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

論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9 20:03:57

論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1、陽春白雪,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論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論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1

論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

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

1、陽春白雪

解釋:陽春、白雪: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藝術性較高,難度較大的歌曲。後來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出處: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陽春白雪》又名《陽春古曲》。琵琶大曲的代表作,其特點是綜合應用琵琶文曲、武曲的表現手法和演奏風格。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高雅樂曲;亦指高深典雅、不夠通俗易懂的文藝作品。,常跟“下裡巴人”對舉。

2、下裡巴人來源

解釋: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陽春白雪為其反面,喻高雅藝術。

來源:

宋玉是戰國後期楚國的一位有主見的文官,從不随聲附和别人的主張。楚王聽别人說了他一些壞話,就把宋玉找來問道:“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對啊?為什麼有許多人都對你不滿意呢?”宋玉答道:“先讓我說件事吧!有一個歌唱家在京城唱歌。開始唱的是楚國最流行的民間歌曲《下裡巴人》,這時圍觀的人中有好幾千人跟着唱。接着他又唱起比較高深的《陽阿薤露》,跟着唱的就隻有幾百人了。當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陽春白雪》時,跟着唱的就僅剩幾十人了。最後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諧的最高級的歌曲。能跟着一塊唱的人就僅僅幾個人了。可見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接着,宋玉又說:“文人之間也是一樣。那些傑出的人物志向遠大、行為高尚,一般人當然不會理解了,我的情況正是這樣的啊!”楚王聽了宋玉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就沒有再追問下

《下裡巴人》溯源

《下裡巴人》一詞,首出自戰國時楚國“識音而善文”的宋玉之口。事見西漢經學家劉向著《新序》: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裡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類似此載亦見于晉·習鑿齒的《襄陽耆舊傳》和唐代的《藝文類聚》。以後,《下裡巴人》便逐漸演變成了楚國民間音樂的代稱。

從詞性分析,“下”、“裡”皆為方位名詞。“下”為上下之“下”;“裡”據《人民畫報》1988年第六期題為“楚國貴族家庭墓地——解開一個懸置多年的曆史之謎”一文載:1986年下半年,荊沙鐵路考古隊發掘包山大冢二号墓出土的竹簡記載,戰國中晚期“楚國縣以下基層組織為社、裡、州。”因此,“裡”當為“社”以下的行政區劃稱謂。“社”與“裡”可能是相連成陸地的地貌。根據“裡”下為“州”的行政區劃分析,當時在江陵和潛江一帶還有很多的地方沒有成為陸地,但有很多水中的小州,小州上也有居民,是在大面積地種植水稻的居民;這些居民就是“巴人”。為什麼将當時的潛江祖先稱為古代巴族的“巴人”?他們與楚人是什麼關系?

我對《下裡巴人》的理解是:“下裡”的“巴人”唱的歌。其地域就是當今的潛江一帶。潛江人何以可以稱為“巴人”?我這個潛江人也常常身居其中而不得要領。後來我到了上海,出門說話,百分之九十的人自以為是地猜測我是四川人,偶爾還有四川人與我“攀老鄉”,我起初聽到猜我的家鄉與四川有關,真有“一頭霧水”的感覺,可見長江語系的語言是有共性的,我們與“巴文化”是有根源的,這個根源就是“同飲長江水”,猶如我們考古中的天門“石河文化”與四川“三星堆”文化有共性一樣,隻是我們身在其中,不知不覺而已。當然,這隻是從當今語言人文現象上進行的判斷,隻能作為線索,不能以此為據。

真正的依據是:據北京大學張傳玺之中國廣播電視大學教材《中國古代史綱》(上)第252頁“蠻族”載:

“蠻族分布在長江中上遊,因地區和血緣、習俗的不同,分武陵蠻、廪君蠻和闆楯蠻三大支系。武陵蠻居住在武陵郡的山區,廪君蠻居住在巴郡和南郡一帶,因之也叫巴郡南郡蠻,闆楯蠻居住在今四川的嘉陵江流域。武陵蠻和廪君蠻在戰國時期,屬于楚國,闆楯蠻在戰國後期屬于秦國。”

既然“巴郡蠻”和“南郡蠻”有血緣和習俗相同的關系,共同劃屬于“廪君蠻”,因此,《下裡巴人》應該是巴郡南郡蠻一帶的土著人唱的民歌。而所謂的“南郡”就是指現在的江陵,當時的張金和龍灣,已經與江陵連接成一片,屬于江陵的地界,區劃為“裡”,叫“下裡”,但還有很多的地方是“州”的地貌,為大水面與小“州”的地貌現象。又根據“下裡”方位的具體指定,則應該是指居住在當時的南郡(即江陵)以東的蠻族人唱的歌。江陵以東50公裡就是潛江地界的龍灣遺址所在地。可見,當時的楚國郢都有楚民族人與當地的土著“巴族人”之分。

據上分析,“下裡”是有方位處所的,《下裡巴人》最初也并非是指廣義的楚國所有的民間音樂,而是指限定為楚國的江陵郢都以東地域之土著“巴人”唱的民歌。然而,許多古籍和當今的工具書除了對這一詞中的“巴”有注釋外,對“下裡”均末指明方位何處,隻是泛意地進行了一些注釋。如從文野之分角度注釋的,認為《下裡巴人》是粗俗的“下曲名也”,與“陽春白雪”高雅的“高曲名也”相對應;從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和分散的角度注釋的,認為“下裡”為“鄉裡”,與統治集團聚居的都城或繁華的集鎮對應;還有的認為“下裡”即“喪歌”。這些注釋從某種角度來說,也無可厚非。但從正本溯源和史實的角度而言,這些注釋就讓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待于重新探讨和考究。

筆者認為,“下裡”、“巴人”本屬于有方位和有具體指向的成語,因宋玉《對楚王問》一文的運用而構成典故,從而使“下裡巴人”和地方音樂緊密聯系而不可分割。在一定的語境裡,具有約定俗成的性質。因此,這一典故的本源應該是曆史地理與古代地方民族音樂兩門學科的綜合産物。探讨“下裡”的方位,不僅有利于研究楚國的區域文化,而且還可以深入地探讨楚文化與巴文化之間的關系。如果我們能揭示“下裡”的準确曆史地理方位和地方音樂的本來面貌,進而就能填補我國相關學科之間的空白,提高這一地區的古代曆史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學術地位與研究價值。

拙文通過查考有關的古典文獻,搜集當前與之有關的科學論文、考古新發現,結合一些古縣志記載和實地調查的第一手資料,對“下裡”的方位問題進行探讨,以期為研究戰國晚期楚國的區域文化起抛磚引玉的作用。

著名的古曲《下裡》、《巴人》,正是源于巴地的民歌,傳遍楚地,這充分說明了巴文化是一種勞動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大衆文化。所謂“大俗即大雅”,巴文化往往以其大俗的表現形式充分張揚個性,顯示藝術魅力,達到大雅的境界。再如源于巴渝地區的竹枝歌、竹枝詞,描繪風土人情,本身也就是俗文化與雅文化交融互攝的一種文學形式。巴文化在與外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過程中,博采衆長,在繼承的基礎上引進、融合和創新,如巴中民間祭祀舞蹈《跳喪舞》,就源于古代巴人的《踏歌舞》。

《踏歌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