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第》原詩是:
昔曰龌龊不足嗟,皇恩曠蕩恩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詩人作詩,同他自身的經曆密切相關,孟郊經曆過令人難以想象的窮蹙:家徒四壁,政治失意,累次落第,戰亂瘡痍等,都給詩人的心靈上留下了創傷。他一腔孤憤,大聲疾呼“惡詩 皆得官,好詩空抱山”。他把自己落第失意的憂思比做屈原:“遂試伯鸾去,還作靈均行”;為自己的才智頑強地抱屈:“離婁且不明,子野且不聰,至寶非眼别,至音非耳通”。
四十六歲那年,孟郊已是三度來京師應考,出乎意外竟考中了,因而寫下了這首《登第》詩。他第一次落第,忌俗傷時,激憤地寫下了《下第》:“雕鸮失勢病,鹩假翼翔,棄置複棄置,情如刀劍傷”。再度落第時寫下“兩度長安陌,空将淚看花”,隻有沉痛的眼淚了。時間銷铄着詩人早年的理想,時間也蓄積着詩人心裡的憂郁。
四十六歲的應考是母親裴氏的主意,母親見兒子潦倒半生,勸他來應考中試借以慰籍落寞心情,隻是出于勉強的心情,并不是緣于功名欲望的驅使。孟郊眷眷于母愛,他的《遊子吟》以“寸草”、“春晖”的深摯情懷,打動過無數人的心。但是兒子閱曆社會的心靈創傷,是難以彌合的。所以“一日看盡長安花”,隻是一種恣意的報複,是借歡樂而表現得洩憤之辭;“昔曰龌龊不足嗟”,是詩人對卑微生活的公開肯定;“皇恩曠蕩恩無涯”含意深婉,半生歲月,何曾有恩呢?更不要說“無涯”了。“一日看盡長安花”指禦賜看花上林苑,“看盡”是詩人積郁的憤洩,也有看透之意。
孟郊孤峭。他不随俗浮沉,與時俯仰,所有權貴不容,雖然他的詩名業已大播,可是到處都不願用他。因此封建社會把人生最失意的一切都給了他:落第、饑餓、寒凍、病疾、窮蹙、失子、流離。從詩人個人來說,是不幸的,但是由此也使他經曆了底層人民的生活,造就了他苦澀的歌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