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一時的康複路
文/董剛
每一個時代,都會留下屬于它的痕迹,可能有的地方逐漸會被人們忘記,但有的地方卻讓人充滿回憶。在西安,有一個你不可能不知道的地方,那就是康複路。這裡,曾經把非主流演繹成時尚,也能把“大牌”賣出白菜價,在沒有網購的年代,這裡是西北人購物的天堂。
康複路位于長樂西路和長纓西路之間,它的西側是第四軍醫大學,東側是西京醫院和四醫大第三附屬醫院,所以這條路以“康複”二字命名,是再恰當不過了。那時候一鋪難求的康複路市場,隐藏着西安第一批“富起來”的人。1984年,康複路設立小商品批發市場。來自江浙一帶的南方人搶先進駐,率先分得了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當時在康複路附近,有着一個大型的江浙加工廠,善于經商的江浙人首先看上了這裡的商機,将加工完成的商品直接拉到市場上售賣,不到半天時間便銷售一空。
除了這些外來的商人,更多的攤主都操着一口地道的陝西話,這些攤主大多都是不幸遇上了下崗潮的原國企員工。很早之前,西安鐘樓附近的西安百貨大樓、西安商業大廈等等百貨商場,紛紛被私人承包,大批老員工不得不走上了“下崗”的道路,于是康複路成了很多人二次就業的首選。 可在那個時候,這些“員工”最怕的就是擺攤時候遇上熟人。“單位”裡的員工在康複路練攤兒,可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兒。于是有人放棄了,成了最默默無聞的西安土著。有人堅持下來了,從此發家緻富奔小康。
一大批來西安的創業者緊随其後殺入市場,也輕松收獲了第一桶金。據說,西安最早的萬元戶和百萬富翁全都出自這裡,我有個做工藝品生意的朋友,起初就是在康複路賣皮鞋逐漸發家的。随着康複路批發市場人氣越來越旺、商品種類的不斷豐富,康複路迅速成為西北地區中低檔商品的集散中心,每天的人流量超過十萬人次,它也因此與北京的秀水街、武漢的漢正街、廣州的高第街齊名,成為當時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十大批發市場之一。巅峰時期的康複路影響力已輻射至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終日人流擁擠并且價格比較便宜,成為西北地區物貿交流中轉站和集散地。
潮流必指騾馬市,便宜必去康複路。一條不算長的街道,路面坑坑窪窪,路中間堆着各種雜物,騎着三輪車拉貨拉人的師傅娴熟地敲着刹車喊着讓一讓,因為路上人太多了。路兩邊是各種格擋商鋪,大小不一,賣着款式各異的衣服和鞋包配飾,适合各個年齡階段的人,當然來這裡還是年輕人居多。一是衣服價格便宜,二是款式比較新穎,成為年輕人們的“潮流指南”,而那時候能夠花小錢就接觸這些“潮流單品”的地方,莫過于康複路了。
不僅如此,康複路是以服飾為主的專業型批發市場,涉及到服飾、皮具、鞋業、小商品、輕紡等類的市場,批發零售兼顧,這樣一來,不僅僅是西安人光顧這兒,周邊縣市、整個陝西,甚至山西、甘肅、甯夏、新疆、内蒙、西藏等省份個體戶進貨也都會來這兒,康複路上,人聲鼎沸,接踵摩肩,熱鬧非凡。那時候坐大巴來西安,每次都能碰到來西安進貨的個體戶,也聽到過不少關于康複路的傳說。
他們會告訴你,在康複路,你不能亂碰人家店裡的衣服,如果試穿,就一定要買下來,要不然店主把你抓住不讓你走,要你賠錢。工作後去過康複路買皮鞋,或許是農村來的孩子憨憨的樣子讓人家店主不重視,試穿皮鞋之後不想買,轉身離開的時候聽到身後傳來罵罵咧咧的聲音。後來想換一些零錢,百元大鈔換成十張十元的,那個市場遊蕩的換零錢的人數了幾遍,我也數了幾遍,明明就是十張,可是當我用的時候拿出來,裡面卻變成了三張十元,七張一元的鈔票。
這些進貨的個體戶還會告誡你,在康複路,一定要把自己的東西拿好,一轉身就會丢的,甚至你一邊在那兒進着貨,取出來一件,邊上的飛賊就會拿走一件,等你的貨選完了,賊也把你的貨全偷走了。有人曾用手緊緊按住自己的貨物,回去後依然發現丢了十條褲子,原來賊從中間抽走了。商戶們在大巴車上的交流,深深震撼了同車的人,從小縣城的鄉下來西安的人一個個既是懼意漸生,又掩飾不住内心的興奮好奇與新鮮刺激。
工作後,有同事講述過自己在康複路的經曆,印證了這些商戶的說法,大家深有同感,很多人都有在康複路丢東西的經曆,尤其一個第一次去康複路的同事,他的經曆印象深刻。下了公交車等其他朋友,來了一個人直接抽了他一個耳光,把他打懵了。對方指着他的鼻子大罵,說是自己前兩天撞了他。同事再三強調真的不是自己,費了半天口舌,那人将信将疑,氣憤地離開。同事一肚子委屈,一摸口袋,身上的幾百元錢不翼而飛!原來對方故意找茬,趁他不知所措之際掏了腰包!
來康複路,要格外提防小偷,另外買東西,不搞價是不行的,對半砍或者往更低的價格去殺價才能看出你是否專業,據說經常來這邊逛的人都對老闆的套路習以為常,幾句話下來就知道這衣服大概多錢能拿,什麼時候離開店老闆會叫住你,這些都有講究——畢竟高手過招隻在毫厘之間。經常購物歸來,大家會興高采烈地對比,誰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了同樣的商品。現在的年輕人估計體會不到曾經在康複路買衣服的那種氛圍了,雖然可以購物的地方更多,但購物環境早就今非昔比了,而更多的年輕人也将目光轉移到了更加物美價廉的淘寶、唯品會、拼多多了。
無論是哪個年代人的思想,都帶有屬于那個特定時代的痕迹。讓個體的記憶成為曆史的一部分,讓他們的聲音成為一個群體的集體聲音,甚至成為一個時代的聲音。康複路養活了多少人?賣冷飲的,揀破爛的,蹬三輪的,賣報紙的,2000戶商戶,一個店裡最少也有3個人。然而意料中的一天還是來了。2010年5月8日夜,康複路市場全面停業,康複路26年的曆史就此劃上句号。在外地朋友的眼裡,康複路可能僅僅是一個地名,但對于絕大多數西安人、甚至對于陝西人而言,這裡曾是西安最早個體戶、萬元戶誕生的地方,也是我們西安生活的記錄者。
改造後的康複路,街道寬闊整齊。除了街口的幾家在用擴音器叫賣,那種曾經可以充斥整條街的吆喝聲砍價聲不複存在。雜亂無序的攤位被齊整的購物大樓取代,人群紛至沓來的身影掩蓋在建築物裡。康複路批發市場一樓,稍微靠裡一點便沒什麼人氣了,有許多商家說,掙不到什麼錢了,也有一些位置不太好的商鋪,還在待出租中。那些在物流業如此發達的今天,還在堅持蹬着三輪車拉貨的車夫,讓你感到有幾分意味深長。
市場的背後,總有一雙叫做經濟的手在推動,無關人情、無關道德,無關你是否願意。網購時代,尤其是疫情時期,不僅僅是康複路,更多的實體店都遭遇了寒霜期。繁華一時的康複路,把記憶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參考資料:
1、陝西法制網:新城故事之康複路
2、西部網:康複路,你還記得嗎?
3、快資訊:康複路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2022年6月6日星期一
作者簡介:
董剛,陝西合陽百良鎮莘村人。2002年畢業于寶雞文理學院中文系,現為西安市東方中學高中教師。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陝西散文學會會員,渭南作家協會會員,西安高新作協會員,合陽作協理事。在《長江文藝》《延河》《陝西文學》《華文月刊》《西部散文選刊》《文化藝術報》《西安晚報》《教師報》等報紙雜志及《文學陝軍》《中國作家網》《中國報道》等文學平台發表小說、散文、評論、詩詞歌賦等二百多萬字,出版個人文集《一路艱辛是尋常》。
附: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董老師獨具慧眼,繁華一時的康複路,勾起人無限回憶。改革開放初期,個體經濟方興未艾,一批有膽量,眼光前瞻的人早早下海吃螃蟹,其中不乏個體戶。低買高賣,從中賺取差價,這種擱以前被官方定性為投機倒把不務正業的不齒行為,在三中全會後,堂而皇之成為名正言順的職業,多少人因此而發家緻富,奔向小康道路令人豔羨。那時候百良尹莊發往西安的客運汽車,有南阿場村的麥印,同家莊的剛學,各自經營一輛客車,在方圓十裡大名鼎鼎。
每天天不亮,從尹莊廟上發車,一路經過東宮城,西宮城,嶽莊,段家莊,莘村,百良,同家莊,回回池,翻橋頭河溝,過鵝毛村,開往縣城奔向西安。一路鳴笛,那時候莘村中學的學生們,睡夢中隻要聽到汽車喇叭聲,大概知道,快要起床了。每天都有乘坐這兩趟班車趕往西安進貨的個體商販,從他們的口中,車上的人漸漸知道了康複路這個地名,同樣關于康複路的各種轶聞也被他們傳的神秘莫測,最多的也就是關于小偷,賊娃子,溜娃子的各種隔空取物的絕技。說者眉飛色舞,義憤填膺,唾沫星子橫飛,聽者膽顫心驚,後背發涼,更多的是好奇之情,不自覺地伸手按了下自己的口袋。
繁華落盡,洗盡鉛華,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歲月如流,潮起潮落,網購電商的興起,令繁華一時的康複路不再繁華。洗盡鉛華始見金,褪去浮華歸本真。康複路雖然退隐江湖,但是江湖上依舊流傳着它的傳說。(向陽花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