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曆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着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内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而在這些節日中,有一個是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這就是寒食節。現在的寒食節是清明的前一日,在這一天裡,不舉火,不炊煙,隻食用冷食,而這樣的節日已經持續了兩千多年,在清朝初期的曆法改革後,才将寒食節漸漸融入到了清明節中。在這之前,寒食節一直是在清明之後,為的隻是紀念兩千多年前春秋晉文公時代的大臣介子推。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内亂,晉獻公寵妃骊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
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緻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翟,随行賢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轸;魏犨”之說。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内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對此,介子推沒有像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并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于“竊人之财”的盜賊,故“難于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豔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晉文公逃亡的人(例如:豎頭須)為了貪小便宜通過說些難聽的話也來請賞,介子推因此很氣憤,進而隐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隐士。
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裡寫了封書信挂到城門上。
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衆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裡,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後放火,周圍綿延數裡,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
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在介子推的屍體前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晉文公将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着它歎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率衆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複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挂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思念之 情。并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作“子推蒸餅”;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三角餡餅),然後用柳條串起挂在門據上晾曬,稱作“子推燕”。 每年清明節不僅在房屋(村後)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頭戴上用柳條編織的柳冠或柳環。當時有民謠說:“清明不戴柳,紅顔成皓首。”
在介山,有“思煙台”遺址。傳說文公焚林,有百鴉繞煙而噪,或圍在介子推周圍,用軀體遮擋烈焰。晉人感其功德,在此築起一高台,紀念這些義禽。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曆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傑,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僞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懑,他“割股食君”實乃“食國”,正是中華民族正道愛國傳統美德的體現;在介子推身上蘊涵着對祖國的深沉赤誠的愛戀之情。晉獻公嬖骊姬,殺申生,昏于家,亂于國,而重耳則成為振興晉國的希望。介子推的行為是他笃信愛晉國須愛重耳的自然表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