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是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封建社會時期,姓氏甚至是士族門閥制度的重要标志。一般來說,中國人講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般改姓,要麼少數民族漢化改姓,要麼皇帝賜姓。其實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因為避禍而改姓。
昃家莊
在山東淄博有一個偏僻的小村莊,這裡的人姓昃。昃姓非常少見,在《百家姓》中更是找不到,甚至連“昃”字很多人都不認識。那這個罕見的昃姓,又有着怎樣傳奇的曆史故事呢?
昃家莊有着兩千多人,其中有五分之二是昃姓族人,昃家莊是全國昃氏族人的發源地,尋根溯源,這裡就是根。
昃姓來源
和動辄幾千年曆史的古老姓氏相比,昃姓顯得非常年輕,隻有三百多年的曆史。根據昃姓族譜記載,他們原本是明朝皇室後裔。明朝覆滅後,清政府為了防止“反清複明”鞏固統治,對明朝貴族進行了嚴厲的打壓,甚至将他們抓到京城嚴加看管。這讓很多明朝皇室貴族逃亡全國各地。
其中青州衡王府的皇室後裔就跑到了萊蕪縣的“坡莊”,這個地名是因為太陽西下到山坡的才得名,像極了大明王朝的滅亡,于是皇室後裔得到啟發,于是以《千字文》中的“日月盈昃”為根據,“昃”有太陽偏西的意思,将朱姓改為昃姓,一方面為了避禍,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對大明王朝的感情。翻閱昃家莊的家譜,我們知道昃姓最早的祖先是昃龍昃鳳兩兄弟,他們帶領着一家老小在群山中居住,後來慢慢開墾天地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的昃家莊。
專家考證
很多人都說自己的祖先是帝王将相,家譜攀附名人這件事也不是奇聞,那昃家莊是大明皇室貴族可信嗎?
根據清乾隆十八年修訂的《博山縣志》、1937年的《續修博山縣志》,結合《昃氏族譜》、《碑文》等史書資料,專家經過分析考證,認為村民所言不假,昃氏族人是明朝皇室後人。
明朝時期,淄博屬于青州,被分封到青州的皇子一共有三位,但是前兩位在明朝還沒滅亡的時候就已經死了,第三位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七子衡王朱佑楎,明朝末年衡王的位置傳到了朱由棷手裡,清朝皇帝怕朱由棷起兵造反打算把他殺了,危急時刻衡王家眷逃亡至深山。昃氏對于後人有着這樣的家規族訓“居青山,廣謀田,務桑農,不取仕”,所以在整個清朝時期,昃氏有很多田産,但是卻沒有一個當官的。如果昃氏是明朝皇室後人,這就解釋得通了,畢竟有着亡國之恨在,昃氏後人不為清朝統治者服務也理所當然。
你還知道哪些罕見的姓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