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病毒是一組具有自我複制、傳播能力的程序代碼。
高級的計算機病毒具有變種和進化能力,可以對付反病毒程序
編寫計算機病毒目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毀壞數據,從而影響計算機使用
計算機病毒傳染和發作表現的症狀:
計算機病毒都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點:
1)隐蔽性:計算機病毒附加在正常軟件或文檔中,例如可執行程序、電子郵件、Word文檔等,一旦用戶未察覺,病毒就觸發執行,潛入到受害用戶的計算機中.病毒的隐蔽性使得受害用戶在不知不覺中感染病毒,對受害計算機造成系列危害操作。正因如此,計算機病毒才擴散傳播。
2)傳染性: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性是指計算機病毒可以進行自我複制,并把複制的病毒附加到無病毒的程序中,或者去替換磁盤引導區的記錄,使得附加了病毒的程序或者磁盤變成了新的病毒源,又能進行病毒複制,重複原先的傳染過程。計算機病毒與其他程序最本質的區别在于計算機病毒能傳染,而其他的程序則不能。沒有傳染性的程序就不是計算機病毒。
3)潛伏性:計算機病毒感染正常的計算機之後,一般不會立即發作,而是等到觸發條件滿足時,才執行病毒的惡意功能,從而産生破壞作用。計算機病毒常見的觸發條件是特定日期。
4)破壞性:計算機病毒對系統的危害性程度,取決于病毒設計者的設計意圖。有的僅僅是惡作劇,有的破壞系統數據。簡而言之,病毒的破壞後果是不可知的。由于計算機病毒是惡意的一段程序,故凡是由常規程序操作使用的計算機資源,計算機病毒均有可能對其進行破壞。據統計,病毒發作後,造成的破壞主要有數據部分丢失、系統無法使用、測覽器配置被修改、網絡無法使用、使用受限、受到遠程控制、數據全部丢失等。據統計分析,浏覽器配置被修改、數據丢失、網絡無法使用最為常見,如圖 所示。
計算機病毒由三部分組成:
計算機病毒的生命周期主要有兩個階段:
1. 引導型病毒
引導型病毒通過感染計算機系統的引導區而控制系統,病毒将真實的引導區内容修改或替換,當病毒程序執行後,才啟動操作系統。因此,感染引導型病毒的計算機系統看似正常運轉,而實際上病毒已在系統中隐藏,等待時機傳染和發作。引導型房毒通常都是内存駐留的,典型的引導型病毒如磁盤殺手病毒、AntiExe 病毒等。
2. 宏病毒(Macro Viruses)
宏是 1995 年出現的應用程序編程語言,它使得文檔處理中繁複的敲鍵操作自動化。所謂宏病毒就是指利用宏語言來實現的計算機病毒。宏病毒的出現改變了病毒的載體模式,以前病毒的載體主要是可執行文件,而現在文檔或數據也可作為宏病毒的載體。
3. 多态病毒(Polymorphic Viruses)
多态病毒每次感染新的對象後,通過更換加密算法,改變其存在形式。一些多态病毒具有超過二十億種呈現形式,這就意味着反病毒軟件常常難以檢測到它,一般需要采用啟發式分析方法來發現。
多态病毒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雜亂的病毒體、解密例程(decryptionroutine)、變化引擎(mutation engine)。
在一個多态病毒中,變化引擎和病毒體都被加密。一旦用戶執行被多态病毒感染過的程序,則解密例程首先獲取計算機的控制權,然後将病毒體和變化引擎進行解密。接下來,解密例程把控制權轉讓給病毒,重新開始感染新的程序。此時,病毒進行自我複制以及變化引擎随機訪問内存(RAM)。病毒調用變化引擎,随機産生能夠解開新病毒的解密例程。病毒加密産生新的病毒體和變化引擎,病毒将解密例程連同新加密的病毒和變化引擎一起放到程序中。這樣一來,不僅病毒體被加密過,而且病毒的解密例程也随着感染不同而變化。因此,多态病毒沒有固定的特征、沒有固定的加密例程,從而就能逃避基于靜态特征的病毒掃描器的檢測。
4. 隐蔽病毒(Stealth Viruses)
隐蔽病毒試圖将自身的存在形式進行隐藏,使得操作系統和反病毒軟件不能發現。隐蔽病毒使用的技術有許多,主要包括:
學習參考資料:
信息安全工程師教程(第二版)
建群網培信息安全工程師系列視頻教程
信息安全工程師5天修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