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味人間》的第三集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展示豆腐。從中國到日本,從豆腐作坊到顯微攝影,堪稱視覺盛宴。
倘塘黃豆腐(《風味人間》截圖)
黃豆腐之所以“黃”,是因為使用了姜黃染色。姜黃是一種天然色素,不僅能染色,還有一定的抗菌防腐作用。再加上染色時的高溫殺菌,使得黃豆腐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尤其是懸挂起來蒸發了表面的水分,就更有利于保存。不懂得食品原理的古人們能夠總結出這些操作,不知道經過了多少的摸索和總結。
在制作工藝上,用姜黃染色屬于豆腐制作的“後加工”——也就是說,它是豆腐形成之後進一步加工産生的衍生品類。就豆腐本身的制作工藝而言,它跟其他的豆腐還是一樣的。
豆腐形成的顯微攝影(《風味人間》截圖)
片中用顯微攝影記錄了豆腐形成的分子機理:大豆磨漿過濾,加入凝固劑,蛋白質分子交聯形成網絡結構,把水分子網羅其中而形成凝膠。這樣的凝膠含水量較高,被稱為“豆花”或者“豆腐腦”。把它們用模具或者用布包起來,通過擠壓或者依靠重力流失相當一部分的水,成為有彈性的固體,才是中國的豆腐。
不同的豆腐制作工藝,區别就在于凝固劑的種類和用量。
傳統上,北豆腐使用鹵水來點,也被稱為鹵水豆腐。鹵水中的陽離子主要是鈣和鎂,而陰離子主要是氯離子和硫酸根。鈣和鎂都能使蛋白質分子之間形成較為牢固的鍊接,而且它們的溶解度較高,可以讓“網絡”的節點更為密集,形成的豆腐就更為硬和粗糙,因而也被稱為“硬豆腐”。
北豆腐(圖片來自于網絡)
南豆腐又被稱為“石膏豆腐”,是用石膏作為凝固劑。石膏是硫酸鈣,在水中的溶解度不高,形成的網絡節點相對于北豆腐要稀疏一些,得到的豆腐也就更為細嫩。
市場上還有一大類“内酯豆腐”,用葡萄糖酸内酯作為凝固劑。葡萄糖酸内酯緩慢地水解,釋放出葡萄糖酸而導緻豆漿凝固。它的優勢在于可以把所有的豆漿都凝成固體,因而含水量非常高,極為軟嫩。因為凝固速度慢,葡萄糖酸内酯與豆漿混合之後,還有足夠的時間裝盒、密封,然後再等待凝固。對于現代工業中進行流水線生産,這就要比鹵水和石膏更為方便。
日本的絹豆腐特點就是極為軟嫩。跟中國的豆腐相比,它沒有凝固之後脫水成型的操作,而是直接在盒中成型。對于這樣的操作來說,使用葡萄糖酸内酯非常方便。不過,《風味人間》拍攝的日本老人,堅持着用鹽鹵作為凝固劑的傳統做法。用鹽鹵把豆漿凝固成軟嫩光滑的絹豆腐,需要對凝固劑的使用控制極為精細——過少,不能凝固;過多,則會變硬;不均勻,豆腐軟硬不一。
絹豆腐(《風味人間》截圖)
中國北方的豆腐腦可以看做更為細嫩的絹豆腐。跟絹豆腐相比,它含水量更高,嫩到無法成型站立,所需要的凝固劑就更少。
豆腐腦,圖片來自于網絡
鹵水、石膏和葡萄糖酸内酯,是最常見的凝固點。當然,随着對豆腐形成機理的了解和制作工藝的精細化,也出現了一些介于它們之間的“混搭”。
在中國的一些地區,還有不用這幾種凝固劑的“酸漿豆腐”。所謂酸漿,是豆漿凝固之後的水,經過發酵之後的水。在西南地區,豆漿凝固之後的水流出的水稱為“豆窖(因同“告”)水”,其中有一些蛋白和多糖,類似于奶酪制作中的“乳清液”。經過發酵,“豆窖水”的pH顯著下降,就成為“酸漿”。在pH4-5之間,大豆蛋白的溶解性很低,所以酸漿能讓它們凝固析出。這個過程跟鈣鎂離子形成的交聯不同,形成的固體不像石膏豆腐和鹵水豆腐那樣有彈性,但沒有鈣鎂離子帶來的味道。
遵義豆花面,“豆花”用發酵的“豆窖水”做凝固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