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助理市場的厮殺已經進入第二輪。海外,Amazon 和 Google 都完成了數次産品更新,Sonos 這樣的傳統音響産品廠商也在官網上大膽挂出「未來可支持本地語音控制」,連微軟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讓 Cortana 走出屏幕,邁向語音;國内,百度、京東、天貓、騰訊還有網易等老牌互聯網公司逐一下海,小米也把「小愛同學」的入口逐步豐富。這種百花齊放的現象引人遐思——我們真的需要智能語音助理嗎?或者,我們對「智能」的需求真的大于一台「音箱」嗎?HomePod 或許是一種答案。
▌HomePod 的設計主題
自始至終,Apple都熱衷于重新發明輪子,從最早的 Macintosh 到Steve Jobs站在台上喜氣洋洋地從牛仔褲兜裡掏出那台「Phone」 「iPod」 「Internet communicater」,Apple從未當過實質意義上的先行者,但永遠都是領先者。正如HomePod才是一款音箱該有的樣子,在這款産品上,我們仍然能看到Apple的設計師團隊是如何理解「設計行為」這一淩駕于其本身發生之前的詞彙:
「Design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設計不僅僅是滿足人們的視覺期待和感覺期待,而是表達産品的所實現的功能)——以及新時代下,人類對音箱的更多可能性理應産生的思考。
「内外一緻性」是HomePod身上最首要面對的主題——它内部有7個高頻揚聲器和一個低頻揚聲器,且以環形的方式排列。為了在用戶肉眼可見的地方喚起他們的這種印象,HomePod以一個「隻有一個面」的圓筒的形态呈現,它似乎在向每個看着它的人講解——在任何方位,HomePod都緻力于展現幾乎一緻的聽覺體驗。這種内外一緻性并非隻是硬件級的,在軟件上,HomePod也做到了這一點。簡單來說,HomePod的「軟件」解決了兩個問題:
- 什麼是「立體聲體驗」,以及如何用單聲道實現立體聲的體驗?
- 室内播放的音樂(不同于室内樂)應當如何産生作用?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HomePod成為了一個在軟件、硬件和設計上都達到了不可思議的統一性整體,這種統一性不光展現了設計本質意義上的美感,更讓用戶僅通過其外在就完成了對這款産品的認識,并基于時代經驗建立了全新的感官體驗,這種感官體驗是遊離于「設計行為」之外的,因為設計不服從于感官,而是引領感官。
▌時代經驗來自于時代,和身處時代中的人
這是一款挂在牆壁上的CD播放器,當用戶把CD放入,拉一下挂繩,音樂就随着旋轉的碟片緩緩流出了,它隐喻的是「音樂其實是一種空氣的流動」——這種體驗特别适用于從八十年代過來的人,挂在牆壁上镂空的換氣扇,以及從中流進流出的空氣是非常常見且懷舊的事物,但對于90後甚至00後來說,這種體驗就因我們缺少對八十年代的認知而缺乏臨場感。
那麼我們這個時代的經驗是什麼?——Amazon Echo 诠釋了這個問題。在Echo 2上,設計師采用木頭的花紋或者布料的紋理來企圖消除這款産品的「工具屬性」,這種做法似乎暗示了,對于用戶來說,正如欣賞音樂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了一樣,音箱也應該是我們家居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可能是一張木制桌子上的凸起,也可能覆蓋于某塊桌布之下,總之,Echo 2試圖将其本身隐藏在環境之中,讓人們意識不到它的存在,從而貼近人類更加自然的體驗。
那麼在HomePod上是怎麼做的呢?
無論是在WWDC現場還是在Apple産品的體驗區,來訪者都對 HomePod上外覆的無縫網布非常感興趣,事實上,在如今的流水線作業當中,各種3D生産技術已經層出不窮,盡管無縫網布由于剛剛面世,在工程上有一定的難度,但這個問題并非是不可解決的,不然
——這個家夥也不會以這樣的面目示人了。問題的關鍵是——同樣是要消解産品的工具屬性,那為何要選擇網布,而非亞麻布料或者木質紋理?
除了「工具性」,蘋果——作為一家生産了有史以來最暢銷的電子設備的廠商——還要解決另一個設計問題。因而蘋果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HomePod 上每個網格由256根線編織而成,一組兩條具有鏡像關系的線在頂部相交,一條順時針方向扭曲,另一條逆時針方向,在頂部形成的角度約等于50°(工業生産有一定誤差)。
這個角度剛好可以避免在 Sonos One 上出現的摩爾紋。
還能保證聲音流出不受阻礙,更重要的是,纖維網布的「柔軟」能夠封閉起産品堅硬的「工程特征」——HomePod 是一款室内音響産品,人們總會希望自己家中盡可能少地出現「堅硬」質地的事物,因此有了桌布和地毯等等産品。
HomePod不同于Echo 2一樣企圖在環境中通過僞裝來隐藏自身,而是将自身坦白,成為環境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非工具性的事物。當它吸引了關注性,Apple 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就付出水面了——之所以采用了前所未有的無縫網布,是因為蘋果想要讓用戶發現 HomePod 自身,而不是一台音箱。
▌HomePod 的形體特征
Apple的設計師們為了能封閉住HomePod的工程特征,在網布與内膽的關系上也作了一些文章,在iFixit的拆解中,能看到網布布光是牢牢地固定在機身上,還把上下兩端深深地埋在了觸摸顯示組件和下端的「矽膠碗」中。
這種牢靠性會讓人覺得無縫網布是本來就在這台音箱表面,而不是後來加上去的。在這個拆解中我們能發現更多隐秘的信息,例如
這是GoogleHome 的内部。我們承認Google Home的曲線和斜面更優雅,也在家居環境中更接近于一件工藝品,就像我們承認在智能手表上圓形的表盤與手臂直線線條的結合讓人的視覺體驗更舒适,但Apple Watch 的圓角矩形更是一種必然那樣——Google Home 的内部空間被極大的浪費了。被浪費的空間讓這款産品缺乏整體性,也讓「外觀」這個詞浮出水面。人們不應該選擇「外觀」,人們選擇的是體驗本身。正如上文所述:設計不服從于感官,設計引領感官。Google Home 像是我們常見的低能電視劇導演用旁白來掩蓋自己影像叙事能力的匮乏那樣,那些被浪費的空間仿佛在說:我們無能為力了。與之相比
強烈的内外一體性和對環境與音箱本身之間的關系的思考中,Apple與它的競争對手們拉開了差距。與之相比,Google Home 浪費了太多的内部空間。Sonos One 仍然隻是一台傳統意義上的音箱。Amazon Echo 2 太過刻意而顯得無所适從。Apple這種對内外一緻性的強烈追求讓設計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技術。因為技術是永遠不知節制的,但設計本身就是一種節制。
▌一點結語
HomePod 有着這個時代最優秀的設計,這是一個人們連一台音箱應當如何都尚未思考明白,就開始追問「一台智能音箱」應當如何的時代。無論是耳機、電腦、智能手表,都迫不及待地「智能化」的同時,HomePod 仍然在踏踏實實地做好一台音箱,但這不能掩蓋這台音箱并不值得購買的事實。無論是稚拙的 Siri、昂貴的價格、 HomeKit 的孱弱以及目前尚無中文的尴尬處境,HomePod 指出了這樣一個事實:不值得買與好的産品可能同時存在。「但你仍然需要一台音箱」誰說這不是一個事實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