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明屬于良渚文明嗎?從三星堆望岷山距今4000年至3200年前,四川廣漢鴨子河畔,三星堆古城建起高聳、堅固而厚實的土坯磚城牆,框出3.6平方公裡的古城邊界城牆外,深深的壕溝崛起,完成防洪用水的使命城牆内,充滿浪漫色彩的先民們,将美好的想象寄托于青銅金箔玉石上,雕刻出奇特誇張的造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三星堆文明屬于良渚文明嗎?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從三星堆望岷山
距今4000年至3200年前,四川廣漢鴨子河畔,三星堆古城建起。高聳、堅固而厚實的土坯磚城牆,框出3.6平方公裡的古城邊界。城牆外,深深的壕溝崛起,完成防洪用水的使命。城牆内,充滿浪漫色彩的先民們,将美好的想象寄托于青銅金箔玉石上,雕刻出奇特誇張的造型。
三星堆遺址這時正處于魚凫時期,居民們雕刻出青銅人像、面具、魚、龍、鳥、樹朝拜,将神靈崇拜演繹到極緻,引得外域族落紛紛前來,一睹祭祀之盛。在三星堆文明由盛轉衰時,先民們又發起了盛大而奇異的“燎祭”,把平時放在神殿中的主要神器和祭器,搬到三星堆前的廣場,對着西北方神山中的天神祖先,舉行了最後的祭典後,将其打壞焚燒,有序地埋藏于祭祀坑中。随後,他們把國家的中心遷到成都金沙遺址。
三星堆先民積累起來的傳統信仰沒有從此消失,它繼續影響着盆地及周邊地區的文化。《華陽國志》記載,李冰在修建都江堰前,仍然以蜀人的傳統方式,祭祀天地山川。到了東漢,神樹演變成“錢樹”,天地人神相通為核心的“天門”觀念,在民間依然一直盛行,并促成了道教在四川産生。
A/興起
先民影像 歲稔年豐 蜀酒飄香 載歌載舞
從一個考古遺址裡讀到一個失落的文明,是最令考古工作者快意的事之一。無疑,三星堆就是這樣的遺址。它的發現被稱之為“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作為先秦時期長江流域最大的中心聚落,它聚焦着無數考古人的目光。而來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學專家趙殿增,一被它吸引,便展開了37年的“追逐”。
三星堆發現己有90餘年,近在30多年又進行了連續發掘,成果驚人,各位考古領隊和衆多專家學者為此做出了傑出貢獻。趙殿增曾是三星堆遺址發掘的組織者之一,但他與三星堆結緣,卻有點偶然。1980年4月,趙殿增和幾個同事到彭縣(現彭州)取青銅器,事後順便到廣漢月亮灣遺址看看。在三星堆磚廠,大家細看取土的斷面,發現了上百米的豐富文化層和大量标本,一下興奮起來。回單位彙報後,決定立即發掘。
從此,趙殿增的研究工作,主要圍繞着三星堆。在他眼裡,三星堆遺址是研究古文明演變的絕佳标本,其中蘊藏着的奧秘,值得用一輩子去品茗。近年來他通過對新舊考古成果的再研究,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三星堆遺址年代起始于4800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當年,在蠶叢的帶領下,先民們從川西平原前進,來到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看到一片平坦的沃土,決定安頓下來。他們發明出各式各樣的耕作工具,耕出一片片田地,栽種起水稻等作物。待到豐收季節,男人女人再下田彎腰,笑着抱着一堆堆收成,飛奔回家,将火燒得旺旺。
不僅和大地“對話”,居民們開始嘗試馴化動物,發展起畜牧業。在農人的吆喝聲中,牛、羊兒順着鞭打的方向,乖乖地将地踩得踏踏響。
漸漸地,三星堆居民過上了不愁吃的日子。歲稔年豐之餘,先民們釀造起美酒,用青銅陶器鑄成酒具品茗享用。在蜀酒的氤氲香氣下,先民們合之以舞,配之以樂,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
古城生活
紡織絲綢 海貝交換 市場興起
三星堆玉邊璋
随着三星堆區域社會文明逐步發達,先民們北靠鴨子河,在聚居地劃出一塊中心區域,砌出南北寬1400米、東西長1600--2100米的城牆。古城主城牆的局部地方大量使用了土坯磚。這是我國城牆建築史上,迄今為止發現的使用年代最早的土坯築壘城牆的實物力證。
宏大的古城裡,先民繁衍生息,人口逐漸增長,建築越發密集。食能果腹,居民們開始有了精神追求,希望穿得更漂亮,更舒服,開始養蠶,制作絲綢。有人種地,有人紡織,漸漸地,分工開始出現,居民們開始嘗試着交換。在商業的推動下,三星堆愈發熱鬧。
當時三星堆已然是一個繁華的都市,城區面積僅次于鄭州商城。它的繁榮吸引着外地人紛紛抵達,一探“真容”。他們将海貝穿孔,制成貝币,當作貨币,用以交換商品。商業的興起激發了巧婦的能量,她們織出更多更漂亮的絲綢,得意地展示着。當外地人見到它們時,驚歎了,他們觸摸着柔滑的面料,一遍又一遍地打量,拿出貝币,換回一張張絲綢,放在馬背上馱着,運往雲南,甚至到南亞、中亞。
B/神權
青銅妙想 神樹魚鳥 神權意識的折射
三星堆祭祀圖
1986年,考古人員在三星堆遺址内相繼發掘了兩個大型祭祀土坑,令他們驚奇的是,裡面堆滿了各種青銅器、金器。随後,出土的青銅神樹、金杖、青銅立人像、青銅縱目人像以驚人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形象神秘玄奧,琢磨不透古人的心思,有人開始猜測,它們是否可能出自外星人之手。
雖然奇幻,考古人還是能跨越時間的障礙,讀懂他們的心思。趙殿增說,三星堆青銅器展現出的妙想,反映出先民的神權意識。精心制作的造型是神權古國的極緻追求。面對奇妙的大自然,他們無法解釋,便展開了美好暢想,并寄托于物。
彼時,在三星堆古城,鍛造神器祭器是一件重大的事。一處處銅器作坊裡,工匠們全神貫注地打磨着,各自默默想象着。在他們的理解裡,枝繁葉茂的大樹,是“衆帝”上下往來于天地之間的天梯,樹木是“精靈住所”。于是,他們把金箔做成的金葉、魚形器、璋形器挂在樹上,把神樹裝扮地十分華麗,進而成為一座神壇……
若将三星堆的青銅器與中原商周時期的禮器做了一番比較就會發現,中原存在重禮制輕人像的社會心态,以孔夫子“非禮勿視”、“敬鬼神而遠之”的思想最有代表性。那的禮器規整演進,但缺少人物動物造型,略顯呆闆。而在三星堆出土的400多件青銅器中,人像動物造型占了大半。人像或者豎直站立,或者屈膝而跪,姿态萬千,龍、虎、雞、鳥、神樹、果實等動植物形象逼真。兩地在造型上的差異,折射出不同的認知。在三星堆,先民們相信“萬物有靈”,認為動植物山川天地無不與人一樣,是有感知的,而且常常具有某些神器的法力,塑造成形,加以膜拜。
君權神傳
巫師為大 管理不靠武力
考古人從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中,發現了一個青銅站立人像,高2.62米,重180多公斤。人像頭戴獸面形高冠,粗眉大眼,鼻梁高挺,身着衣服三層,最外層衣服近似“燕尾服”,兩臂平擡,兩手呈持物獻祭狀。考證認為,它的身份是巫師。
學者們進一步認為,它更有可能是蜀王的造型。從出土文物看,三星堆遺址多是神像、祭器和禮器,并沒有可以實用的兵器。這說明,三星堆古城,或許曾是一個基本不設防的宗教活動祭祀中心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這樣的古城裡,主要不靠武力征服人民,而是通過神權意識将人與人凝聚。通過青銅器優美的藝術造型,三星堆人認識、解釋世界,并通過它組織社會,維系特有的社會結構。在三星堆,最受人尊敬的是巫師,巫師才有資格做王。
出于對王的敬仰,古蜀人喜歡将蜀王神話,把自己裝扮成可以通天地人神的巫祭集團,以增強古國的凝聚力和影響力。神化後的蜀王,自然地披上了浪漫色彩,以蠶叢縱目、魚凫神化、杜宇化鵑、開明複活等傳說的形式,流傳至今。長期以來,後人們将信将疑。近些年來的考古發現研究證明,早期蜀王确實存在,三星堆正處于魚凫年代。
在古蜀人心中,魚能潛淵,鳥能登天,于是它們成為了蜀王的通神之物。而在三星堆,出土了一根1.42米長、重達463克的金仗,上面便刻有精緻的魚、鳥、人面紋圖案,當為魚凫王的金仗。
此外,三星堆遺址中出土了一種造型奇特的陶器,它頭部為鳥頭形制,極似魚鷹,這件文物引起了專家們的極大關注,他們把它稱之為鳥頭把勺,認為這是上古時代成都平原魚凫王族的徽記。
C/消失
過度消耗 盛極一時的古國消失
三星堆青銅神壇
曾經的三星堆,繁華而熱鬧。到了3200年左右,三星堆文明達到鼎盛時期,爾後突然消失。
趙殿增解釋,在三星堆神權古國高峰時期,居民已經集中了各方的珍寶和财物,多方面汲取了神奇觀念和藝術技術,制造出大批神像、人像、動植物群,出現了三星堆遺址獨大獨尊、主要遺物以及大多與祭祀有關的奇特景象。然而,突顯奇異觀念而營造的大量神器祭器,已經大大超過了古國的承受能力,過度的人力物力集中和财富消耗,必然導緻經濟的崩潰和社會的沖突。
大約在商代後期,三星堆神權古國逐漸失去控制,最終發生了嚴重的生存災難和社會恐慌。正如四川大學考古專家林向所說,當時人們認為這些神器祭器己經失去了靈氣,無奈之下,居民們決定搬離。
最終,人們通過一兩次盛大而隆重的“燎祭”,把平時放在神殿中的主要神器和祭器,搬到三星堆前的廣場,對着西北方神山中的天神祖先,舉行了最後和最大的祭典,然後打壞焚燒神器和祭器,有序地埋藏于祭祀坑中,表示送到了天上和神界。随後,他們中大多數人遷到成都金沙遺址,開始了十二橋文化占統治地位的“杜宇氏蜀王”時期。但仍有部分人留在三星堆,在數百年間,一直守護者自己的家園。
李冰祭祀
沿用蜀人傳統方式
到了杜宇氏蜀國,人們改變了單純依靠宗教神權的手段,重點使用實力和武力擴大地盤。他們在漢中、寶雞前線地區率先創造了“巴蜀式銅兵器”,還在羊子山建造了大型祭台,在金沙遺址南部進行了長期的祭祀活動,體量、規模和作用都已減弱。然而,三星堆先民積累起來的傳統信仰沒有從此消失,繼續影響着盆地及周邊地區的文化。
據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記載,李冰在修建都江堰前,仍然以蜀人的傳統方式,祭祀天地山川--“周滅後,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謂汶山為天彭山,乃至湔氐縣,見兩山對如阙,因号天彭阙。仿佛若見神,遂從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珪璧沈濆。漢興,數使使者祭之。”
随後,到了東漢,神樹演變成“錢樹”,古蜀人以天地人神相通為核心的“天門”觀念,在民間依然一直盛行,并促成了道教在四川産生。
封面新聞記者 毛玉婷 圖由三星堆博物館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