lik>-li),則在這裡仍無法獲得滿意的解釋。雅林還枚舉了早期西方學者對該地名的一些解釋,如“許多散落陶片的地方”(MagnusB?覿chlund)、“流沙向前移動的處所”(斯文·赫定)等。但他覺得它們都有欠允當。

按照雅林本人的意見,這個地名原應作taqlar-makan,其前半源于波斯語,譯言拱門、有拱門的建築,穹頂或拱形建築,再加上複數後綴-lar。後綴的尾輔音在借詞中脫落,遂變為taqla-makan,譯言有拱形建築的原野。雅林的拟構從詞法構造角度是可以成立的,但是除實心佛塔的外觀稍似“穹頂”外,從塔克拉瑪幹沙漠中的土牆遺址,實在很難看得出什麼拱門或穹頂建築。此外,縱然其中遺址再多,以此為特征來标示這麼大一片空曠的荒野,仍不免誇張之嫌。他的意見可備一說,但顯然還不足以被當作定論來接受。根據雅林的看法,這個地名的形成非常晚,至今還不到兩百年時間。可是,為什麼一個新創制不久的地名,會在使用它的人群中很快變得既不知其所從來,亦不知其意若何?與這樣的解釋相比,或不如認為,那是一個從更久遠的年代中被保存下來,惟其語意已被丢失的曆史地名。

日文維基百科又有别一種說法。據雲該地名由維吾爾語takli(譯言死亡)與makān兩合而成,意思是“死亡之地”、“永遠不存在生命之地”。條文未言明這樣說的根據在哪裡,緻使讀者百般猜測而未得其解。該條所引takli,或即源于阿拉伯語tark、并由“離棄”轉義為“死亡”的維語外借詞?另外,屬于突厥語系(此依突厥諸語不宜歸入“阿爾泰語系”之見而言,故以“語系”名之)的語言裡還有neslitükenmek(nesli譯言種屬、後裔)一詞,其意若曰“[族類]日漸消亡”(todieout);該詞組後一個詞中的-n-若被置換為-l-(tükenmek﹥tükelmek),則其讀音亦與塔克拉瑪幹十分相近。謂塔克拉瑪幹譯言死亡之地,或因其音頗與tükelmek/tükenmek相似乃耳?無論如何,用它來釋讀塔克拉瑪幹的語義,仍多強勉之憾。

作者:姚大力

編輯:劉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