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雷
響
萬
物
長
二十四節氣之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驚蟄 “春雷響,萬物長”
“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3月5日16時54分将迎來“驚蟄”節氣。此時節“數九寒天”結束,春暖花開,萬物複蘇,正式步入“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的仲春時節。
驚蟄時節,開始有雷,蟄伏的蟲子聽到雷聲,蘇醒過來。“春雷響,萬物長”,春天已經不遠了。身邊點滴春的氣息,你感覺到了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驚蟄 “鋤頭不停歇”
驚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古稱“啟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的冬蟲。故取名為驚蟄。
“驚蟄”過後,氣溫和地溫都在不斷升高,土壤解凍,春風化雨,因此,自古以來我國農民就認定“驚蟄”是春耕的開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從此全國的春耕生産由南向北漸次展開,“農家無閑人,鋤頭不停歇”“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氣”等農諺生動形象地诠釋了這個節氣的重要性。
而正為夢想奮鬥的你,是否也做好準備,繼續全力以赴呢?請相信:隻要努力,夢想能到達的遠方,總有一天腳步也會到達。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驚蟄 三 候
我國古代将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鸠。“桃始華”,桃,花色紅,是月始開。春暖之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倉庚鳴”,庚,黃鹂也。黃鹂感春暖之氣,振翅而鳴;“鷹化為鸠”,這一時節鷹隼飛回北方繁殖,中原大地常見鸠鳥出沒,古人便以為鸠由鷹“化”來。
驚蟄 民間習俗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寓意和害蟲分離,遠離疾病。
驚蟄這天除了吃梨,還有一個習俗就是祭白虎。在我國民間傳說裡,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所以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以脫離是非纏繞。
驚蟄 養 生
驚蟄時節盡管天氣轉暖,但氣溫變化較大,尤其晚上和中午的溫差相當大,大家在穿着上要注意保暖。
春天萬物複蘇,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鮮空氣,以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悅,同時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保持身體健康。
驚蟄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
原标題:今日,驚蟄
來源:人民網
編輯:劉怡彤 審校:熊一黎
主編:馬楠 監制:陳尤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