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呢,咱們說一說“孺子牛”,一說這個詞兒呢,大家都會想起魯迅先生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那現在呢,都把這“孺子牛”解釋成一種心甘情願為大衆服務,無私奉獻的精神。但是我覺得呢,這是一種政治化的解讀。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呀,先看看這“孺子牛”的出處。
牛咱就不用說了,那誰是孺子呢?孺子呀,在古代就是指小孩兒,不分男孩兒女孩兒,都叫孺子,尤其是指幼兒。那孺子牛呢,是出自《左傳 哀公六年》。說是這齊景公呀,生了個小兒子,叫荼,又叫孺子,後來他即位後呢,稱晏孺子。齊景公特别溺愛這個小兒子,可以說是含在嘴裡怕化了,頂在頭上怕吓着,要星星不給月亮。
有一次,這孺子讓齊景公裝作一頭牛,讓他牽着玩,齊景公立即讓人拿來一根繩子,把繩子的一頭用牙齒咬住,把繩子的另一頭呢,就讓孺子牽着。孺子高興極了,他就學着那牧童樣子,唉,牽着他這“牛”爸爸猛跑。這齊景公呢,也挺配合,他就裝成牛,邊叫邊在後面跟着。可是跑着跑着,這孺子一不留神,突然摔了個大馬趴,他是摔倒了,可是這繩子可沒撒手。這繩子猛地往前一拽,那頭兒呢,可還在齊景公的嘴裡咬着呢,這下可好,齊景公咬着繩子的門牙一下給拽掉了一顆,好,滿嘴鮮血直流。
這下可把這孺子吓壞了, “哇哇”大哭。這齊景公呢,也顧不上自己了,趕緊上前把孺子拉到自己懷裡,安慰他說:“孺子乖,孺子不哭,爸爸不痛!”一會這孩子不哭了,這倆人還接着玩兒。哈,中國好爸爸
後來齊景公死了,晏孺子即位,可是齊國的大臣田乞幫着齊景公的長子陽生篡位,把這晏孺子給流放了,後來又給害死了。那另一位大臣鮑牧對陽生篡位這事兒看不過去了,他心裡邊不宣憤,他就說了,“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意思就是,“難道你忘了先王因為給孺子當牛而崩了一顆牙的事了嗎?你這是背叛先王的遺命!”這就是孺子牛的典故。那從這個典故來看呢,我覺得魯迅先生這個俯首甘為孺子牛呀,并不是為大衆無私奉獻的意思,而是指後輩,是對後輩“甘為孺子牛”。
在《清稗類鈔》中呢,還收錄了一位名士做的對聯,上聯是“酒酣或化莊生蝶”,下聯是“飯飽甘為孺子牛”。這同樣是表達了對孺子的溺愛之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