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康複路服裝交易市場,不僅西安人大多與之有過交往,其在西北的影響也非常巨大。在上世紀80年代同騾馬市服裝市場、東新街夜市等蜚聲國内,倍受國人關注。因此,康複路成為引領西安時尚的代名詞,西安人沒上過鐘樓可以理解,如果沒去過康複路就太low了。其實,康複路市場原本并不在這裡,說起來也是一段往事。
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提出改革開放政策,這對于吃慣“大鍋飯”的人們來說從未經曆,人們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在觀察,誰也不願意先“出頭”。到是一些返城知青、待業青年、退休人員、臨時工等看到機會先動了起來。在沒有政府(工商部門)引導的情況下先後出現西倉、大雁塔當子、土門等自發市場,鐘樓郵局、新華書店門口常常有倒賣郵票、磁帶和《大衆電影》(雜志)的。總之,之前買不到的加價就能買到,差價之大令人咂舌。我在大差市郵局門口用10塊錢買了一本價值1.2元過期的《大衆電影》,因為封面是王新剛,再貴感覺也值。
那個時候火車站一溜尚德門、解放門、尚儉門、尚勤門的城牆還未連接,環城北路也未打通。火車站以西叫西小街,尚勤門以東到現在的太華路立交這段叫東小街,人稱土天橋。大約1981年前後,東小街護城河北岸成了新城區工商局馬路市場的“試驗田”。這裡以賣中草藥為主,有服裝百貨、日用品、吃的喝的玩的,就像灞橋的大集。那時候,我已幹了臨時工,常常為錢不夠花而犯愁,于是一有時間就在多個當子、市場轉悠。我同學任鐵良就在東小街市場經營中藥材,一來二去我成了這裡的常客。來市場主要是捕捉商機,看着人們一麻包一麻包的買藥材,心裡就嘀咕:這得賺多少錢啊?當然,我也沒白來。一次老家堂兄來信說湖南土元(本地人叫土鼈)奇缺,看看西安價格如何?一來二往,促成了這樁生意。
由于東小街市場占道經營,每逢周日車水馬龍堵得水洩不通,加之“鐵市長”立項要整修西安城牆、城河,這個馬路市場在運營3年左右面臨搬遷。
1984年,西安康複路(之前稱三府灣)批發市場建成,由于地處長樂西路當時并不被人們看好。康複路橫貫第四軍醫大學,對面有長樂大樓,附近有西安人民搪瓷廠、陝西省假肢工廠、西安拖拉機廠等也算客源充足。剛開始的市場在人行道上搭大棚,經營者以鋼絲床為櫃台經營,市場以服裝和日用百貨為主,兼營中藥材、瓜果、蔬菜等,康複路長一公裡,被分了若幹個區,我當時分在2區,距張華烈士紀念碑向北100米左右路邊,是康複路的黃金位置。
說到張華烈士,可能許多80後并不知曉。1982年7月11日,西安康複路一個老舊廁所後邊,69歲的掏糞老漢魏志德在掏糞時被有毒沼氣熏倒,跌入三米多深的化糞池。當時大學生張華路過現場奮不顧身跳進糞池搭救老人,後被濃烈的沼氣熏倒。當群衆把張華救出送進醫院時,他因嚴重中毒窒息時間過長,年輕的心髒永遠停止了跳動,犧牲時年僅24歲。 此事在當時引起社會上關于價值觀的熱烈讨論,後相關部門在烈士遇難處立了張華烈士紀念碑。後因經九路施工,2016年4月1日遷至康複路南口丹尼爾商場門口附近。
康複路批發市場為衆多拼搏者提供了奮鬥的“舞台”,也為我及小夥伴們脫貧緻富提供了機會。當時我在東一路服裝市場零售,同學們提議把批發帶上,大家可以互助辦貨共享攤位,這樣我的負擔就輕了許多。那幾年流行牛仔褲,我們就分别去廣州辦貨,貨帶回來時就到東天橋下鐵道邊去接。這種接貨方式很特别,不通過托運和郵寄,直接上車就為節省資金。火車進站前要減速,到這裡時速大約20碼,于是車上人一到點上就往下面扔包,這邊撿包清點後一轉彎就送到康複路。
好貨自然下的快!牛仔褲是流行大路貨,一般一條褲子批發賺5塊錢,一年四季不愁賣,同學們也越發跑得勤快。徐立平、趙新安、呂寶營、喬長海等你來我往,把生意做的風生水起。有一次接貨寶營站得靠前,被貨撞着彈到車輪下把一包貨的褲腿軋了,大家為之犯愁。而之前,我的斷腿褲還扔在家裡。一夜過後我靈光一閃——改成牛仔短褲,結果在東一路竟奇貨可居,比長褲還好賣。窮則思變!
我在康複路隻待了短短半年,但并不孤獨,有多位同學朋友都曾與我有過交集。喬長海的母親曾在康複路對面永樂路口(現興業路)路西賣肉夾馍,一天一袋面兩扇豬肉,都是從民樂園副食店和人民面粉廠進原料,加之配料講究,馍大肉多,讓李記肉夾馍成了我的工作餐,那個味道至今難忘。他家對面是劉記泡馍,經營者劉玉慶比我們大兩歲,那年張華救人的時候,他過馬路如廁,正趕上把張華拉了上來,因此獲得“先進個體戶”稱号,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再後來栖身區人大代表,馬路市場也是成就人生的舞台。
康複路北頭三府灣村路邊有個院落,是新城區工商局經濟稽查大隊所在,我同學王均友從安康部隊轉業後就分配在這裡。那時候改革開放帶來泥沙俱下,正常經營常常被走私幹擾,稽查尤為重要。我們雖然距離很近,但走動很有限。因為均友常常出差辦案,有時還要蹲守、追蹤,偶爾閑了大家才一起暢飲。個體戶不應忘記那些諸如均友這樣為保障正常經營不惜抛家舍口一心撲到工作上的工商人,正是他們的恪盡職守、認真負責才有這般繁榮的市場。
康複路在管理和經營者共同努力下一度栖身“中國十大百貨市場”,有“西北第一市”之稱,成為國内聞名的大市場,也是西北時尚的風向标。一段時間裡在康複路有個攤位即便自己不經營租出去也是一筆不菲收入。我的一個鄰居大姐就是靠着手裡有幾個攤位而坐享其成。那時候東大街、解放路、騾馬市等服裝零售店均來自康複路。省内各地市、西北各大城市也以康複路為服裝批發首站,長樂西路成為西安最繁忙的一條街。
1992年,康複路批發市場開始轉型,由馬路市場向室内轉變,由低檔服飾商品向中高檔轉型,并栖身國内大型批發市場,和當時廣州高第街、北京秀水街和武漢漢正街馳名,商圈每天人流量達到10萬人次,每月稅收有5000多萬,規模化得到充分彰顯。
1997年,康複路進入低迷期。長樂路周邊批發商場形成“戰國紛争”局面,長纓西路上鞋類批發市場興起,同質化競争加劇。同時商圈硬件配套設施滞後,道路交通受阻日益凸顯,造成客戶一定程度上分流。
2000年,康複路工字型批發市場區域逐漸形成,規模效應已然顯現,市場發展态勢穩定,但硬件——經營環境已無法滿足經營需求,限制了商戶的發展。
2002年,商圈已品牌效應為依托,逐步形成多個以“産品品牌”為核心的批發市場。
2010年,因為長期占道經營形成消防安全隐患,市場開始提升改造。
2015年9月,提升開業,騰路進店,卻遭遇分化。一樓臨街區域選購者較多,其他部分門店暫未營業。進入經濟轉型新時代,尤其在互聯網的沖擊之下,它跟其他商場一樣面臨各類成長的煩惱,也引發了市民歎息。
康複路的前世今生是馬路市場特色的彰顯,淋漓盡緻的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的市場發展之路,沒有錢有政策,沒有場地有馬路。雖然康複路已經被經濟新浪潮蓋過,但誰又能淹沒它曾經的繁華?一條馬路兩街為市,從康複路市場的來龍去脈,我們不僅可以見證城市發展,還積澱了西安舊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