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薦的《串流先鋒》,是一部新鮮度、小衆程度和藝術水準都能打五星的海外劇。
這部劇10月13日剛剛在Netflix上線,是一部6集的瑞典語限定劇,講的是國際音樂流媒體巨頭Spotify的創業史。
不知道是不是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都喜歡“自反”。奧斯卡偏愛寫給電影的情書,艾美獎青睐為傳媒風雲做傳之作。如今,繼承矽谷、好萊塢雙重基因的流媒體平台成了視聽主流渠道,他們會怎麼“自反”?
答案是去拍互聯網公司創業劇。
3月Hulu上線的《辍學生》拍的是女版喬布斯的騙局敗落;同期Apple TV 播出的《初創玩家》講的是WeWork共享辦公神話的崛起與破滅;Showtime 野心勃勃,開了一部詩選劇《超蓬勃》,準備每季呈現一個商業奇迹,第一季講的是網約車巨頭Uber的興衰;Netflix更有意思,為租碟業務時期的“死對頭”Blockbuster準備了一部《百事達紀事》,即将在11月初上線……
這麼多創業劇擺到一起,《串流先鋒》是唯一一部講數字文娛公司創業的。而且,Spotify還與現在提供網絡視聽服務的國際視頻巨頭們,同為流媒體出身,因此自反性最強。
即便懸置這些外部标簽,單從叙事水準、影像實驗的角度評價,《串流先鋒》也是今年上線的所有互聯網公司創業劇中,最好的一部。
先說它最突出的特色——視角。
這部劇雖然取材自Spotify的創業曆程,這個音樂平台也确實是目前市占率最高的音樂流媒體服務商,但《串流先鋒》講述的并不是一個成功學故事。
這個故事從創業者、音樂産業、律師、程序員、合夥人、藝術家的六個視角交叉呈現,每集切換一個視角,每次視角切換就是一次立場更叠。
6集看下來觀衆會發現,這個創業遊戲中的每個角色都與其他人有博弈、有合謀,也有妥協,想要透視這個流媒體平台崛起的神話,就要在不同視角之間“交叉求證”,觀察各方力量之間的張力、矛盾抑或補充、強化。
這部劇中有一個細節。
創始人在招募1号員工也是Spotify的首席技術官時,這個程序員正在讀傳播學巨匠麥克盧漢的《古騰堡星系》。台詞裡,這個程序員因為創始人對書中“技術引起信息消費變革”觀點的敏感,而被他打動。
從這個細節不難推測,主創不僅擅長講故事,而且對傳播學、媒介産業理論相當熟悉。
很多劇迷把《串流先鋒》的結構歸納為“羅生門”範式。但在熟悉影視産業研究的觀衆看來,《串流先鋒》簡直就是一篇整合了田野調查、藝術家訪談、産業報告、公司調研、技術邏輯分析的,又爽又高級的流媒體産業論文,隻不過是用視頻方式呈現的。
因此,《串流先鋒》的叙事方式,我願意把它歸于高級别的理性主義美學。
更難得的是,《串流先鋒》的影像思維完全能夠匹配故事的理性高度。
劇中視聽出彩之處非常多,想用文字完整轉述幾不可能,這裡隻嘗試詳述一點。
從《串流先鋒》的影像規模可以估判,這部劇應當預算并不寬裕。但主創把這種不寬裕拍成了一種天才風格。
比如,在第三集中,從公司法務視角展開的故事需要在大量場景之間不斷切換。主創隻用了一個走廊,就以劇場式的轉場完成了所有任務。而且,這幾個轉場還為人物心理、劇情節奏、形式風格瘋狂上分。
最讓人拍案的是全劇的最後一個鏡頭。
平台創始人和音樂藝術家在美國白宮外的華盛頓紀念碑下,完成了最後一次談話,創始人将繼續公司的“剝削”制度,藝術家的生存困境無解。
故事本該就此黑場,在唏噓中落幕。但主創卻切換了一個幕後鏡頭。原來,這個鏡頭并不是發生在白宮外,而是在瑞典荒郊野外的綠幕前拍的。
虛構這層窗戶紙捅破,觀衆瞬間清醒——劇中的音樂流媒體創始人,現實生活中正是為視頻流媒體平台“打工”的藝術家。劇中的藝術創想多麼振聾發聩,最後一幕中的因陋就簡就有多麼窘迫和諷刺。
【文/鐵皮小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