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裡
哪怕一開始不知道綜藝《五十公裡桃花塢》要幹些什麼,它龐大且有分量的嘉賓陣容,也很難不引起關注。節目一口氣請來了15個來頭不小的常駐嘉賓。純演藝圈的名人有12個,宋丹丹、舒淇、郭麒麟、張翰、周傑、汪蘇泷、賴冠霖、李雪琴、辣目洋子、孟子義、周也、彭楚粵,其餘3人分别是時尚主理人蘇芒、藝術家陳陳陳、設計師歐歐(OO)。
節目海報
節目将這15人拉到京郊50公裡外名叫桃花塢的新型社區,進行21天的群居生活實驗。以節目的說法是,他們要在這裡打破孤獨、見證友誼生根發芽,并将構建成一個集藝術、人文、科技于一身的理想社區。
節目立意
《五十公裡桃花塢》看着與《向往的生活》《親愛的客棧》等慢綜藝有點形似,又有着本質性不同——它帶有鮮明的實驗色彩,或者說,節目本身就是一次社交實驗。“理想社區”是這次實驗的目的,“群居生活”是實驗的手段。
貫穿節目始終的旁白,是那個統攝實驗的“人”。旁白是字正腔圓的男聲,以上帝的視角,觀察、點評、總結、吐槽15人在這裡的一舉一動。固然有觀衆吐槽這個旁白很“礙耳”,但沒有這個旁白,可能這個實驗就形散神也散了。為了讓實驗看上去像那麼回事,旁白的掉書袋不無過多闡釋的成分,用複雜的理論“包裝”很簡單的事情。
旁白時不時掉書袋
社交是每個人都不得不經曆的一種生活,隻要是社會人,就會有社交。但另一方面,“社恐”也是普遍性的社會情緒,在個人主義高度張揚的時代,很多人生活在原子化的狀态裡,排斥社交。這樣的背景下,節目由“群居生活”抵達“理想社區”的概念,還是有新意的。它試圖重建群居生活的想象,讓人與人之間重新聯系起來。
現在的問題是,這個社交實驗是否具備可行性?它真能纾解“社恐”情緒?
節目播完四期了,實驗的目的仍是混沌的。大多數嘉賓沒太認真想過理想的社區是什麼樣的,“集藝術、人文、科技于一身”這個前綴也讓人頭大,要建成它需要哪些任務或步驟亦無處着手。換句話說,《五十公裡桃花塢》的任務與其他經營類慢綜藝裡的任務相比,它更宏大、更抽象、更概念化,也更玄虛。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明星剛來時,一臉懵的狀态。他們不太知道自己來這兒是幹嘛的,也沒那麼高的思想層次去思考理想社區是什麼樣的。他們隻能聚一塊開各種低效率的會議,各種東拉西扯最後基本也沒解決什麼問題。
會議很低效
明星想到的幾個社區項目,圖書館、冥想室、烘焙屋等的建設,并不需要明星的親力親為,他們想到什麼,節目組幫忙落地建設。其餘時間,明星們就是忙着一日三餐、吃喝玩樂,又是晚會又是野營的。
實驗的手段——群居生活,其本意是想象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可能性、打破“社恐”情緒,但執行過程中流露出的種種尴尬,有時反而讓觀衆愈加“社恐”了。日常社交中可能會遭遇的尴尬瞬間,《五十公裡桃花塢》毫不避諱地一一揭示了。
比如比你年長、輩分和地位比你高的人問你的隐私,揭你的“短處”。就像宋丹丹一上來問了郭麒麟年齡,接着問人家“有女朋友了嗎”。舒淇一見郭麒麟就說,“你粉底怎麼那麼厚呀,你底打得比我還厚”。再接着倆人左右夾擊盤問郭麒麟有暗戀的人沒有。郭麒麟都快爆裂了,隻能找個借口尿遁了。
郭麒麟都招架不住
再比如同齡人之間因為理念不同發生争執,一時沒有控制好情緒,氛圍劍拔弩張。就像陳陳陳打算号召所有人進行第二次行為藝術——讓大家戴上頭套用變聲器說出想說的話,遭到張翰的反對。張翰認為鏡頭面前這是“無用功”。宋丹丹出來調停,理由是陳陳陳今天過生日,“我覺得咱們就當玩”。陳陳陳無奈地笑了笑。雖然宋丹丹是好意,但以陳陳陳過生日為由所以要讓着陳陳陳,反倒讓陳陳陳顯得“理虧”。未等陳陳陳做解釋,張翰就起身離開了,氛圍頓時有些凝重。
場面是很尴尬
除此,還有群體中自卑的尴尬、無法合群的尴尬等,無論哪種形式的社交尴尬,源頭都離不開“集體行動”。節目似乎一直将“群居生活”與“集體行動”混淆起來。15個人住在一個社區裡,并不代表着他們做什麼事情都要集體行動。圈子不同、個性不同非得“集體行動”,要麼就是“塑料感情”,大家辛苦地保持假笑;要麼就是群居異夢、貌合神離,大家都在尴尬中難熬。
比如大家在屋内玩遊戲,因為遊戲不一樣,玩不到一塊,于是有人不開心了。李雪琴和蘇芒一度“受不了”那低氣壓,出來靜一靜。李雪琴一針見血道出問題所在:“集體活動太可怕了。如果所有的事情大家都一起做的話,就違背了一個社區的初衷,被迫參與一些看上去不孤獨的集體活動,但是并沒有緩解内心的孤獨。”
“落了單又怎麼了呢”
當然,節目也為觀衆呈現了群居生活、理想社區帶來的很多快樂。隻是它對年輕觀衆是否有吸引力?恐怕得打個問号。節目的主題很“現實主義”——群居(群租)卻又孤獨是很多年輕人的生存狀态;但它在執行上實在太“空想主義”——讓一群衣食無憂的明星去一個世外桃源體驗群居,然後有完備的後期團隊幫忙他們打造理性社區:這一切離普通人都太遙遠。
無論如何,這個社交實驗還是讓人好奇它的後期發展。就像陳陳陳做的第一個集體午睡的行為藝術,雖然無論參與者還是觀衆都知道會失敗,但“萬一藝術沒做成功,好歹也是個行為”。
本期資深編輯 邢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