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曆史上的濟南府地圖

曆史上的濟南府地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5 09:54:24

文 | 李振聲

大明湖南岸有一處曾經很有名的地方叫貢院,是明清時期山東全省秀才舉行鄉試即相當于今天高考的考場。貢院往南有條榜棚街,是鄉試結束公布“高考”結果的場所。貢院從明洪武初年始建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止,總共存繼了600多年,它同榜棚街一起見證了中國封建時代科舉考試的興衰與百态,也為山東選拔了不少治國理政的有用人才。

科舉考試是我國從隋唐到清代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一種制度,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分為中央、省、縣三個層次,院試的層次最低,由府、州、縣的長官監考,考試合格者稱為生員俗稱秀才。具備了秀才資格就能參加鄉試,鄉試是省一級考試,考中者為舉人也叫孝廉,通過鄉試的舉人可于次年三月參加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由禮部主持,取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貢士緊接着參加四月份的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錄取名單分三甲出榜,又稱“金榜”,一甲三名分别叫狀元、榜眼和探花,二甲、三甲數量不定,凡進入三甲的統稱進士。清朝對讀書人有特殊照顧,秀才可以不出公差、免納糧稅、見了縣官不用下跪;舉人可以在家門口懸挂匾額、豎立旗杆,一旦成為舉人就具備了做官資格;進士更是國家的寶貝,一律封官晉爵授予官職,有幸考中進士就等于端上了響當當的金飯碗。

曆史上的濟南府地圖(明清時期的濟南貢院及榜棚街)1

朝廷規定,鄉試一級的考試必須在各省的首府進行,所以濟南從明洪武初年就成了全省秀才們的鄉試之地,位置選在風景秀麗的大明湖畔。最初号舍(也叫考棚)規模在5000間左右,随着考生人數不斷增加,後來又進行過多次擴建,其中曾兩次填湖造地,向北、向東擴出了好大面積。到清光緒年間,濟南貢院達到了14500餘間号舍的最大規模,山東也成了全國赫赫有名的考試大省。

濟南貢院坐北朝南,由三進院落組成,大門是古樸的牌樓式建築,正中懸挂着“貢院”匾額。門内建有兩座牌坊,“明經取士”和“為國求賢”的題詞點明了貢院要義。大門進去是二門,也叫“龍門”,寓意很好,祝願莘莘學子都能躍過龍門鯉魚翻身。過龍門再過一道四門并列的便門便是第一進院落,這進院落很大,約占了貢院的一半,中間是一條甬道,兩邊是一排排考棚,考棚很小,朝南敞開,每間高6尺,寬3尺,深4尺,裡面僅搭一高一低兩塊木闆,白天是考試的桌凳,晚上并在一起便是睡床,敞開的一面有道木栅,考生入棚即可鎖住。院落靠南有一座明遠樓,上樓環顧,貢院一覽無餘。二進院落正中是“至公堂”,堂之東西各有幾個小院,是監臨、掌卷、提調、監試等“外簾官”的辦公住宿之處。三進院落正中是“聚奎堂”,為正副主考官的辦公室,兩邊也有幾個小院,是同考官、内監試、内掌卷等“内簾官”們辦公居住的場所。貢院四周建有兩道三至五米高的圍牆,牆上遍插荊棘,四角豎有望樓,有人因此把貢院也稱作是“棘闱”。

明清時期的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每次考三場,第一場考八股文,是按規定格式寫命題作文。第二場考應用文,起草來往公文或根據提供的案例撰寫司法判詞。第三場考策問,要求考生就某些國計民生問題給出對策和辦法。每場應試時間為三天兩夜,農曆的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分别為三場的起始日。考試當天一早,考生需帶一隻内裝筆墨、食品、卧具的考籃到貢院外按府縣順序聽候唱名入場,入場時要嚴格搜身,防止夾帶小抄。考生入場完畢就要關門落鎖叫做“鎖院貢試”,自此門口有官兵站崗,望樓有官兵瞭望,高牆内外有官兵巡邏,二進院落裡的監考官員也全部動員了起來,整個貢院進入了戒備森嚴的臨考狀态。

鄉試結束後,接下來有一個月的等待揭榜時間。這期間,考生們寝食不安如坐針氈,好不容易熬過了這度日如年的月把時光,便把目光齊刷刷地轉向了榜棚街。

榜棚街是省府前街南面的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如今這條街還在、名沒變,隻是寬闊的馬路、林立的高樓、豪華的路燈、清涼的綠蔭與它昔日的面貌完全不同。當年它很小很舊,長不足百米,寬隻有一丈,路面坑坑窪窪,兩旁是低矮的平房。榜棚街之所以出名,因為它是官府搭棚發布鄉試榜文的地方,榜棚街的名字也是這麼來的。從老照片可以看到,當年的榜棚街北頭有一座過街樓,榜棚就在樓的下面,棚前按了一道栅攔門,到發榜時用它把看榜人隔開,防止棚子被人流擠壞。

說到發榜的場面,還要先說說閱卷。可能有人并不清楚,閱考官批閱的并不是原始卷,而是謄錄官用朱筆謄錄的“朱卷”,考生用墨筆答寫的“墨卷”是不能與閱考官見面的。全部考卷判閱完畢,主考先将取中的考卷号列出草榜,發榜的前一天午後把所有考官召集到一起,再取出中榜者的墨卷和朱卷逐一核對,準确無誤後才能拆除彌封、露出姓名、填寫正榜。有意思的是,寫正榜時前五名要放到最後,而且要倒着寫,即從第五寫到第一。前五名俗稱“五魁”,頭名稱解元,第二稱亞元,三至五名叫經魁。考官們一直要忙活到半夜,但一個個沒有困意且很興奮,他們所在的貢院至公堂内紅燭高照,歡聲笑語,這就是人們經常能從古書裡看到的“鬧五魁”的場面。天放亮時,主考将寫好的榜文置于特制的黃稠亭内,由轎夫擡着,兵丁護衛,在吹吹打打的鼓樂聲中前呼後擁地送到榜棚街。再看此時的榜棚街及周圍的院西大街(現泉城路)、布政司街(現省府前街)一帶萬頭攢動,人山人海,狹窄的小巷塞得水洩不通,人流湧向榜棚,瞪着一雙雙渴望的眼神搜尋着自己的名字,中榜者欣喜若狂,落榜者失魂落魄。

曆史上的濟南府地圖(明清時期的濟南貢院及榜棚街)2

發榜之後,新科舉人們可謂脫胎換骨一步登天,布政司為他們準備好了頂戴衣冠,意味着從此他們跳出了農門步于了仕途;儀仗隊鼓樂齊鳴上門報喜,還送上20兩白銀懸挂匾牌、豎立旗杆,讓他們盡顯金榜題名的榮耀;巡撫衙門為他們大擺“鹿鳴宴”,拜師謝恩互認同年,從此官場上又多了一個利益群體......

可歎的是,像這樣的幸運兒隻是極少數,榜棚街上多數看榜的學子都在落淚。據史料顯示,清朝時朝廷分給各省的鄉試錄取指标是極其有限的,山東每次的名額是69人,外加副榜12人。副榜什麼意思?它僅僅是一種榮譽,意思你考得不錯,予以精神鼓勵,卻不享受正榜考生的實惠,拿不到入仕為官的資格。試想一下,濟南貢院每次參加鄉試的考生都在萬名左右,苦等三年才有這麼一次,這百裡、千裡挑一的競争該有多麼激烈!難怪範進中舉竟能喜極而瘋,看過這殘酷的考試場面,你就再也不會感到奇怪。

當然,世上的事情隻要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延續了600多年的濟南貢院對山東教育事業的發展還是一個積極地促進,榜棚街在悲喜之中也為國家選拔了一批有用人才。據史料統計,600年間濟南貢院共舉行過200多次鄉試,在榜棚街張榜錄取了近20000名舉人,其中進京考中進士的就有4000多人,包括20名進入三甲的狀元、榜眼和探花。名臣毛紀、傅以漸、杜受田、窦光鼎、劉統勳、劉墉、盧蔭溥、孫玉庭、孫毓汶、曹鴻勳,著名學者邊貢、于慎行、李開先、李攀龍、王士祯、王懿榮等,都是從濟南貢院考出去的山東名人。

鬥移星轉,流年似水。如今的貢院已不複存在,榜棚街也沒了舊時模樣,但它們在濟南人的心目中依然有着很重的分量,不管貢院有無、街巷乍變,人們隻要看到“濟南貢院”和“榜棚街”這幾個大字,就不會忘掉這段曆史,即使昔日的大喜大悲,也化作了值得回味的故事。 (圖片選自網絡)

曆史上的濟南府地圖(明清時期的濟南貢院及榜棚街)3

作者簡介:李振聲,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作家協會會員、山東老幹部詩詞學會會員;退休前供職于山東省财政廳,曾任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曆史上的濟南府地圖(明清時期的濟南貢院及榜棚街)4

【壹點号 山東創作中心】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