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戰國曆史中,由于生産技術的進步,才逐漸形成了百家争鳴的現象,私學的興起,給戰國時期培養了多種多樣的人才。而屈原就是這個時期中優秀人才的重要代表,關于屈原的故事大家或多或少也都有一點了解,我們現代社會的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屈原為我國的文學形式開創了新題材——騷體,是一個優秀的人才,但是為什麼屈原會自沉汨羅江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當時的情況吧!
一、屈原的一生
1、屈原的成就
屈原是楚國人,出生在貴族的家庭中,所以屈原擁有良好的教育,志向遠大,喜愛蘭草,也因此,字靈均,早年時期深受楚懷王熊懷的喜愛。但是屈原并不因為自己是貴族來欺辱百姓,屈原是在楚國想要掀起變革的人,他提出“美人、美政、美君”的大美理想,主張對内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主張合縱抗秦。一開始楚懷王還是想要讓屈原去實行的,但是由于楚國封建貴族勢力錯節盤根,牽一發而動全身,沒有人願意放棄自己手中的力量,還被貴族诋毀排擠,因此屈原被先後流放到漢北和沅湘流域,所以屈原的變革以失敗而告終。
屈原由于在現實中仕途不順利,但是并沒有影響他的才華,他一生創作作品無數,深受百姓的喜愛,甚至屈原的一些作品還被人們制作成民間小曲,在大街小巷中吟唱。屈原的作品大多數都是屬于愛國主義範疇的,就比如說在《離騷》中的“雖九死其猶未悔”,這表現了屈原願意為國家犧牲的精神,并且從不後悔自己做的事情。《離騷》這個作品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着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和靈魂。
2、屈原創建的童子軍
屈原的一生中不知道具體有幾個孩子,曆史中也沒有詳細記載,所以有人說屈原有四和男孩,有人說有三個男孩,還有人說有一男一女,當然這都隻是猜測,在古裝電視劇《思美人》中,屈原隻有一個獨子,屈原在當地把一些沒有依靠的孩子組織起來,組建了一支童子軍,屈原親自教導他們以國為母,任何時候都要以國家危亡為重,教導他們保護國家。但是最後在白起攻破郢都後,童子軍也去保家衛國,最後全部犧牲,而屈原唯一的孩子也在這場戰争中犧牲。屈原創建童子軍,為給楚國留下希望的種子,但是沒想到還是全部犧牲了。
屈原可能不知道,他所作出的詩歌作品,才是“楚魂”。這些作品流傳到後世,讓人們看到了楚國的真實情況,而屈原所寫的,是代表着楚國人民為了國家大義不惜付出生命的決心。
二、《楚辭》——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
1、楚辭詩題
楚詞是屈原創作出來的一種詩題,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文人詩人,楚辭是在楚歌上創作出來的,并且屈原所創作出來的詩歌,大多數都運用了“兮”等語氣助詞,也正因為如此,楚辭才會更容易被世人接受,人們把屈原創作出來的作品都運用在了歌中,在大街小巷中廣為流傳,人們對屈原創作的這種詩題廣為流傳,也就為楚辭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來貢獻,當人們把文化融入生活中,那一般都不會輕易放棄,所以楚辭詩題才會影響更多的人。
現代對《楚辭》是否是屈原一個人作出來仍有異議,楚辭中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作品,其中大部分都是屈原的作品,但還有極少部分的作品是宋玉、景差、淮南小山、嚴忌還有劉向等人的作品,所以有人認為《楚辭》是後人整理幾人的作品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楚辭,也有人認為《楚辭》是屈原一人創作整理的,并把這保護起來,就如在電視劇《思美人》中,屈原在國家破碎之前,将自己所寫的作品埋在地下,希望後人能夠發現,屈原認為這将是楚國的魂魄,希望有後人可以繼承和發展這楚國的希望,名為“楚魂”。
2、楚辭對後世的影響
《楚辭》作為一種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帶給了後人以借鑒運用,“楚辭”中的靈活的體裁以及“寄情于物”、“托物以諷”等表現方法都極大地影響了後來的散文和詩歌等創作。從屈原之後,中國詩歌開始了從集體歌唱到個人獨立創作的新時代,文人志士也會用騷人自稱。楚辭中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給後人帶來了為國家事業奮鬥精神需求,楚辭中積極頑強的鬥争精神給追求光明堅持正義的人們以精神上的鼓勵,屈原的愛國情懷讓後人對他有一種由衷的敬意,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對愛國情懷才有了新的理解。在文學藝術中,《楚辭》和《詩經》有着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擁有着改變後世的重要作用,這些文學作品後人的創作提供了參考。
《楚辭》作為第一部個人創作的詩歌集,給後人帶來了不同形式的文學創作,他像是人們的精神支撐,湧動在每一代文人的心中,比如說,懷才不遇的賈誼、“發憤著書”的司馬遷、“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曠世獨立的李白、描摹社會百态的曹雪芹,還有現代的郭沫若,無不受屈原的作品精神的浸潤。就連詩仙李白就曾做詩道:“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這都是楚辭對後世的影響,他現在也影響着新一代的少年,引領着現代少年們為祖國的的奉獻的精神,隻有少年們都把愛國主義當做最重要的事,國家才能富強,畢竟,沒有國哪有家。
三、為何屈原要投河自盡
1、對人世間沒有什麼留戀
屈原的一生幾乎都是為了整個楚國的江山在考慮,他痛恨朝廷的腐朽,在屈原的《懷沙》中有寫“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莫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這就可以看出屈原對世界上人們颠倒黑白的厭惡,并且屈原常常以蘭草比作自己,更說過“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的話,在屈原看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理解自己,俗話說:“千金易有,而知音難求。”我想屈原沒有一個好的知音,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并且國家當時的情況也是支離破碎,白起攻破楚國當時的都城郢都,屈原在南逃的途中,還做了一首國家破碎的詩,當時的屈原應該已經看到了楚國的形式已經不可能重來了,并且,屈原的親人也因為種種原因和屈原人鬼相隔,所以在屈原的眼中萬念俱灰,在這個世界中,已經沒有屈原所留戀的了,所以才抱着必死的決心,抱着着一塊石頭,跳了汨羅河。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屈原是以身殉國了,這點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因為屈原當時已經60多歲了,對于國家的發展已經沒有辦法作出過多的改變了,他眼睜睜地看着楚國一步步走向滅亡,但是自己一直沒有得到重用,沒有任何辦法為了國家而做出什麼,如果一旦被秦國抓住,一定會死的更慘,屈原這個一向視自己為清高的人,他不想淪為秦國的俘乳,所以甯願自己跳河身亡。
2、端午節對屈原的紀念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我們都知道端午節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會有三天的小長假,但是,在享受假期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這是屈原用生命換來的。
在汨羅江畔,人們靠打魚為生,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自沉江底,純樸的人們為了避免海底的魚兒啃咬屈原的身體,就用粽子葉子包裹着糯米投進江裡喂養魚兒,就這樣慢慢的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就慢慢形成了。然而,賽龍舟的習俗其實還是和屈原投江有關,當屈原投江時,附近的漁夫看到了此情此景,紛紛劃動小船,奔向屈原投江的地方,想要解救屈原,就這樣賽龍舟的習俗也慢慢形成了。雖然屈原沒能被救起,當地的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年在五月初五這一天都用同樣的方法紀念屈原,這也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的端午節。
我們現在過的端午節,其實是紀念屈原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希望我們都能從中有所體會,而不是一味地享受假期。
四、總結
現在,相信大家對于屈原以及他的作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屈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政治家,隻不過因為當時的情況,國家統治者的不信任,貴族勢力的影響,屈原沒有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但是因為屈原的作品,還是影響了我們國家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教導着我們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愛惜自己的國家。
參考文獻:
1、淺析楚辭對後世的影響
2、《屈原投江背後的十種說法》
3、司馬遷《屈原列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