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氣分哪幾種?氣的分類《内經》以降,曆代醫家多宗“氣本一元”之說如喻昌認為“氣有外氣,天地之氣也;有内氣,人身之元氣也氣失其和則為邪氣,氣得其和則為正氣,亦為真氣但真氣所在,其義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養營衛也;下者,氣化于精,藏于命門;……人之所賴,惟此氣耳”(《醫門法律·先哲格言》)“身形之中,有營氣,有衛氣,有宗氣,有髒腑之氣,有經絡之氣,各為區分”(《醫門法律·明胸中大氣之法》)喻氏将人身所有的氣統屬于真氣何夢瑤亦認為“氣一耳,以其行于脈外,則曰衛氣;行于脈中,則曰營氣;聚于胸中,則曰宗氣名雖有三,氣本無二”(《醫碥·氣》),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人體的氣分哪幾種?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氣的分類
《内經》以降,曆代醫家多宗“氣本一元”之說。如喻昌認為“氣有外氣,天地之氣也;有内氣,人身之元氣也。氣失其和則為邪氣,氣得其和則為正氣,亦為真氣。但真氣所在,其義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養營衛也;下者,氣化于精,藏于命門;……人之所賴,惟此氣耳”(《醫門法律·先哲格言》)。“身形之中,有營氣,有衛氣,有宗氣,有髒腑之氣,有經絡之氣,各為區分”(《醫門法律·明胸中大氣之法》)。喻氏将人身所有的氣統屬于真氣。何夢瑤亦認為“氣一耳,以其行于脈外,則曰衛氣;行于脈中,則曰營氣;聚于胸中,則曰宗氣。名雖有三,氣本無二”(《醫碥·氣》)。
基于“氣本一元”之說,就元氣、宗氣、營氣和衛氣而言,元氣在生命之初,源于父母之精,是生命物質系統中最高層次、最根本的氣,對人體的代謝和機能起推動和調節作用;而宗氣、營氣、衛氣均來自後天的水谷精氣與清氣,根據其主要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點不同而稱謂各異,它們是較低層次的氣,能供給人體以營養和動力。
人體的氣,從整體而言,是由腎中精氣、脾胃化生而來的水谷精氣和肺吸人的清氣,在肺、脾胃、腎等髒腑的綜合作用下而生成的,并充沛于全身而無處不到。由于其主要組成部宗氣、元氣本為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範疇,指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在中國古代哲學氣範疇演變過程中,從秦漢時始,将氣釋為元氣。其中,有以東漢·王充為代表的元氣論。“元氣者,天地之精微也”(《論衡·四緯》),“萬物之生,皆禀元氣”(《論衡·言毒》)。宋代至明清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多言氣,少及元氣。明·王廷相認為元氣是天地未分的原始混沌總體,“元氣化而為萬物,萬物各受元氣而生”(《雅述》),強調元氣無形而實有物。元氣論者認為元氣是天地萬物的本原,也是智慧生靈的本原。元氣按其不同的特性,具體表現為精氣、天地之氣、陰陽之氣、五行之氣、五常之氣等等,它們相應地産生各種不同的物類。
在中醫學上,《内經》隻言真氣,不言元氣。元氣、原氣,首見于《難經》:“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髒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難經·八難》)。“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難經·六十六難》)“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不死”(《難經·十四難》)。“原,本作源”,“原,本也”(《釋文》)。“元,本也”(《正字通》)。“元,猶原也。”“元者為萬物之本原,而人之元在焉”(《易,彖》)。謂“乾元”、“坤元”分别為萬物所“資始”、“資生”。“要之,元、原同義,本始之意”(《春秋繁露》)。原氣又稱元氣。
(一)元氣
1.基本含義:“真氣又名元氣”(《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故中醫文獻上常常元氣、原氣、真氣通稱。但是,人體之氣的真氣是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的統稱,包括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元氣屬真氣的下位概念,不應與真氣混稱。據元、原的本始之意,元氣、原氣為生命本始之氣。在胚胎中已經形成,秘藏于腎中,與命門有密切聯系,為先天之氣。所以,元氣是人體最根本,最原始,源于先天而根于腎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包括元陰、元陽之氣。故曰:“元氣是生來便有,此氣漸長漸消,為一生盛衰之本”(《醫學讀書記·通一子雜論》)。因元氣來源于先天,故又稱先天之氣。
2.生成與分布
(1)生成:元氣根于腎,其組成以腎所藏的精氣為主,依賴于腎中精氣所化生。“命門者……原氣之所系也”(《難經·三十六難》)。“命門為元氣之根”(《景嶽全書·傳忠錄·命門餘義》)。腎中精氣,雖以先天之精為基礎,又賴後天水谷精氣的培育。所以李東垣說:“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即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
總之,元氣根源于腎,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賴後天之精以充養而成。所謂“先天真一之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出,而為人身之至寶”(《醫原》)。但元氣之盛衰,并非完全取決于先天禀賦,與脾胃運化水谷精氣的功能密切相關。所以說:“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氣所關乎人生者不小”(《景嶽全書·傳忠錄·命門餘義》)。
(2)分布:元氣發于腎間(命門),通過三焦,沿經絡系統和腠理間隙循行全身,内而五髒六腑,外而肌膚腠理,無處不到,以作用于機體各部分。“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景嶽全書·傳忠錄·命門餘義》)。“人身血肉之軀皆陰也,父母構精時,一點真陽,先身而生,藏于兩腎之中,而一身之元氣由之以生,故謂生氣之原”(《醫門法律·陰病論》)。可見,腎為元氣之根。元氣從腎發出,經三焦循經脈而行。
所以說:“三焦者,原氣之别使也,主通行諸氣,經曆五髒六腑。……所止辄為原”(《難經·三十六難》)。三焦為元氣循行的重要髒器。“三焦資始于腎間……下焦禀元氣……上達至于中焦,主受五髒六腑精悍之氣也,化而為營衛,營衛之氣得真元之氣相合,主通達乎上焦,始經曆五髒六腑也……故以三焦所留止之處辄以為原”(《圖注難經》)。說明元氣是并營衛之氣循環往複于十二經脈之中,且循任督二脈環流不休。沖脈、帶脈、維脈、挢脈等八條奇經雖不參加元氣的循行,但對全身之氣的分布有調節作用。元氣除并營衛之氣行于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之外,運行于本經經别之中。
總之,元氣始于腎間,經下、中、上三焦,由手太陰肺經進入十二正經中,布于周身,蓄于奇經,溢三百六十五穴,然後再經腠理和大小絡脈彙聚于四肢末端的井穴,入本經至經别,直接深入髒腑,繼而淺出頭頸部經穴、胸腹募穴和背部俞穴,自奇經總集于任督二脈,下歸腎髒。
元氣在循行過程中,經過了人體的各髒腑、經絡及體表組織。元氣循此路徑,周而複始地循環,以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3.主要功能:元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本始物質,有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元氣是構成人體的本原。“氣者,人之根本也”(《難經·三十六難》)。元氣為其生身之精氣,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盾。“所以發生吾身者,即真陽之氣也”,“所以成立吾身者,即真陰之氣也”(《類經附翼’求正錄》)。故人之所生,全賴此氣。元氣的存亡,即生命的存亡,“此中一線未絕,則生氣一線未亡”(《醫學源流論·元氣存亡論》)。
元氣能推動人體的生長發育。機體生、長、壯、老、已的自然規律,與元氣的盛衰密切相關。人從幼年開始,腎氣與腎精逐漸充盛,則有齒更發長等生理現象。到了青壯年,腎氣、腎精進一步充盈,乃至達到極點,機體也因之發育到壯盛期,則真牙生,體壯實,筋骨強健。待到老年,腎氣、腎精衰退,形體也逐漸衰老,全身筋骨運動不靈活,齒搖發脫,呈現出老态龍鐘之象。由此可見,腎氣、腎精決定着機體的生長發育,為人體生長發育之根本。如果元氣虧少,影響到人體的生長發育,會出現生長發育障礙,如發育遲緩、筋骨痿軟等;成年則現未老先衰,齒搖發落。
元氣能溫煦和激發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命門為元氣之根,水火之宅,五髒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髒之陽氣非此不能發。故“心得命門而神明有主,始可以應物;肝得命門而能決斷;胃得命門而能受納;脾得命門而能轉輸;肺得命門而能治節;大腸得命門而能傳導;小腸得命門而能布化;腎得命門而體強;三焦得命門而決斷;膀胱得命門而收藏”(《石室秘錄》)。反之,“腎無此則無以作強,伎巧不出矣;膀胱無此,則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無此,則不能腐熟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膽無此,則将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能應矣”(《醫貫》)。所以,元氣者性命系之。元氣充足,則精神昌盛。若元氣微虛,則神微去;若元氣衰竭,則神去機息。元氣虛損之治重在治腎,“務使陰陽和平,水升火降,歸于中庸之道而已”(《醫權初編》)。
(二)宗氣
1.基本含義:宗氣又名大氣,“膻中者,大氣之所在也。大氣亦謂之宗氣”(《靖盒說醫》)。由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結合而成,其形成于肺,聚于胸中者,謂之宗氣;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作“上氣海”,又名膻中。因此宗氣為後天之氣運動輸布的本始,故名曰宗氣。實際上宗氣是合營衛二氣而成的。所以說“宗氣者,營衛之所合也,出于肺,積于氣海,行于氣脈之中,動而以息往來者也”(《讀醫随筆·氣血精神論》)。
2.生成與分布
(1)生成:宗氣是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氣所生成的。飲食物經過脾胃的受納、腐熟,化生為水谷精氣,水谷精氣賴脾之升清而轉輸于肺,與由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相互結合而化生為宗氣。肺和脾胃在宗氣的形成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曰:“膻中宗氣主上焦息道,恒與肺胃關通”(《醫門法律·明辨息之法》)。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運化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着宗氣的盛衰。
(2)分布:宗氣積聚于胸中,貫注于心肺之脈。其向上出于肺,循喉嚨而走息道,經肺的作用而布散于胸中上氣海。所謂“其大氣之抟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靈樞,五味》)。其向下賴肺之肅降而蓄于丹田(下氣海),并注入足陽明之氣街(相當于腹股溝部位)而下行于足:所以說:“宗氣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氣街;其上者,走于息道”(《靈樞·刺節真邪》)。
3.主要功能:宗氣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個方面。
(1)走息道而司呼吸:宗氣上走息道,推動肺的呼吸,即“助肺司呼吸。”所以凡言語、聲音、呼吸的強弱,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故臨床上對語聲低微,呼吸微弱,脈軟無力之候,稱肺氣虛弱或宗氣不足。
(2)貫心脈而行氣血:宗氣貫注入心脈之中,幫助心髒推動血液循行,即“助心行血”,所以氣血的運行與宗氣盛衰有關。由于宗氣具有推動心髒的搏動、調節心率和心律等功能,故曰:“胃之大絡,名曰虛裡(相當于心尖搏動部位),貫膈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手),脈宗氣也。……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洩也”(《素問·平人氣象論》)。所以臨床上常常以“虛裡”的搏動和脈象狀況,來測知宗氣的旺盛與衰少。宗氣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就會引起血行瘀滞,所謂“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靈樞,刺節真邪》)。
(3)人體的視、聽、言、動等機能與之相關:“宗氣者,動氣也。凡呼吸、言語、聲音,以及肢體運動,筋力強弱者,宗氣之功用也”(《讀醫随筆·氣血精神論》)。
綜上所述,宗氣對呼吸運動和血液循行具有推動作用,故雲:“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靈樞·邪客》)。此外,“宗氣者,營衛之所合”,所以宗氣、營氣、衛氣,“三氣互為體用,有兩得而無兩離者也”(《讀醫随筆·氣血精神論》)。“宗氣者,為言氣之宗主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為呼,腎得之而為吸,營得之而營于中,衛得之而衛于外”(《醫旨緒餘·宗氣營氣衛氣》)。
(三)營氣
1.基本含義:營氣,是血脈中的具有營養作用的氣。因其富于營養,故稱為營氣。所以說:“營氣者,出于脾胃,以濡筋骨、肌肉、皮膚,充滿推移于血脈之中而不動者也”(《讀醫随筆·氣血精神論》)。由于營氣行于脈中,而又能化生血液,故常常“營血”并稱。營氣與衛氣相對而言,屬于陰,故又稱為“營陰”。
2.生成與分布
(1)生成:營氣是由來自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中的精粹部分和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氣相結合所化生的。宗氣是營衛之所合,其中運行于脈中者,即為“營氣”。所以說:“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髒,灑陳于六腑,乃能人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髒絡六腑也”(《素問·痹論》)。
(2)分布:營氣通過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而循行于全身,貫五髒而絡六腑。十二經循行:營氣出于中焦(脾胃),循行到手太陰肺經,由手太陰肺經傳注到手陽明大腸經,再傳至足陽明胃經,以後依次傳注到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最後由足厥陰肝經複注入手太陰肺經,構成了營氣在十二經脈中循行流注于全身的通路。此為營氣的十二經循行。
任督循行:營氣在十二經循行周流時,還有另一分支,從肝别出,上至額部,循巅頂,下行項的中間,沿脊骨下人尾骶部,這是督脈循行的路徑;其脈又絡陰器,上過毛際入臍中,向上人腹裡,此為任脈循行。再進入缺盆部,然後下注入肺中,複出于手太陰肺經,構成了營氣的任督循行路徑。營氣的十二經脈循行和任督循行,形成了營氣的十四經流注次序。如此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出陰人陽,又出陽入陰,相互逆順運行,如環無端。誠如《内經》指出的:“營氣之道,内谷為寶。谷入于胃,乃傳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隧,常營無已,終而複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趾)間與太陰合……複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其支别者,上額,循巅,下項中,循脊人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人臍中,上循腹裡,人缺盆,下注肺中,複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靈樞·營氣》)。
關于營氣的循行速度根據《靈樞·五十營》記載有兩種計算方法,簡介如次,僅供參考:其—,“呼吸定息”計算法:人體經脈的總長度為十六丈二尺,一呼一吸(謂之一息)營氣運行六寸。一晝夜呼吸次數為一萬三千五百息,故以呼吸次數計,營氣循行一周為二百七十息,那麼一晝夜營氣循行的周次為五十周。
其二,“漏下百刻”計算法:漏下百刻,指漏水下百刻而言的。銅壺滴漏,是古代計時器,以一晝夜分為一百刻,每晝夜銅壺滴水下注一百刻。營氣循行十四經一周的時間,則漏下二刻,故每晝夜營氣循行于人體五十周。
3.主要功能:營氣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化生血液和營養全身兩個方面。
(1)化生血液:營氣經肺注入脈中,成為血液的組成成分之一。“營氣者,泌其津液,(據李德新(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函授教材·中醫基礎理論》)注之于脈,化以為血”(《靈樞·邪客》)。“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靈樞·營衛生會》)。
(2)營養全身:營氣循脈流注全身,為髒腑、經絡等生理活動提供營養物質。營運全身上下内外,流行于中而滋養五髒六腑,布散于外而澆灌皮毛筋骨。
總之,營氣主要由脾胃中水谷精氣所化生,行于脈中,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而營運周身,發揮其營養作用。故“榮者水谷之精,和調于五髒,灑陳于六腑,乃能人于脈也。源源而來,化生于脾,總統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洩于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髒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注入于脈,少則澀,充則實,常以飲食滋養,則陽生陰長,變化而為血”(《婦人良方·調經門》)。
(四)衛氣
1.基本含義:衛,有“護衛”、“保衛”之義。衛氣是行于脈外之氣。衛氣與營氣相對而言,屬于陽,故又稱“衛陽”。“蓋陽氣為衛,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合,此皆衛外而為固也”(《衛生寶鑒》)。衛氣,其性傈疾滑利,活動力強,流動迅速。所以說:“衛者,水谷之悍氣也”((素問·痹論》)。
2.生成與分布
(1)生成:衛氣同營氣一樣,也是由水谷精微和肺吸人的自然的清氣所化生。所以說:“人受氣于谷,谷人于胃,以傳與肺,五髒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靈樞·營衛生會》)。
(2)分布:“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周于五髒。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上行于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銳眦,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端外側。其散者,别于目銳眦,下足少陽,注小趾次趾之間。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次指之間。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跗上,人五趾之間。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人大指之間,人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陰分,複合于目,故為一周。”“陽盡于陰,陰受氣矣。其始人于陰,常從足少陰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複注于腎為周”(《靈樞·衛氣行》)。從上述記載,可見衛氣的運行,晝則行于陽分,始于足太陽經之睛明穴而出于目,以周于六腑而及于腎經,是為一周。夜則行于陰分,始于足少陰腎經以周五髒,其行以相克為序,故腎、心、肺、肝、脾相傳為一周,而複注于腎,陰盡陽出,又複合于目。晝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次,晝夜凡行五十周。
實際上,衛氣晝行陽25.2周,夜行于陰25.2周。因為衛氣日行14舍。舍即宿之謂,一舍即一宿。宿為星宿。古人認為地球之上均勻地環繞着分布着二十八個星宿,并以地球為中心觀察二十八宿的運行,認為每晝夜轉過二十八宿周天,而同時每晝夜衛氣行身五十周,所以每轉過一個星宿(即一舍),則衛氣行身的周數為50/28,計為1.7857周有餘,以四舍五人法概定分1.8為周。日行十四舍為周天之本,衛氣當行身14X1.8:25.2周(據《靈樞·衛氣行》)。
總之,衛氣晝循六腑行于陽二十五周,夜沿五髒行于陰二十五周,凡五十周。附行于脈外,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3.主要功能:表現在防禦、溫煦和調節三個方面。
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衛氣的這一作用是氣的防禦功能的具體體現。衛氣既可以抵禦外邪的入侵,又可驅邪外出。故曰:“衛氣者,為言護衛周身,溫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醫旨緒餘·宗氣營氣衛氣》)。
溫養髒腑、肌肉、皮毛:衛氣的這一作用是氣的溫煦作用的具體體現。衛氣可以保持體溫,維持髒腑進行生理活動所适宜的溫度條件。衛氣對肌肉、皮膚等的溫煦,使肌肉充實,皮膚潤滑。所以周學海說:“衛氣者,熱氣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溫,水谷之所以能化者,衛氣之功用也。虛則病寒,實則病熱”(《讀醫随筆·氣血精神論》)。
調節控制肌腠的開合、汗液的排洩:衛氣的這一作用是氣的固攝作用的具體體現。衛氣根據人體生命活動的需要,通過有規律地調節肌腠的開合來調節人體的水液代謝和體溫,以維持人體内環境與外環境的平衡。
此外,衛氣循行與人的睡眠也有密切關系。當衛氣行于體内時,人便入睡;當衛氣自睛明出于體表時,人便醒寤。
當衛氣不足時,人體肌表失于固護,防禦功能低下,易被外邪侵襲,且病亦難愈。若髒腑功能低下。肌表不固,腠理開疏,則可出現汗出(自汗),若衛氣循行異常,則可表現寤寐異常。衛氣行于陽分時間長則少寐,行于陰分時間長則多寐。
營氣與衛氣的關系:營氣和衛氣,都以水谷精氣為其主要的物質來源,但在性質、分布和功能上,又有一定的區别。營氣,其性精專,行于脈中,具有化生血液,營養周身之功。而衛氣其性剽疾滑利,行于脈外,具有溫養髒腑,護衛體表之能。營主内守而屬于陰,衛主外衛而屬于陽,二者之間的運行必須協調,不失其常,,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
營衛是互相為用的,營行脈中并非脈外無營,衛行脈外并非脈内無衛,營中有衛,衛中有營。分之則二,合之則一》故:“營衛同行經脈中,陰自在内為陽之守,陽自在外為陰之護,所謂并行不悖也”(《醫門法律,明營衛之法》)。
除上述外,還有“髒腑之氣”、“經絡之氣”等等:所謂“髒腑之氣”和“經絡之氣”,實際上都是由真氣所派生的,真氣分布于某一髒腑或某一經絡,即成為某髒腑或某經絡之氣,它屬于人體氣的一部分,是構成各髒腑、經絡的最基本物質,又是推動和維持各髒腑經絡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故El:“諸氣随所在而得名,實一元氣(這裡元氣指先天元氣和後天元氣)也!”(《醫宗金鑒·删補名醫方論》)在中醫學中,氣的名稱還有很多。如正氣與邪氣;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正常氣候,稱之為“六氣”;異常狀态下的六氣,又稱之為“六淫之氣”;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和作用,稱作“四氣”等。由此可見,“氣”在中醫學裡是一字多義,或作“性質”,或作“功能”,或作“氣候”等等。這些氣和我們所論述的構成人體最基本物質的“氣”是有區别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