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産困難是真的,但我從來不說這種難是因為比普通老百姓還難,恰恰相反,房地産的難非普通人所能理解,我認為更多是一種心理落差的難,相信經曆過輝煌才知道當下的苦,房地産的感受可能比其他行業更甚。
房地産的難隻有房地産人才最懂。
如果說過去還是房地産行業的轉型之困,那麼現在則成了全社會共同要面對的困難。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有房地産開發商的感觸,但相信都或多或少會經曆社會、經濟轉型之難。
8月22日下午,華為内部論壇上線了一篇關于《整個公司的經營方針要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的文章。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文内提到,全球經濟将面臨着衰退、消費能力下降的情況,華為應改變思路和經營方針,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保證渡過未來三年的危機。
他還說,“過于樂觀的預期情緒要降下來,2023年甚至到2025年,一定要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的綱領,有質量的活下來,每個業務都要去認真執行。”
要知道,他說的困難可不止這三年,任正非表示,“未來十年應該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曆史時期,多種原因疊加,對我們産生不僅是供應的壓力,而且還有市場的壓力。”
任正非敲響社會經濟變革警鐘。
人生有幾個十年?我們不要被任正非的困難論所吓倒,但也絕不能輕視這個敲鐘人。
回想疫情剛剛爆發時,我們都會認為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很快就會過去,而且覺得2020年成為最差的一年,現在看來,如果按照任正非所說,做好10年困難的準備,那麼可能2020年是最好的一年。不管将來如何,我們得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華為是什麼樣的大佬企業?說出這樣的話,是杞人憂天嗎?或許他們還沒有到那一步,但整個行業需要好好思考了。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房地産行業的萬科郁亮當年那句“活下去”,那應該是2018年,他說這話的環境跟現在還不太一樣,那會是基本上還沒有什麼問題暴露出來,房地産正值輝煌高峰期,大家也都沉浸在狂歡之中,郁亮的突然潑冷水的确掃了大家的興。
有人說他是矯情,或者說會哭有奶吃,也有人說他作為那麼大的企業是高處不勝寒,春江水暖鴨先知,早就居安思危。其實郁亮也是幾經波折,為了這句話付出過代價,比如有時候他還澄清這句話不是那個意思等等之類的。
郁亮的“活下去”成了當下最真實的存在。
如果說當時大家的評論還都深處外端用以戲谑和調侃,那麼如今卻成了活生生的現實。當時我就說,萬科的一句“活下去”不僅成了行業普遍面臨的問題,更成了萬科自己最真實的存在。當大開發商都把活下去作為目标,你想想其他房企怎麼能獨善其身?可能就是能不能活的問題了。
郁亮不是什麼聖人,但或許站得高看得遠,我更認為識時務者為俊傑,如果連行業形勢都看不清,還談什麼企業發展?顯然,郁亮是有先見之明的。哪怕不是它自己已經無路可走,卻是對整個行業的善意提醒。
這與此時的任正非的話何其像?
房地産行業成為整個社會的縮影不為過,因為現在大家都與房地産直接挂鈎,很多家庭70%的資産都押在了房子上,房地産的問題暴露将影響到千家萬戶。
郁亮當時說那話時,大家還完全沒有感覺,所以他用“活下去”,任正非說這話時,已經有了這種迹象或者感官上的認知,所以他用“活下來”,一個是對接下來的預判,一個是對當下現實的建議。
購房者比任何人任何時候都會更難。
而作為購房者則要好好“活着”,尤其是過去曾加高杠杆買房的人,不僅房貸沒有少,反而自己收入可能減少了,甚至一些失業的就更是無法保障還貸。這才是最真實的當下,必須确保自己還能挺着。
因此,我們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困難面前,我們不能退縮,唯有前行,“背水一戰”,要麼死、要麼活,沒有中間狀态。過去活路千萬條,走對哪一條可能都能成功,但如今稍有不慎可能就灰飛煙滅,永遠消失了。這才是最殘酷之處。試錯的機會不多了。路隻有兩條,一條死路一條活路。
郁亮和任正非的話可能帶給不少人的是悲觀,但他們想表達的絕對不是如此,希望喚起大家麻痹的思想,不能再抱幻想,講故事。如果說過去靠機會紅利,未來靠管理紅利的話,那麼今天我們就得靠死扛,隻要挺過去,就是勝利。
接下來,無論是買了房的,還是要買房的,都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購房者要比其他普通消費者更加難得多。購房者将成為真正的“上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