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七宗罪人性黑暗

七宗罪人性黑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5 15:12:58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惡耶)1

孔子建立了一套行為規範

儒家的代表作,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二十章,貫穿其中的就是忠、孝、節、義、仁、禮、信、德,這幾個字。

而這些内容的核心就是“善”字,雖然孔子并沒有明确提出這一點。

這代表了孔子以“善”為基礎的整個思想體系,孔子認為做人就應該如此。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惡耶)2

君王、将相應該用善來對待民衆,推崇以德服人。

普通百姓應孝敬父母、遵守綱常,盡臣民之道。

孔子認為做到這些,整個社會就會是一個和諧的社會。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惡耶)3

然而孔子,以及之後的孟子的這些思想當時并未受到普遍的重視,隻是春秋後期諸子百家中的一家之言。

到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的擺拙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與漢武帝統制需求一拍既合。

孔子的思想成了中國兩千年獨一無二的正統。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惡耶)4

它是儒家文化的根基

“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盡管《三字經》最早出于南宋,“人之初,性本善”卻是中國儒教文化的高度概括總結。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惡耶)5

儒家的一整套行為規範的出發點就是,人的本質都應該是“好人”,也就是人的内心都是善良的。

沒有了這個基礎,臣就失去了忠君的理由;子失去了孝父的根據;君王沒有了行德政的必要;仁和義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中國人從小建立的價值觀就是我應該做“好人”,“壞人”是違反人性的,是不應該的。

因此,當官員受本能的驅使,貪贓枉法時,他們也要找出各種理由來為自己辯解;強盜殺人越貨時也要以逼上梁山為理由。

總之,中國人沒有誰能坦然地承認自己就是個壞蛋。

心理上過不去人之初,性本善的坎兒。

基督教認為人有原罪

而在基督教裡,從亞當、夏娃偷食禁果起,人就帶有了原罪。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惡耶)6

看聖經的舊約,上帝創造了人,可人卻盡做壞事,一次次觸怒上帝。

包括最為上帝眷顧的猶太人,也是一次次違反上帝的旨意,上帝不得不一次次對他們進行懲罰。

聖經新約講了無數遍耶稣基督的聖迹,卻還是被人釘死在十字架上。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惡耶)7

因此,人就是罪惡的化身,沒什麼善良可言。

怎麼辦?上帝無處、無時不在地監督着每一個人的一言一行!

當人死亡後,耶稣會代替上帝對每一個人一生的罪惡進行審判。

因此,在上帝的高壓下,人隻好老老實實地收起内心的惡,按照上帝的旨意積德行善。

這樣才能保證自己通過耶稣的審判,升上天堂。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惡耶)8

耶稣最後的審判

在對人的約束方式上,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基本沒有差别。

無關對錯

西方有句話叫,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惡耶)9

作為在文明社會生活的人,身上既有原始動物本能的欲望和弱肉強食,也有文明的積累在内心深處留下的與人為善的許多行為準則。

因此,中國文化的性本善給人帶來的是内在約束。

它讓每個人認為做惡是違反人性的,因此是這個社會所不容的,從而使人有所畏懼。

基督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都是給每一個人強加了外在的約束。

上帝或真主定下了行為規範,然後無時、無處不在地監視着每一個人的一言一行,并要最後算總賬,從而使人有所畏懼。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惡耶)10

文化的碰撞讓它失色

随着社會的開放,東西方交流的增多,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

許多中國人了解到西方文明,也了解了西方的性惡論。

從本能上,性惡論更容易上人接受,并認為性本善是虛僞的說教。

另一方面,絕大多數中國人并沒有皈依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并不害怕什麼最後的審判。

這讓一部分人在做壞事時失去了罪惡感和羞恥心,沒有了顧忌。

人需要敬畏

人性中都既有惡的成分,也有善的成分。

隻有懷着一顆畏懼之心,才能時時刻刻讓自己善的一面充分表現出來,而讓自身惡的一面受到壓制。

不管是西方上帝對性惡之人的監督,還是東方汝性不善不配為人的壓力,根本目的都是使人産生敬畏之心,壓制人性的惡。

七宗罪人性黑暗(性善耶性惡耶)11

目前的中國社會不可能,絕大多數民衆也不會接受基督教或伊斯蘭教。但通過改善我們的教育,讓它适應新時代的變遷,讓民衆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建立起良好的社會規範,遵守公序良俗,形成讓人敬畏的良好社會風氣,完全可以建立起一個良性循環的社會。

法律隻是對那些觸碰底線的人的約束,不可能用法律管束人的所有行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