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子和顔回的哪些精神

孔子和顔回的哪些精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30 17:59:07

說起《桃花扇》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很陌生,但若是提到書中的名句:“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是不是又突然熟悉了起來呢?其實《桃花扇》是我國戲劇史上鼎鼎有名的一塊豐碑,正如作者孔尚任自己所說的那樣:“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人實事,有憑有據。”《桃花扇》以明朝末年北京城破,崇祯帝自缢後為背景,以桃花扇為信物的公子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二人悲劇愛情故事為明線,卻實際講述了在明朝宗室南下建立的南明政權的興亡,以小見大的揭露了封建社會下王朝的腐敗和衰亡,整劇以古說今,警示後人,堪稱大作。

孔子和顔回的哪些精神(歌盡桃花扇底風)1

說來也有趣,《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乃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孫,也正是這一層世家淵源才讓《桃花扇》得以有機會現世。順治五年(1648)孔尚任在曲阜出生,作為孔家的世孫,孔尚任從小就在家族濃厚的儒家文化熏陶下長大,幼時便是鄉裡聞名的小神童,大家都誇贊他“工詩賦,博典籍。”家裡送他去孔孟顔曾四氏學堂接受教育,而他也不負衆望,在十八歲之際就考取了秀才。年紀輕輕又功名在身,誰不說一聲前途無量少年無雙呢?

但放在孔家來說,這倒是有點五味雜陳了,孔家作為孔子後人一直以正統儒家文化為傲,幾千年中華文化傳承中唯一不變的是自秦漢時期就興起的儒家學說,是漢族文化的正統血脈,但滿清朝廷非我族類,孔家難免心有疑慮,何況孔家有許多人根本就是明朝舊臣。孔尚任的爸爸孔貞璠便是其一,族内甚至還有明末遺老孔尚則,他曾在南明朝廷中官至刑部尚書,就連孔尚任的啟蒙老師賈凫西都是明朝貢生,這些人時常聚在一起可想而知能得到多少不為人知的的明末舊事。後來孔尚任自己都說他早有把這些前朝舊事整理成書的想法,可以說少年時期的孔尚任心中《桃花扇》的種子便萌芽了。

孔子和顔回的哪些精神(歌盡桃花扇底風)2

富有才華的孔尚任為官的前十年可謂是走得十分順利。在一次主持孔家《孔子世家譜》的修訂中康熙前來曲阜祭拜孔子,恰好點到了孔尚任為康熙講解《大學》,在陪同康熙遊覽孔林聖迹之後康熙龍顔大悅,破格提拔孔尚任為國子監博士。康熙此舉盡管有拉攏天下儒生之意,但孔尚任也已而立之年,不得不承擔起家族榮耀和一家生計,前朝變革之痛和盛世皇恩浩蕩的交織也使得孔尚任的心态變得微妙起來。盡管有意的提筆将前朝舊事編寫成篇,但僅僅是記錄辭藻修飾難免無味,且寫傳先立意,扪心自問他孔尚任在清朝為官寫這明朝舊事又是以何意呢?

孔子和顔回的哪些精神(歌盡桃花扇底風)3

康熙二十五年(1686)孔尚任奉命随工部侍郎孫在豐前去淮揚,在江南地區孔尚任結識了一批文人墨客,此間不乏也有曾經在明朝為官的,以詩會友以酒助興,一來一去之間孔尚任竟認識了不少在江南一代的明朝遺老,天高皇帝遠況且江南地區自古以來更少受到外族的侵擾,是以儒家文化更加盛行。在得知孔尚任的孔子後人身份後明朝舊臣黃雲更是引薦了許多故友與他相識,當曆史的親曆者來到自己面前的時候,日日魂牽夢萦的前朝遺恨都化成了《桃花扇》真實的素材,衆人真情實感的口述将回憶碎片一片片連接,厚重的情感再次點燃了孔尚任創作的激情!

孔子和顔回的哪些精神(歌盡桃花扇底風)4

在得知孔尚任決心将明末遺事以劇作的形式記錄下來後許多人頗有感觸,其中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已近八十歲高齡,仍不惜耄耋之身奔赴數百裡前來與孔尚任相會,盡管前朝舊臣各個身份複雜,但在這一事上卻出奇的心緒一緻。一個本來置身事外的後生,一群曾深陷漩渦後看盡浮沉的親曆者,所見所感盡集一人。秦淮河畔六朝金粉地,晝夜不停翻湧的河水也見證了數個王朝的起起落落,多少英雄豪傑紅粉佳人現如今已經凋零,一代人的悲慨寄托于孔尚任一人。文思來了便一發不可收拾,康熙二十六年(1687),孔尚任翻出最開始的《桃花扇》初稿再次潤色,結合在江南聽到的故事提筆重叙南明故事。

孔子和顔回的哪些精神(歌盡桃花扇底風)5

康熙二十九年(1690)孔尚任返京,由于他在江南聽遍六朝興亡,已對官場的爾虞我詐感到十分疲憊,政治的鬥争有時又不過是人們對權力的渴望罷了,一心為民想大展宏圖的志向被官場規則束手束腳後他開始反思。迫于當朝的文化氛圍,孔尚任沒有對外放出《桃花扇》,隻是将另一本《小忽雷傳奇》譜曲後填寫詞文發行。此時孔尚任已經升遷為戶部主事,官職不低卻沒有什麼實權,如此一來也給了他很多空閑時間重新審視《桃花扇》這本曠世巨作。

孔子和顔回的哪些精神(歌盡桃花扇底風)6

又是數十年的打磨,終于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這部曆史與現實交織的《桃花扇》得以問世,若說前兩篇舊作《桃花扇》僅僅是有血有肉的故事,那這十年磨一劍的定稿《桃花扇》便是精骨齊全,南明的故事就此活了。《桃花扇》問世後不久便轟動京城,為了傳抄《桃花扇》一時間竟是洛陽紙貴,連在大内的康熙帝都曾經看過《桃花扇》還感歎道:“弘光弘光,雖欲不亡,其可得乎。”

孔子和顔回的哪些精神(歌盡桃花扇底風)7

《桃花扇》貫穿了孔尚任生命的大部分時間,戲裡戲外他都像一個清醒而悲憫的旁觀者,但戲劇性的是,次年春天孔尚任就被卷入了一場貪污疑案而被罷了官,憑借孔子後人的身份孔尚任得以幸免。《桃花扇》的火爆是孔尚任始料不及的,但顯然沒有一個盛世願意這樣一首前朝挽歌廣泛流傳,孔尚任也知道文字獲罪無處申辯,“命薄忽遭文字憎,緘口金人受謗诽”這現實又照進曆史,戲外人終成戲中人。

孔子和顔回的哪些精神(歌盡桃花扇底風)8

《顧曲麈談》中評《桃花扇》:“不獨詞曲之佳,即科白對偶,亦無一不美。”《桃花扇》的文藝價值極高不說,其遣詞造句之華麗,立意之深遠,不僅僅揭露了荒淫腐敗和國破家亡的必然聯系,也痛訴了封建社會官場的黑暗和腐朽,歌頌了民族英雄的忠貞不渝和百姓的淳樸善良。《桃花扇》被改編成多種戲曲直到今天還有人在傳唱,曆經數百年桃花扇扇底餘香不退。可能也正如孔尚任自己寫到的那樣“由來賈禍是文章,公子才人總擅場。一片癡情敲兩斷,還從扇底覓餘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