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項羽的行為特點

項羽的行為特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4 04:49:03

項羽的行為特點(項羽最正确的決策)1

項羽這一生中最正确的決策就是辭退亞父範增。隻可惜該決策雖然正确但出台太晚,作出決策之時項氏集團已經失去了獲得成功的最佳條件和時機。範增可謂是項氏集團中最水貨的人才,從他加盟項氏集團伊始,就為項氏集團的失敗奠定了格局和基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我們來看範增主動前往項氏集團應聘時提交的“隆中對”:“居鄛人範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為能複立楚之後也。”于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範增“隆中對”的核心有兩點:第一,把陳勝起義失敗的原因歸因于陳勝起義後沒有擁立楚國舊貴族後裔為王,而是自立為王,所以陳勝的勢力長久不了,一定會失敗。第二,建議項梁扶植楚王後裔為王。範增“隆中對”被項梁全面采納,結果就是項氏集團擁立了原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當了新任的楚懷王。

如果範增提出此“隆中對”是為了借用項氏集團的實力恢複原楚國舊貴族的天下,那這個“隆中對”還說得過去,可以理解為“曲線複國”。但是從後面範增的實際行為來看,其本人并沒有這個意思,而是真心實意為其雇主項氏集團打天下。如項羽在鴻門宴中放走了劉邦,範增就曾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從這裡可以看出,範增是想幫項羽奪天下,而不是幫新楚懷王熊心奪天下。所以,範增讓項梁擁立熊心為王,是想讓項氏集團借用楚國舊貴族的實力和憑借宗法制的影響力幫助項氏集團獲得天下。隻是範增的智慧很有限,認知很差勁。他的“隆中對”并沒有對項氏集團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推動作用,反而是為項氏集團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範增的“隆中對”錯在認知上的“錯誤歸因”及由“錯誤歸因”導緻的作繭自縛。我們先來說一下範增的“錯誤歸因”。

陳勝的失敗并不是因為沒有擁立楚王後裔而自立為王。從《史記·陳涉世家》中我們可以得知,陳勝起義後是一呼百應,各路群雄并未反對陳勝稱王,正因為陳勝打響了造反的第一槍,敢于第一個稱王,大家都推崇他,稱他為“陳王”。對于陳勝真正失敗的原因,司馬遷的認知顯然高于範增,他總結到:“陳王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陳王信用之。諸将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一言以蔽之,就是陳王缺乏政治經驗,在自我膨脹中迷失了自己,最後衆叛親離落得失敗。自陳勝在大澤鄉打響了第一槍之後,各路豪傑的認知基本已經上升到了“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的層面,人性的欲望在亂世中得到了最大的釋放,而範增的認知卻還停留在利用楚國舊貴族宗法合法性的影響力上面。即使此策略在楚地得到了效果,但是戰國時期其他幾國舊貴族又怎麼會單買楚國舊貴族的賬,項氏集團又如何能名正言順地成為天下共主呢?

高明的人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會有更高級的認知。劉邦也曾遇到過同樣的“隆中對”。公元前204年,項羽急攻劉邦并把劉邦圍困在了荥陽。劉邦對此十分憂慮,有一個叫郦食其的謀士給劉邦策劃了一個謀略。這個謀略的核心内容就是建議劉邦要擁立六國王室的後代,讓劉邦授予六國王室後裔印綏,讓六國王室後裔對劉邦感恩戴德,這樣劉邦就占據了政治的制高點,擁有了政治上的巨大影響力,那麼天下投奔劉邦的人就多,楚國就必然勢孤

郦食其的謀略和範增的“隆中對”本質上完全相同,就是利用周朝封建宗法制為自己赢得政治的合法性和擴大政治影響力,從而獲得更多的勢力跟随發展其實力。相比之下,郦食其的謀略可謂是範增“隆中對”的加強版。範增隻是要求項梁擁立楚國王室後裔,而郦食其要求劉邦擁立六國王室後裔。範增沒有考慮擁立楚國王室後裔能不能影響和調動其他各國王室舊貴族,但是郦食其在整體設計上就把劉邦設為了六國舊貴族的共主。他要求的是劉邦對六國王室後裔授印。郦食其的謀略加大了範增“隆中對”的劑量并在系統設計上彌補了範增“隆中對”的缺陷。但就是這樣一個加強版的“隆中對”被張良緊急喊停了。張良的原話是:“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意思是這是那個人為你籌劃的這個計策。如果你按照這個計策去落地實施,你的王圖霸業就完蛋了。接着張良向劉邦發出了靈魂八大拷問,完全從認知上颠覆了郦食其的認知。其中第八大拷問是最精華的核心内容,此内容可謂是洞察了那個亂世的底層邏輯,張良原話是這樣說的:“且天下遊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遊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複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遊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複桡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這段話核心意思有兩個:(一)當下這些平民、遊士為什麼告别家鄉,舍棄祖墳,把腦袋撇在褲腰上跟着漢王四處打天下,那是日夜盼着能在某天擁有自己的一小塊封地,成為新興貴族,因為大家都相信“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如今漢王你要恢複了六國舊貴族,那這些人豈能在漢王你這裡獲得立錐之地和翻身的機會。他們會分崩離析,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去,各自去追随這些舊貴族,去侍奉這些舊君主,會擠破頭在舊貴族和舊君主那裡去争取他們想要獲得的東西。這個計劃一實施,漢氏集團很快就會土崩瓦解。(二)目前楚國強大,漢王你處于劣勢,根據人性和強權法則,漢王你擁立的這六國舊貴族隻會臣服于楚國的項氏集團,怎麼會臣服于你。你采用此計策不僅不會擴大影響力和增強實力,反而是為對手輸送實力和幫對手擴大影響力。張良的分析一出,劉邦馬上就醒悟了。司馬遷生動地記下了劉邦的反應:“漢王辍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劉邦瞬間吐出了口中的和食物,大罵郦食其:“這個瓜娃子,差點壞了老子的大事!”劉邦的認知并不見得比項梁高,但是劉邦幸運在他的團隊成員不僅有郦食其,更有張良。而項梁的團隊隻有範增,沒有張良。

項羽的行為特點(項羽最正确的決策)2

範增“隆中對”實施的後果就是讓項氏集團“作繭自縛”。因為擁立了楚懷王熊心,所以項羽在項梁戰死被楚懷王派往了最為險惡的河北戰場,去面對秦帝國最為精銳的部隊和悍将章邯。因為擁立了楚懷王熊心,項羽被楚懷王剝奪了兵權,宋義成為了“卿子冠軍”。 因為擁立了楚懷王熊心,項羽不得不采取極端冒險的做法去重新掌控兵權,君臣矛盾直接顯像化。因為擁立了楚懷王熊心,先入關的劉邦和項氏集團産生了矛盾和嫌隙。因為“楚懷王與諸将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先入關的劉邦有想法,後憑巨大軍功入關的項羽也有想法,項羽想違背楚懷王的約定,楚漢的分裂和對抗就此開始,“不義”的标簽貼在了項羽的身上。因為擁立了楚懷王熊心,後面想當天下共主的西楚霸王項羽不得不想辦法除去“義帝”楚懷王熊心這個攔路石。從此“不忠”的标簽又貼在了項羽的身上。劉邦就曾拿“義帝”楚懷王之死大做文章,瞬間站到了道德的制高點。一個不忠不義的西楚霸王又如何能為天下共主,所以劉邦一發難,又有各路諸侯的呼應和配合。這些都是範增“隆中對”為項氏集團最終失敗打下的堅實基礎。設想當時張良沒能及時勸阻劉邦,依據項氏集團所遭受過的困境史實,對于比項羽實力弱很多的劉邦,面對比範增“隆中對”更大劑量的郦食其謀略,劉邦集團邏輯推演的結果一定是内部土崩瓦解,外部被西楚徹底碾壓,不選擇投降就隻能選擇覆滅。認知和底層邏輯決定了策略正确與否,策略的正确與否決定了組織的前途和命運。

範增之所以會想出如此的“隆中對”完全是因為其水平不夠,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認識範增的“水貨”本色。第一,範增主動出山去應聘項氏集團時已經七十歲。一個七十歲的人,如果有本事早就應該顯露出來了,但是在這之前範增一直毫無半點名氣,連信陵君門客張耳的名氣都不如。我們來看一下時間軸,範增應聘項氏集團時是公元前208年,範增70歲,即範增出生于公元前278年。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0年,這一年範增已經18歲了。秦始皇統一天下,是公元前221年,這一年範增57歲。從18歲到57歲這段歲月,是戰國最為精彩的歲月,人才輩出,縱橫捭阖。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均在人世并活躍于曆史舞台。但凡是個人才,在那段歲月必将留名于青史或揚名于江湖。而範增卻一直默默無聞,或許應該是他的“才華”在那個人才湧現的年代無人問津。見過什麼是好的,才知道什麼是差的,眼界很重要。那時的諸侯王見過,戰國四君子見過,但是劉邦和項梁沒見過。那麼剩下的就隻能靠運氣和自己的眼力了。第二,從範增加盟項氏集團以來,項羽錯過了原屬于項氏集團的張良、陳平和韓信。不知道是範增不識人,還是範增排擠人。反正劉邦那邊除了張良,又有“蕭何月下追韓信”。老闆眼拙沒關系,HR負責人得有眼力勁。第三,自範增當上“亞父”以來,我們看見的是項羽的過激或錯誤行為從來沒有人制止。例如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又例如項羽誅殺秦王子嬰,屠戮鹹陽,火燒秦宮;再例如項羽弑殺義帝,這是範增“隆中對”策略存在的緻命缺陷,由項羽用“不忠”的手段進行了解決。如果項羽的脾氣就是剛愎自用,結果無法改變。但是整個過程,不見範增有任何隻言片語的勸谏。其實也不能怪範增沒有作為,因為範增本身會的東西也不多。

項羽叫範增一聲“亞父”,那是對老同志的尊重。就像在很多單位裡面,我們喊“範哥”“老範”“範老師”那是對範老同志的尊敬和尊重,就是一個單純的“敬老”,但并不代表範老同志就很有貢獻,或者就很有能力。作為老同志,特别是花架子大于實力的老同志更是要在組織裡面要擺正自己的心态和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力所能及的才幹,在一言一行上起個精神和風貌方面的帶頭作用,不逾矩,不倚老賣,那就是合格的老同志。

但是範增卻不是這樣。首先,他逾矩。鴻門宴上項羽并未決定一定要在此時此刻斬殺劉邦。項羽作為諸侯盟軍的統帥,他有自己的全局觀認識和系統性認知,領導有領導的想法和領導的視角。但是範增不經請示,不打報告,擅自就做出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決定。這就是沒有擺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高估自己的判斷和認知。其次,範增脾氣大,氣量小。項羽作為領導沒有按照他的意圖實施計劃,他就“亞父受玉鬥,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就好比在公司上班,領導沒有采取你的方案,那就當着領導面把方案撕碎扔在地上,還罵領導說:“你這個青溝子娃兒,你做不成大事,不聽我的,你公司遲早要關門。”這應該不像一個七十歲老人應該有的樣子和脾氣。項羽作為枭雄,其實早就看透了範增的“注水”,在鴻門宴後項羽開始收回範增的一些權力,史載“稍奪之權”。範增的反應是大怒,并吵着要離職。這又是範增的一次錯誤估計自己的分量和地位。他或許設想的場景是項羽極力挽留他,其實項羽早就想辭退他了,但礙于老同志的臉面一直沒有機會實施。既然老同志吵着要辭職,那麼做為領導的項羽就順水推舟地同意了他的辭職申請。現實的打臉讓範增感到羞憤,氣量狹隘的他最後把自己身上的毒瘡氣到惡化,最後再歸途中一命呼嗚。周瑜被諸葛亮氣死是假,而範增被自己氣死卻是真。

所以陳平用一頓不同的飯菜來施行離間計成功挑撥項羽和範增産生嫌隙,讓項羽認為範增和漢私通,從而不再信任範增,這是明顯經不起推敲的一段“戲文”,是勝利者對失敗者智商與形象的抹黑。項羽辭退範增最真實的原因就是範增“德才不配位”“行為逾矩”“倚老賣老”,以及由于他注水的才幹和注水的“隆中對”,讓“項氏集團”失去了奪取天下最佳的條件和時機。

後世很多名人也看得明白,也有自己對範增的見解,蘇轼在《範增論》中說到:“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則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蔡東潘說得更直接:“夫範增事項數年,于項王之殘暴不仁,未聞谏止,而且老猶戀棧,可去不去,安知非天之假手陳平,使之用謀斃增乎?鄛人之立祠緻祭,實為無名,死而有知,恐亦愧享廟食矣!”

因此,辭退範增是項羽最正确的決策,隻是這個決策應該更早些:拒絕讓範增入職

項羽的行為特點(項羽最正确的決策)3

淵淵讀史記”頭條号:“讀的是《史記》,品的是人生”。更多有意思的文章請關注“淵海雜談”原創微信公衆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