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許多人常常會感到骨關節不适,尤其在要下雨、降溫之前,關節疼痛腫脹的症狀,仿佛還會有所加重……
這樣的情況常被人們稱為“風濕”,有些人還認為“風濕”和“類風濕”是同一種疾病,并将它們混為一談。
實際上,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兩者隻差了一個字,可它們卻是不同的兩種疾病。
大家會區分嗎?
上一期,我們已經介紹了風濕性關節炎(戳:一下雨,膝關節就疼痛?是風濕性關節炎嗎?),本期,我們來認識類風濕關節炎。
01
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累及全身結締組織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但以侵犯多個關節為主,常以手足小關節起病,呈對稱性。
關節和關節外
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症狀
關節表現
受累關節通常為人體左右對稱,最常見是雙側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
①晨僵:夜間靜止較長時間後,早晨起床時感覺受累關節僵硬和活動受限,通常關節僵硬持續時間達1小時以上,經過活動或溫暖後症狀才逐漸減輕或消失。
②關節腫脹、疼痛與壓痛:常見為雙手指間關節梭形腫脹,腫脹越明顯,疼痛越重,壓迫關節會使疼痛明顯加重。
③關節畸形:随着病情進展,受累關節逐漸伴随畸形表現,如手指的鵝頸畸形、尺側偏斜等。
關節外表現
除了關節的表現外,還有許多關節外的表現,如類風濕結節、類風濕血管炎、内髒器官病變、幹燥綜合征等。
影像學表現
X片可見,雙手多個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破環,關節半脫位畸形等表現。
磁共振可顯示,受累關節炎症反應早期出現的滑膜增厚、骨髓水腫及輕度關節面侵蝕。磁共振檢查,有助于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
如果患有類風濕關節炎
通常血液炎性指标
如C反應蛋白升高、血沉增快等
此外,類風濕因子及一系列的免疫複合物指标也會有所增高。
當然,并不是說隻要這些指标升高就說明一定是患了類風濕關節炎,也可能為其它的結締組織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等。
所以需要再進一步檢查
比如:類風濕結節活檢
也有助于本病的診斷
說到這裡,你們會區分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
嗎?
簡單來說
病因不同
易患人群不同
臨床表現不同
結局不同
↓↓↓↓↓
風濕性關節炎 VS 類風濕關節炎 | |
【 風濕性關節炎 】 |
【 類風濕關節炎 】 |
由A組溶血性鍊球菌感染,如咽喉炎、扁桃體炎等所誘發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
發病與感染、遺傳及環境等綜合因素相關,目前具體的病因尚不明确。 |
發生在大關節 |
發生在小關節 |
經正規治療後,沒有後遺症 |
有後遺症,出現關節畸形 |
多發生于青少年期,男女比例相當 |
一般多發于中年女性 |
上面提到
對于類風濕關節炎
治療後會有後遺症
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治療
究竟如何治療呢?
02
類風濕關節炎,如何治療?
治療目的主要是減輕症狀,控制疾病發展,盡量保護受累關節的功能。
一般治療
注意休息,加強營養攝入,症狀緩解後适當的進行關節功能鍛煉。
藥物治療
非甾體類藥物如塞來昔布、布洛芬等,抗風濕藥如甲氨蝶呤、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等。
手術治療
關節置換手術适用于畸形的已失去功能的關節;
滑膜切除手術能暫時緩解病情,但當受累關節的滑膜再次增生時又會複發。
大多數類風濕關節炎病程遷延、反複發作,病程3年内緻殘率較高。
故需早期到正規醫院,找專科醫生進行積極正确的治療,減緩病情的進展,盡最大可能保留受累關節的功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